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者有必要進行負重訓練嗎?

2021-01-21 騰訊網

很多跑者對負重訓練望而生畏,其實方法得當,即使只是每周一到兩次,也能慢慢感受它帶來的好處。

負重訓練對跑者來說,似乎有些違常規:身上的肌肉越多,就越重,因此在跑步時攜帶的自身重量就越重。雖然,這在技術上沒有詬病,但並不意味著你要徹底放棄負重訓練。事實上,跑者比你想像的更需要負重訓練。在日常訓練中增加負重訓練,即使只是每周一到兩次,對於高效的跑步也是必不可少的。

負重訓練幫助跑者達成了三大目標,「它通過強化肌肉和結締組織防止你受傷;也會通過改善神經肌肉協調和力量助你跑得更快;它還會通過改善協調性和步幅效率來提高跑步的經濟性。」USATF認證的跑步教練詹森·菲茨傑拉德(Jason Fitzgerald)說。

這一切聽上去都很理想,但並沒有減少跑者對負重訓練的恐懼。為了減輕恐懼感,試著改變你的觀點,了解進行負重訓練的原因,然後跟著教練的方法試著練起來,你會慢慢感受到負重訓練帶來的好處。

為力量而練

跑者為增強力量而訓練,而不是增加大量的肌肉。「跑步不需要太強壯——他們需要的是不虛弱,這是關鍵的區別,」USATF認證的跑步教練喬·霍爾德(Joe Holder)說,「就把負重訓練看作是『結構性保障』吧。」負重訓練將幫助你提高跑步表現而建立適當的基礎。

此外,如果你每周的跑量很大,大量增肌的可能性是相當低的。「大量肌肉對跑步沒有好處的刺激,比人們了解到的關於肌肉和跑步關係的知識更多。除非你經常舉重,做負重訓練,或者常吃高熱量的食物,否則你不太可能長肌肉。」霍爾德說。

切記,不是所有的負重訓練都是相同的。「一些力量訓練包含了太多的促進新陳代謝或有氧運動,以至於不能有效地考慮跑者的主要目標,即力量,」菲茨傑拉德說。跑者已經做了足夠的有氧運動,所以建議,將重點相對地放在重量較重的負重訓練上,進行中等次數的重複訓練,然後完全恢復。不要忘記你自己的身體也是負重訓練的工具。因此,如果舉槓鈴或拿起啞鈴對你來說過重了,那就放棄它們。只要你能掌握正確且標準的動作,自重訓練,也可以幫你增強力量。

不要讓負重訓練給身體增加太大的壓力,導致受傷。相反,你可以把負重訓練當作跑步的補充:常規訓練中加入負重訓練是為了讓你跑得更好,而不是增加受傷風險。至於形式,重要的不是你舉起了多重的重量,而是你的訓練方法和姿勢。這種運動理念,有助於幫你節省運動的經濟性,成為更強的跑者。

循序漸進

在你增加任何阻力運動前,都要確保你找到了適合自己體重的標準動作。如果你剛開始進行負重訓練,身體還沒有做好每天訓練的準備。建議一周進行一到兩次,重點是綜合訓練模式,比如弓步或深蹲。臀橋和平板支撐也是明智的選擇:它們的目標是鍛鍊那些容易受傷的部位,比如臀大肌、臀部和核心區。我們的目的是通過多方面的自重訓練來增強力量,提升重量訓練的熟練度和身體意識,進而改善靈活性、平衡性,提高速度。

剛開始,如何選擇合適重量

·從你知道的較容易的重量開始。

·做3組,每組10次。

·看看自己的感覺如何,然後慢慢增加重量。

·當第三組的最後幾次真的很艱難的時候,就選擇那個重量。每隔一周增加一次重量,就像跑步訓練計劃中逐漸延長跑步距離一樣。到第二或第三個月,應該減少重複次數,增加訓練組數,比如,做4組,每組重複3次,增加重量。

即使,對負重訓練,你已經很有經驗了,你可能也只想每周做兩到三天的負重訓練,其他時間做一些自重、核心、穩定性相關的輔助訓練。這樣,你既能進行常規的跑步訓練,又不會讓身體負擔過重。

動作標準化

要明確一點,你是通過負重訓練來提高跑步表現的跑者,而不是也跑步的舉重運動員。要儘量增加重量,但你不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身體的特定部位。相反,你應該做全身運動。記住,你不是在舉重室/舉重區域進行耐力訓練——你是要在健身房或家裡變得更強壯。5組20次的重複訓練不是我們的目的。菲茨傑拉德解釋說,理想的負重訓練計劃應該像跑步一樣分期進行。「剛開始時,集中精力做3組,每組10次,這是基本動作和重複次數的訓練方案,通過中等重量來建立運動能力,提升運動效率,」他說,「然後,增加重量,適當調整周期,直到你可以順利進入大強度的負重訓練。在做這些動作時,重複次數減少,組數增加,比如4到5組,重複做2到5次。」

當然,無論哪種訓練方案,負重訓練都能助你跑得強,改善跑姿,防止受傷。不過,在進行負重訓練時還是要避免犯三個常見的錯誤。

3個常見的負重訓練錯誤

·太重

不是每一個器械都要加到最大重量,進行最大強度的訓練。所以不要逞強,冒受傷的風險。

·過輕

如果總是重複多次過輕的舉重,你這是在鍛鍊耐力,但這不是你的目的。「跑者每次跑步時都會提升耐力。負重訓練的目的應該是增強力量。」

·專注特定部位

「跑者不要高頻次、長時間地進行負重訓練,也不要專注單個肌肉部位。你可以每周進行兩次全身負重訓練,每次30到60分鐘,優先考慮力量。」你將達到你想要的效果。

最後再說一句,沒有體能弱卻跑得快的人。如果你跑得快,你肯定有一定的力量,因為力量是速度訓練的必要組成部分。

相關焦點

  • 月跑量300公裡是如何做到的?是全馬330以內跑者的標配嗎?
    積累更多跑量,比如達到300公裡,是不是更有可能實現目標呢? 答案基本是肯定的。 一、月跑量300公裡是靠每天跑10公裡實現的嗎?基本不是這樣 一個月30天,一個月跑300公裡,最簡單的計算方式就是平均每天10公裡,差不多一個小時左右。
  • 慶慶哥發布譯著《跑者腦力訓練手冊》
    「跑步重塑大腦,大腦也會讓你跑得更好」「作為一名跑者,你最大的資產就是你的大腦」「跑步強化腦力,增強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幸福感」······已完成94個全程馬拉松的毛大慶,今天攜其譯著《跑者腦力訓練手冊》,在北京朝陽區「創意總社1949」湛廬文化思想空間舉辦新書分享會,並與眾跑圈大咖、京城知名跑團代表進行交流,分享其翻譯這本書和幾年來跑步的心得
  • LSD這樣訓練才有效,95%的跑者都不知道!
    這3點都是為身體的有氧系統打下了良好基礎,訓練時速度一定不要過於太快,以慢跑為主,才會充分達到上述的好處。LSD的訓練核強度常用兩個指標:配速和心率建議跑者們以心率為主,將心率維持在最大心率的65%~78%。也就是說,訓練時讓心率控制在LSD輕度區的範圍,如果一旦超過了,應當降低配速,使心率恢復正常區間。
  • 跑者需要補充大量蛋白質嗎?
    跑者需要補充大量蛋白質嗎?跑者該如何補充蛋白質?多少量更為合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每個人每天攝入熱量中有10%的蛋白質就足夠維持健康了。但是跑者由於進行了過多的訓練,是否需要更多的蛋白質用於重建肌肉和幫助恢復呢?至少對肯亞的精英跑者的研究沒有得出這樣的結論。
  • 過度訓練影響大腦決策,讓跑者做出更激進選擇
    《當代生物學雜誌》(Current Biology)近期刊登的一篇文章指出,過度訓練會影響跑者的決策技巧,讓跑者更容易做出激進地、衝動地選擇。跑者備戰比賽時,往往會加大訓練量,認為訓練量越大,備戰就越充分,比賽成績就會越好。但是,這很容易導致過度訓練,從而造成傷病、身心疲勞、荷爾蒙失衡等。
  • 跑步給你留下訓練痕跡了嗎?跑者的5大形態特徵,你是否也有?
    導語:不少健身新手在健身幾個月後會發一些自拍,就是想讓大家評價一下,雖然心裡更多想的是讚美之詞,但是健身老手的評價卻顯得那麼的冷酷無情,「毫無訓練痕跡」,訓練痕跡是什麼梗?長期從事某項運動,並且練到相對還是不錯的水平,後來的體型外觀就會呈現特定的特徵,這種特徵就被稱為訓練痕跡,所以跑者長期從事跑步運動,從外觀體型方面也會呈現相似的特徵。01跑步給你留下訓練痕跡了嗎?跑者的5大形態特徵,你是否也有?
  • 為何當兵的人都說「寧跑5公裡,不跑3千米」?跑過的老兵都懂
    導語:為何當兵的人都說「寧跑5公裡,不跑3千米」?跑過的老兵都懂大部分軍人們的身材肌肉硬實,皮膚黝黑,眼睛炯炯有神,不僅是身體上給人一種安全感,他們的神態也十分堅毅,給人頂天立地的感覺。這也是因為在部隊裡軍人們要接受大量的訓練才形成的,比如拉練、野外生存、攀爬、跳躍等等訓練項目。在部隊裡之所以要進行常規的訓練,一方面是為了鍛鍊軍人的體能,另一方面是為了鍛鍊軍人的內心。畢竟有時候執行任務的環境相當惡劣,軍人們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才能更好地執行任務。再者,接受一定的訓練還能鍛鍊軍人吃苦耐勞的精神,有助於塑造軍人們強大的心智。
  • 跑者課堂丨對於持久無傷跑步的終極歸納:跑者需要遵循的三大要素
    跑者應當具備的三大素質 二、跑者應當進行的三大訓練 為了獲得三大素質,你就應該進行耐力訓練、力量訓練和柔韌訓練三大訓練,很多跑者只是跑,也即只是訓練了耐力素質,而忽視了力量訓練; 建議跑者每周應當進行1-2次力量訓練,這對於提升跑步能力和預防傷痛是十分重要的。
  • 記憶力有專門訓練的必要嗎?進行右腦心像記憶力訓練的具體好處
    只需要簡單的複習1-2分鐘,就可以很好的回憶了沒有經過訓練的人,基本上一組詞彙需要記憶5-10次,然後過了幾個小時就忘記一大半了,需要反覆的記憶。而學習過記憶法的人,聯想記憶過一次,可以記憶很久,簡單的複習幾次,就可以長期記憶了。沒有學過記憶法的人,每一次記憶花費的時間基本是差不多的。而學過記憶法後,二次記憶只要簡單的回顧下前面的聯想過程。
  • 她靠這套普通跑友也能用的訓練方案,打破女子半馬世界紀錄!
    除了憑藉自身的天賦和刻苦的訓練,這位世界級跑者還擁有出色的身體平衡能力幫助她實現成績。 為什麼大家都會去羨慕專業跑者的跑姿?那是因為見多了普通跑者東倒西歪的樣子。 而像傑普契奇爾這樣的世界頂尖選手,要想突破自己,就要「死摳」這些微小的關鍵細節。 所以今天這期內容,咚小姐今天跟大家討論下,平衡力對一個跑者有多重要,以及我們該如何練習它。
  • 比全馬跑者耐力更好的人 是馬拉松攝影師
    同時在現場你會見到各類造型別致的跑者、跑團。誰是最可愛的人?馬拉松跑者們面對鏡頭,從來都是慷慨。深夜·凝望背後的人們攝影師要提前根據地圖對賽道進行一次摸索,我們不能要求每一位攝影師都是負重十幾斤還能配速430的鋼鐵跑者。
  • 跑者想變得更優秀 只需做出這5個小改變
    ,其實這並不是難事,跑者只需要在某些細節方面做出改變,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過熱身,跑者可以讓肌肉、關節、神經系統和精神都做好跑步的準備,大大降低受傷風險。  嘗試單側力量訓練  由於跑步每次邁步時只有一條腿是著地的,所以跑者加強單側的力量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讓跑者的平衡性、穩定性和協調性都得到提高。像單腿硬拉、單腿前蹲、側式平板撐等,都是比較合適的練習項目。
  • 跑者,管理好你的壓力
    舉例來說,跑者站在馬拉松的起點處(壓力的來源),想到馬上要進行的長距離路跑(威脅的知覺),便不禁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焦慮反應)。跑者的壓力誰人知?跑步會給肌肉、肌腱乃至骨骼帶來壓力,這種壓力會使身體變得更強壯。但是,訓練強度長期超過身體負荷,積累的壓力會引發運動損傷。
  • 如何進行有效的登山前訓練
    在登山過程中,登山者需要承受脫水、營養不足、寒冷、缺氧、睡眠缺乏和肌肉疲勞等壓力,針對這些壓力開展身心兩方面的訓練是非常必要的。主動力竭指訓練者在完成動作的主動部分(舉起負荷)之後,又剛剛能自主完成被動部分(控制負荷的下落),也就是沒有輔助無法完成下一次重複動作。負荷越小,力竭之前能重複的次數越多。登山運動需要登山者提高力量體重比,訓練時主要關注力量的提升,而儘量避免肌肉體積的增大。因此,進行力量訓練時,應將負荷水平調為每組能完成2~4次動作。
  • 跑者應該知道的25條長跑黃金法則
    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規則最初是從一個跑者的腦袋裡萌發的。過了一段時間,那個跑者可能會告訴另外幾個跑步夥伴,於是這些想法就慢慢傳播開來。在不知不覺中,一些教練會進行測試,體育科學家們也開始研究。最後,萌發的想法就從思想發展成公認的理論和智慧,並被廣大跑者們所接受。 目前普遍公認的25條長跑黃金法則,你知道多少條?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為何專業運動員「大強度」訓練後,要進行「高配速」放鬆跑?
    除此之外,馬拉松運動員在進行大運動負荷周期訓練後,神經系統也會出現疲勞。這種疲勞不會像肌肉疲勞那樣有直觀的現象。 但是,當消耗達到一定限度時,皮質細胞的代謝過程就發生障礙而出現疲勞,疲勞引起抑制加深,從而制止神經細胞的過度消耗。神經系統出現疲勞會讓運動員階段性出現焦慮、厭跑、失眠、食慾不佳、訓練欲望不強等現象。
  • 花果園微型消防站組織開展搬運60斤重物折返跑訓練 第一名53秒65!
    負重訓練。為進一步提高花果園專職消防隊隊員的身體素質,夯實體能基礎,近日,花果園微型消防站1站、2站、17站及20站的隊員們在花果園一期內組織開展了搬運60斤重物折返跑的訓練。訓練開始,隊員們熱情高漲。訓練開始前,花果園專職消防隊中隊長李志剛組織全體參訓人員進行了充分熱身活動,有效避免了韌帶拉傷、扭傷現象發生。「跑的時候身體稍微往前傾,轉身時注意減速和力度!」在訓練過程中,李志剛細心地出聲提醒,並糾正有的隊員在跑動中身體不往前傾以及轉身速度過快等錯誤。
  • 用節奏跑訓練我們的耐力和速度
    這裡的節奏跑是Tempo跑,這個速度是可以支撐在馬拉松比賽時,我們取得最快成績時的最佳速度,有時候也叫巡航速度跑。Tempo也稱為乳酸門檻跑,Tempo跑時,我們身體產生和清除乳酸(運動部位骨骼肌無氧呼吸的代謝副產物)的速度以接近相等的速度進行的鍛鍊。
  • 瘦1公斤馬拉松成績進步3分鐘 關於跑者的最佳體重
    國內研究人員對中長跑運動員的脂肪含量進行了統計,發現男子優秀馬拉松運動員的體脂肪率在10.3%,女子15.2%,除此之外,800米、1500米、5000米、10000米等中長跑項目男子體脂肪率在10%左右,女子體脂肪率15%左右。說明低脂肪率是成為精英跑者的必備條件之一。
  • 運動|馬拉松訓練營4:專項訓練在跑後加強的重要性
    ,尤其是長距離有氧跑之後,我們的肌肉由於長時間的低配速的運行,導致肌肉粘連、失去彈性,這時候我們可以通過低強度的專項性訓練來激活。】 大多數跑者在起跑前都忽略了熱身環節,都急於到發跑區搶位置,這樣會直接影響到成績的發揮,建議大家在起跑前從肌肉、軟組織、心肺進行熱身,能讓我們在起跑後快速進入狀態,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人多的情況下可以在原地進行小步跑、縱跳,低強度的高抬腿也可作為熱身備選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