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厄爾尼諾」事件對我國2020年病蟲凍害及旱澇災害的影響

2021-01-13 騰訊網

2018年秋季,太平洋深處暖流向東傳遞至南美洲,致使位於熱帶的太平洋中部表層海水溫度增暖並呈現持續性大範圍的偏高狀態。2019年2月,太平洋中東部海域偏暖依然明顯,這標誌新一次厄爾尼諾事件的誕生。據中國氣象局統計,「監測數據表明,2019/2020年冬季全國平均氣溫為零下2.25℃,較常年同期偏高1.09℃,屬於暖冬年份」。2020年,「厄爾尼諾」事件將在全球尺度上持續發生,赤道太平洋東部及中部海水將呈現大範圍、持續性增暖現象,全球年平均氣溫升幅也將在2021年創下新紀錄。「厄爾尼諾」現象將通過複雜的海洋——大氣交互機制改變全球大氣與水循環,這將導致全球陸表區域呈現更加極端性的變化。為此,中國農業大學孟現勇副教授表示,在當前新冠肺重大疫情爆發同時,我國應提前警惕「厄爾尼諾」及全球增暖現象對我國農業病蟲凍害及全國旱澇災害的影響,主要分為三方面建議:1)病蟲害問題2)北方農耕凍害及夏伏旱災害問題3)南方特大洪澇問題。具體問題如下:

一、警惕「暖冬」引發我國農業病蟲害問題。「暖冬」現象將對多種農耕病蟲冬前繁殖及越冬存活提供便利條件,導致農耕病蟲卵在春天大量繁殖,使得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發生期提前,並將直接造成糧食減產,情勢嚴峻。各級政府應深刻意識到近年來暖冬造成病蟲害發生的新特點,特別關注暖冬對病蟲災害發生造成的影響,及時準確的預報並公示,以期儘快制定防治方案,準確指導病蟲害防治。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要增強環保意識,使用低毒農藥,積極應用推廣新農藥器械,改善施藥方式,提升防治效率。

二、警惕我國北方農耕凍害及夏伏旱災害問題2019年,雖然全國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多,但從冬季來看,包括黃淮海地區、河北、雲南中部、新疆等地區降水量仍然偏少。此外,加之「暖冬」氣溫升高及土壤水蒸發增加等因素綜合影響下,導致我國北方冬季土壤水含量大幅度下降,這對我國農業今年春耕及春播將造成直接影響,並進而影響作物出苗率及生長率。由於「暖冬」現象引發的2020年3月中下旬華北大部、東北和西北地區由於「倒春寒」現象將出現新一輪大範圍降溫及降雪天氣,這將進一步引發部分地區農作物發生凍害及次生災害(應特別警惕「倒春寒」現象導致我國西北、東北地區的階段性低溫降雪天氣及後期升溫後的突髮型融雪洪澇災害),並最終將導致我國農產品減產。此外,由於「厄爾尼諾」引發的「暖冬」現象導致我國在2019/2020年冬季(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2月29日)暖溼氣候顯著,全國平均氣溫為1961年以來同期第五高。這將導致我國東北地區西南部、華北、黃淮海地區及西北等地區在今年7至8月將可能出現嚴重的「夏伏旱」現象。過去幾年裡,華北平原在夏初時節連續發生的高溫熱浪現象可能間接印證了今年華北、黃淮海地區及西北地區「夏伏旱」現象發生的可能。為此,東北地區應加強土壤商情監測,重點抓好抗旱造墒播種,做好抗夏伏旱準備。華北及黃淮海地區應積極開展麥田作物的測墒節灌,促進灌漿工作。西北地區應加強水肥管理,春播區應加快播種,注意防範區域性乾旱。為此,農村農業部應積極針對以上問題加強對農耕區的農業指導工作。

三、警惕我國南方特大暴雨洪災。南方雨季后土壤含水量將增大,受「厄爾尼諾」現象及全球快速升溫綜合影響,預計2020年6至8月前後,南方大部將發生持續大範圍超強降水並引發暴雨性超大洪災。經測算,福建閩江流域 (圖一)在2020年6月將可能發生超過1992年的超大洪水(今年,閩江流域竹歧水文站預計洪峰將達每秒3.2萬立方米或以上,竹歧水文站水位線最高將超過12至13米或以上(圖二))。此外,應倍加警惕南方的持續性大範圍暴雨將導致福建地區、海南地區、珠江流域、黃河下遊、淮河流域及長江中下遊流域在汛期可能發生特大型洪水。其中,長江三峽6至8月前後入庫水量將迎來達每秒6.5萬—7萬立方米及以上的大型洪峰過程。

圖一、閩江流域地形圖及水文站分布

圖二、閩江流域竹歧站徑流量與水位相關預測分析(2020年6月)

為此,水利部應提前召開會商會,對以上重點區域及其他潛在區域應保證實時巡查與防守,應倍加關注可能的洪水爆發區水庫安全度汛等工作。各部門應提前啟動水旱災害預防應急響應,提前加強水工程科學調度、搶險技術及監測預警預報工作,及時將一線險區信息及輿情信息報送至國家防汛抗旱指揮部並統一發布。

相關焦點

  • 孟現勇:2020-2021年我國自然災害長期情勢預測
    今年5月初,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孟現勇教授團隊預測———我國2020年下半年由中-強型拉尼娜主導影響並直接影響至2021年,2022年為厄爾尼諾年。孟現勇教授團隊於10月初再次預測,2020年下半年及2021年全年,受拉尼娜事件及全球氣候極端異常綜合影響,全球極端氣候事件將加劇,我國今冬明春強降雪、低溫、大風、颱風暴雨及旱澇不均等災害將持續發生。
  • 專家:今年極端天氣並非厄爾尼諾現象所致
    暴雪、龍捲風、暴雨、強震、高溫、低溫凍害、中國霧霾等災害頻繁發生,很多人將其歸因於尚未發生的厄爾尼諾現象,顛倒了因果關係,忽視了真正的災害元兇。我認為,全球災害頻發的原因在於2014至2016年正處於月亮赤緯角最小值時期。遼寧日報:月亮赤緯角最小值應該是個天文現象,具體是怎麼影響全球的天氣的?楊學祥:月亮赤緯角是指月亮軌道與地球赤道之間的夾角。
  • 厄爾尼諾對陝將有哪些影響?83年陝南洪水與其有關
    據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統計顯示,今年入汛以來,南方各流域降水量較1998年同期偏多3-4成。專家分析,這與此次即將結束的厄爾尼諾有關。預計今年夏天,厄爾尼諾對我國氣候的影響將進一步顯現或放大,各地或將面臨不同的氣象災害。那麼,厄爾尼諾現象,又會對陝西帶來哪些影響呢?日前,記者走訪了省氣象局。
  • 赤道中東太平洋出現厄爾尼諾事件 已影響中國
    1997—1998年,發生了1951年以來最強的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引起全球氣候異常,一些國家和地區暴雨頻繁,洪澇成災,一些國家和地區卻高溫少雨,遭受嚴重乾旱。那次強厄爾尼諾事件至少造成兩萬人死亡,全球經濟損失高達340多億美元。1997年夏,我國北方出現了罕見的大範圍持續高溫天氣。1998年夏季,我國長江流域發生了全流域性大洪水。
  • 厄爾尼諾與全球極端天氣事件
    (圖片來源:東方IC)2016年6月3日,國家氣候中心發布最新監測結果,5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暖海溫持續增強,已經發展成為自1951年以來第9次中等以上強度的厄爾尼諾事件。預計將在今夏持續加強,並至少維持到秋季,可能達到強厄爾尼諾事件。   厄爾尼諾事件是指赤道中東太平洋平均海表溫度持續偏高的一種現象。目前,科學家採用赤道中東太平洋平均海表溫度距平(指當前值與常年同期值之差)作為厄爾尼諾事件的判定依據。當海水表面溫度持續3個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0.5℃,表明已進入厄爾尼諾狀態。當海水表面溫度持續6個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0.5℃,則確認為一次厄爾尼諾事件。
  • 洪澇災害對大宗商品的影響
    如果副高在一個地方停留的時間過長或者過短,比常年偏強或者偏弱,都會造成我國東部地區旱澇異常。  2、厄爾尼諾:弱厄爾尼諾發生,引發長江流域洪澇災害  一般講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對我國氣候有明顯影響。由於赤道東太平洋海溫升高、哈得來環流加強,導至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強度增強;但西太平洋海溫降低,大氣對流活動減弱,卻使副高位置偏南。
  • 光明日報報業集團 - 光明觀察 - 網友筆談 - 月地關係與旱澇災害
    月球對地球的影響已經引起科學家的日益關注,隨著科學技術迅速發展,人們百思不解的月地關係之謎,將會有更科學的解釋。 2.天文災害學的重要進展從1955年以後,用近代儀器觀測到,地球自轉加速度約每四年就有一次突然的變化。平緩的變化可能是由於地幔與地核的角動量交換,但突然變化的原因現在還不清楚。
  • 專家:人類或已喚醒「遠古厄爾尼諾」,2020年後災難或將頻繁發生
    學過地理的人都對厄爾尼諾這個名稱不會陌生。它是發生在太平洋區域的一種淺水高溫暖流現象,全程為「太平洋厄爾尼諾暖流」。它的出現,一般表明太平洋表面水溫出現了失衡,當它持續時間較短時,對地球上的氣候影響不是很大,但是當它持續3個月以上時,厄爾尼諾現象就會轉化為厄爾尼諾災害事件。
  • 【地理備考】沃克環流、厄爾尼諾及拉尼娜現象對我國的影響
    (5)登陸我國颱風變少(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東岸地區,氣候由原來的乾燥少雨變為溼潤多雨,易引發洪澇災害)拉尼娜現象對我國的影響(一般影響沿海地區):(1)熱帶氣旋增多,即在西北太平洋生成和登陸我國的熱帶氣旋增多。(2)我國東北春夏易出現乾旱,氣溫偏高。(3)我國南方易發生乾旱,華北洪澇。
  • 警惕 | 厄爾尼諾又來了!
    據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2019年11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並持續維持厄爾尼諾狀態,連續5個月 Niño 3.4指數的滑動平均值分別為 0.6℃、0.5℃、0.5℃、0.5℃和0.5℃。根據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的國家判識標準,已正式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強度為弱)。
  • 厄爾尼諾現象的出現、太陽黑子的周期年,今年是冷冬的概率多大?
    原標題:太陽黑子減少,全球厄爾尼諾事件,北極海冰降至最小值,今年冬天是否會出現冷冬? 感謝提問,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分別對太陽黑子、厄爾尼諾現象以及冷冬的概念全面了解一番,才能分析出太陽黑子活動對地球溫度的影響。
  • 2020年真的是厄爾尼諾年嗎?
    2020年真的是厄爾尼諾年嗎?也不敢肯定是不是,畢竟厄爾尼諾成因人類還不清楚,但我們可以通過統計100年來發生的厄爾尼諾年年份,就能得出一個結論,統計如下: 1986~1987、1991~1994、1997~1998、2002~2003、 2006~2007、2009~2010、 2014~2016、 2018~2019
  • 調查顯示:拉薩旱澇周期與太陽黑子活動有關
    新華網拉薩1月7日電(記者顏園園)氣象專家在對拉薩近45年的氣象資料進行研究後發現,拉薩旱澇現象的出現存在一定周期,並與太陽黑子活動有關
  • 海洋氣象▏厄爾尼諾現象、沃克環流的影響分析
    由此可見,副熱帶高壓對我國氣候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副高在一個地方停留的時間過長或者過短,比常年偏強或者偏弱,都會造成我國東部地區旱澇異常。厄爾尼諾年的夏季,由於赤道東太平洋海溫升高、哈得來環流加強,導至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強度增強;但西太平洋海溫降低,大氣對流活動減弱,卻使副高位置偏南。
  • 拉尼娜事件可能造成2020-2021年我市出現階段性低溫雨雪天氣的概率...
    國家氣候中心監測表明,2020年9月,赤道中東太平洋海區進入拉尼娜狀態,一般而言,在多數拉尼娜時間盛期的冬季,歐亞中高緯環流經向度可能加大,影響我國的冷空氣活動比常年更加頻繁。根據陝西省氣象局預測,我省今年冬天可能發展為一次中等或偏弱的拉尼娜事件。
  • 我國南方持續洪澇災害,難道厄爾尼諾現象又來了?難道像之前一樣
    我國南方持續洪澇災害,難道厄爾尼諾現象又來了?難道像之前一樣最近我國的南方出現了持續洪澇的災害現象,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難道是厄爾尼諾又來了?那麼到底什麼的厄爾尼諾現象呢?下面先來和你們說一說。厄爾尼諾現象是太平洋的一種反常的自然現象,在南美洲西部和南太平洋東部,從南向北流動的一股著名的迷路韓流,每年的11月到第二年的3月份,南半球的夏季海域水溫普遍升高,一直向西流動的赤道慢慢得到加強,這個時候,隨著全球起亞和風帶的移動,迷路韓流水溫反常,這股力量被稱為厄爾尼諾暖流。
  • 聯合國:加大力度應對非洲和亞太地區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
    在厄爾尼諾期間,銅、鎳等有色金屬也有顯著上漲。其中智利和秘魯是產銅大國,洪澇災害會影響正常開採,而印尼和菲律賓則是產鎳大國,嚴重依賴水、電資源,乾旱也會推升其價格。根據法國興業銀行提出厄爾尼諾大宗商品指數,1990年以來厄爾尼諾年鎳價平均上漲13%左右。另外,投資者可關注黃金價格。
  • 《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判別方法》國家標準發布
    回顧2014年至2016年這次超強厄爾尼諾事件整體過程,人們不難發現,在它何時形成、何時結束的問題上,中國、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受其影響的各主要國家各執一詞。
  • 厄爾尼諾、拉尼娜、沃克環流、洪澇與乾旱災害
    01知識點1、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現象,是指太平洋中部和東部的熱帶海洋地區,海水溫度異常持續變暖,進而影響整個世界氣候。圖2 世界洋流的分布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如下:①太平洋中、東部:降水增多,洪澇災害頻發(秘魯、哥倫比亞);②太平洋西部:乾旱嚴重(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印度),作物減產;③我國:南方暴雨洪澇
  • 今年是不是厄爾尼諾結束的年份,所以導致了入梅以來江南雨量大...
    去年江淮,黃淮等地的乾旱是不是也和厄爾尼諾現象有關? 已輸入0字 提交 有1個回答 沈曉琳 20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