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王盈穎
兩篇發表於期刊、否定基因編輯技術NgAgo具有基因編輯能力的學術通訊,讓圍繞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的爭議再度升級。時隔3個多月,《自然》再次報導了韓春雨和他處於學術漩渦中的NgAgo。
北京時間11月23日晚間,在這篇題為《NgAgo基因編輯爭議在同行評議論文中升級》的報導中,韓春雨、曾透露NgAgo初步有效的匿名科學家、學術通訊文的作者、發表學術通訊的期刊編輯、曾認為NgAgo無效的外國科學家、發表韓春雨論文的期刊《自然-生物技術》都做了發聲。
韓春雨告訴《自然》,他已經發現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可能被他人忽視但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難以重複他的實驗。韓春雨表示,他正在進行確認工作,以保證發表的實驗操作和數據能讓批評者滿意。「我現在不能說,因為中國的媒體對我說的任何話都進行批評。」韓春雨將無法公開的原因歸結於媒體,「我需要一點時間。」
在8月發表的另一篇《自然》報導中,一位獨立第三方的中國科學家表示儘管效率不高,但NgAgo能在部分細胞上進行編輯,另有兩位要求匿名的中國科學家表示,他們最初的結果顯示NgAgo有效,但還需要進一步更多的測序確認。
在最新的《自然》報導中,其中有兩位更新了自己的動態,一位表示正在將NgAgo用於其他的實驗,希望能儘快發表,另一位則表示「數據令人困惑」、「我們無法得出結論」。
值得一提的是,韓春雨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自己曾提供一份5人名單,供這兩篇報導的作者、《自然》通訊記者David Cyranoski採訪,這5人被韓春雨認為可以證明他實驗有效。澎湃新聞曾向David Cyranoski確認過此事。
引發《自然》再次聚焦報導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兩篇學術通訊。11月16日,來自國內外20家實驗室的負責人聯名撰寫文章《Questions about NgAgo》(《關於NgAgo的疑問》),以學術通訊的形式在線發表在國內期刊《蛋白質與細胞(Protein&Cell)》上。8家實驗室嘗試多次、儘可能完全參照韓春雨論文中所寫的操作、使用韓春雨提供的實驗材料,這些都沒有改變他們得到NgAgo的陰性結果。
在接受《自然》採訪時,20位聯名作者之一、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魏文勝表示:「它(指NgAgo)就是無效。」
《蛋白質與細胞》期刊執行編輯張曉雪則表示,由於NgAgo的爭議不斷,他們選擇儘快將這篇聯名的學術通訊發表,「在中國,這不僅僅關於科學。這同時也關於道德和政治。」
而另一篇11月11日發表於《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來自南通大學劉東等人的通訊文章認為,他們發現了NgAgo有新的特性——能在斑馬魚上實現基因敲低,但不能如韓春雨所說能進行基因編輯。基因敲低和基因編輯是兩個概念。
西班牙科學家路易斯·蒙特柳(Lluis Montoliu)在嘗試NgAgo無法進行基因編輯後,曾建議停止相關研究,「不要再浪費資源」。在接受《自然》採訪時,路易斯·蒙特柳對劉東團隊的研究結論評價為「證實了NgAgo不能編輯基因」。
澳大利亞大學約翰•克汀醫學研究中心(the John Curtin of Medical Research)的科學家加埃唐•布爾焦(Gaetan Burgio)曾一度認為NgAgo有效,在得到進一步測序結果後,他加入了質疑一方的隊伍。加埃唐•布爾焦認為,韓春雨在人體細胞和劉東在斑馬魚中的實驗都不可能有效,因為他認為NgAgo無法在這樣的溫度條件下有活性。在此前被發現具有切割活性的Ago家族裡,一般需要60攝氏度上的溫度條件,這使得Ago無法適用於人體細胞37攝氏度的溫度,因而也沒有實用價值。
報導還提到《自然-生物技術》發言人的回應,表示目前調查還在持續進行中。值得注意的是,在文中,作者David Cyranoski強調,《自然-生物技術》是獨立於《自然》新聞團隊的。
事出有因。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韓春雨兩次將《自然》期刊8月8日刊發的新聞報導為他背書,認為報導中提到的一位中國匿名科研人員低效的切割結果已經證實NgAgo實驗可以重複。《自然》期刊該新聞報導的作者David Cyranoski則兩次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他的報導不能作為NgAgo實驗可以重複的證據。David Cyranoski還告訴澎湃新聞,他先後兩次詢問韓春雨是否告訴媒體,利用自己的報導為其正名,韓春雨給David Cyranoski的回覆是: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