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太空漫遊》無聲與被窩之中

2020-12-06 承受我所能承受的

霞光之下,是日出還是日落?繁庸之後,是伊始還是終曲?如是說。何時說?

最安靜的那段靜默出來之後,隻身於宇宙。一定頻率旋轉的飛船,遙望著的星球,飛來擦肩的碎石。

一切沒有聲音,一切喧鬧不已。

最原始的獵捕、搶奪、挑釁;最原始的嘶吼、擊打、示威。

最原始的對立、佔有、群族;最原始的一片土黃、一源生存、一蔭憩所。

無言於驚嘆,嘈雜於思考。

在那個對探索太空初顯邊角的時代,一種對於這種未知世界的狂熱,致使關於太空的影視作品在那個時代富集,因此很多優秀的作品在這個時代湧現。

《2001太空漫遊》已經及其完好的展現了這一時代,「太空」影視的輝煌。

在《星際穿越》(2014,克里斯多福·諾蘭)中,太空環境下極端安靜的狀態,對於四維空間的思考和探索,以及機器人TARS和CASE,無不是更高科技手段下對當年影片的場景還原。

而在《星球大戰1:幽靈的威脅》(1999,喬治·盧卡斯),《星球大戰3:西斯的復仇》(1983,喬治·盧卡斯),《星球大戰4:新希望》(1977,喬治·盧卡斯),《星球大戰5:帝國反擊戰》(1980,厄文·克什納),《少林足球》(2001,周星馳)和《獨立日》(1996,羅蘭·艾默裡奇)中,很多外太空的元素設計和場景設計都是以《2001太空漫遊》中的為靈感。《機器人瓦力》(2008,安德魯·斯坦頓)和《月球》(2009,鄧肯·瓊斯)中的機器人,也無不表現其對《2001太空漫遊》的致敬之情。同樣,在《超體》(2014,呂克·貝松)中,對於生命本源和回歸的想法,也與《2001》中有異曲同工之妙。

回歸到影片本身,由黑色石板串起來的整個故事,大多在出人意料卻恰到好處的配樂和靜默中進行著。

黑色石板出現在每一個轉折點,人猿進化成人,月球之旅的結束,飛向木星的「發現者號」和它擦身而過,垂死的大衛的床前。這像一個轉機的信號,而觸碰就是一個突變的契機。

或許石板蘊含了死亡的深意,而它所寓意的新生,已經遠遠超過了我們所可以理解的範圍。作者可能也無法理解。而賦予它的這種神秘的宗教意味,或許就是潛移默化中文明不斷進步,社會得以前進的一個極為抽象的存在,更像一種精神,一個搖籃,讓人們一步一步的更加接近真相。

影片最初的原始展現,人猿時代無疑將人性和社會規則表現的淋漓盡致。優勝劣汰,自然環境的自我選擇,對於領地的佔領和掠奪。

最為關鍵的就是對於新鮮事物從恐懼到挑釁到好奇到期待,也就是一群人猿圍著那個黑色石板而發生的一系列動作,正是因為有這個過程,才可以讓人猿變成人。一種對於未知的好奇探索,是生物得以進化到愈發高級的一個必經階段。

而從最初始的人猿,到之後的人,再到人工智慧,都是被這樣一個社會規則所框範,也是被這樣一個人性所在而限制。可以說,人類無論如何進化,這骨子裡的東西並未做出什麼改變,這也是人的本能所在,生命的奇妙所在。

整部片子最大的亮點應該是結尾的20分鐘。聽聞那時候影片上映時候的嬉皮士會躺著看這一段,因為可以帶來吸毒一般的快感。

而這一段的整個「穿越」的過程,從數位化的圖案飛掠到虛幻的彩色再到被色彩覆蓋的山巒最後回到一個屋子裡,期間不斷剪輯進主人公的面部和眼睛,一種抽象的意識以一種很具象的方式,通過這20分鐘傳達了出來。

在虛幻場景無規則變化中,有一段像在母親肚子中的胎兒安睡又回歸初始到精卵結合的奇妙場景,體現出了一種人性的伊始,而最後的山巒,也是類似於片頭幾張照片的場景。萬物回歸到最初,時間目睹一切的發生和流逝即可。

影片最後對於「四維空間」雛形的展現,可以說是點睛之筆。看著不同時間自己生活的主人公,剛經歷的一切就像是從一個空間穿越到另一個空間,而無論在哪個空間,最後都變幻為初始的嬰兒狀態,歸元到無盡的宇宙裡,和整個宇宙發生碰撞。

「載有鮑曼的飛艇(精子),進入黑石(陰戶),穿過時光隧道(陰道),到達神秘房間(子宮),迅速變老(十月懷胎),再次見到黑石(從產道出去),變成星孩(誕生)。」這或許是我對這部影片最愛的一個理解,存在著所有孕育的神秘、生命的倫理和無限新生的可能。

而未知的靜默中,就像我們還在夢裡,在溫暖的被窩裡,在一片虛無之境。

無聲於被窩之中,就像窩在最溫暖的搖籃,蜷縮成睡在羊水裡的樣子,屏住呼吸,變回最初的受精卵。

而不可捉摸的霞光,無論升起還是落下,都光芒萬丈。

故事並沒有結束,一切都會回到靜默,然後再開始一個輪迴。

我們終將有歸途,我們還未誕生。

相關焦點

  • 影視點評:《2001太空漫遊》最偉大的太空科幻電影
    《2001 Space Odyssey》,即《2001太空漫遊》,被稱為史上最深刻最富哲學涵義無人能懂的科幻電影。就是這部電影讓我期待了很久,終於完完全全地看完了整部電影,發覺有很多東西都已經被抽乾一般,需要不斷地重複才能更在文本中發掘出來。
  • 《2001太空漫遊》:生命來自何方?
    文|啼豆影片《2001太空漫遊》改編自克拉克·阿瑟的科幻小說,是科幻電影的一座豐碑,影片呈現出一種宏大的宇宙視野,對生命做出了最深邃的哲學思考。人們嘆為觀止之餘,同時也在苦苦思索,試圖參透影像背後的奧秘。
  • 2001:太空漫遊與變形記
    ,然而當我正在看《2001:太空漫遊》電影時,覺得節奏對於我來說太慢,不是很看得進去。《2001:太空漫遊》雖說是一個故事,但我更喜歡將它看做是四個小故事:猩球崛起、月球之碑、HAL的移動城堡、二次進化。雖然,他們都由黑石碑這一事物串聯起來,但這四個故事的主角都不一樣,故事場景也不一樣。雖然角色的臺詞不多,讀起來確實有一種舞臺劇的感覺。這是我將標題寫為:「太空歌劇」的第一個原因。
  • 2001:太空漫遊
    《2001:太空漫遊》是英國科幻小說家亞瑟·查理斯·克拉克為斯坦利·庫布裡克1968年的電影劇本所作的小說。這個故事是根據克拉克不同的短篇故事所拼湊的,其中短片作品「前哨」(The Sentinel)裡的某個概念,可看做本書基礎架構。庫布利克和克拉克最初一起合作,小說和電影同步進行,到後期庫布利克還投入編劇本的工作。亞瑟·查爾斯·克拉克,英國科幻小說家。
  • 《三體》系列:中國的《2001太空漫遊》
    但拋開這些不談,從文學作品的角度來看,《三體》三部曲的確有對《2001太空漫遊》的借鑑與發展,「克拉克味」很明顯,故《三體》系列也被稱讚為「中國的《2001太空漫遊》」。在閱讀兩部小說的過程中,我也看到兩者的很多異同,接下來就以一個讀者及科幻迷的角度來拙劣的探討分析下兩部作品。
  • 《2001太空漫遊》:傑作何以能歷久彌新?
    看回這些手帳,到今年為止最佳的觀影體驗還是年初在香港電影節看《2001太空漫遊》4K修復版。文化中心的千人大劇場,超大寬銀幕,儘管以前看碟看過不止一次,然而我一直認為庫布裡克這部傑作只有在儘量大的寬銀幕,最大的影廳和最好的音效看過才算真正看過。不久前,曾傳言全國藝聯將引進《2001太空漫遊》修復版,這一被影迷刷屏的消息後來官方澄清消息不實,影迷空歡喜一場。
  • 《2001太空漫遊》的黑石文化
    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所提供的超前理念具有裡程碑意義,甚至滲透到各式各樣的影視作品中。太空漫遊對外太空生活細節有著大量描繪:人聲識別系統、平板電腦、太空站、人工智慧等等等等,這些現在都已實現。看過《2001太空漫遊》之後你會發現,許多電影與遊戲的創意設計都是對太空漫遊的延續。
  • 50年了,《2001: 太空漫遊》到底說了什麼
    《2001:太空漫遊》成為當年好萊塢的票房第一。一代嬉皮士竟成了《2001:太空漫遊》在商業上成功的關鍵。像他所說的,《2001:太空漫遊》採用的太空船和空間站設計基本全部來自於NASA。在主角戴夫(Dave)出去救弗蘭克(Frank)的時候,人們只能聽到呼吸的聲音和電流的「呲呲「聲,這正是主角們在太空中唯一能夠聽見的聲音。太空的無聲和艙內的有聲相互交替,更是給人以真實的反差。
  • 《2001太空漫遊》:音樂流淌,太空徜徉
    第三次是在星孩誕生之時,星孩在太空中注視著地球。這是電影的最終高潮,鮑勃已經完成了重生,變成了星孩,這是又一個神聖的開始,它將面對未知的宇宙,開始新的探索。這一幕是對現實的極大超脫,是重要的突破,自然要用最莊嚴神聖的音樂來凸顯它的壯觀。不難發現,這首音樂有兩次隨著黑色石碑的出現而出現。
  • 《2001太空漫遊》發布重映預告
    時光網訊  不管家庭影院的技術已經多麼先進,有些電影還是需要在大銀幕上才能充分體現其魅力,1968年上映的《2001太空漫遊》無疑就是其中一部。斯坦利·庫布裡克的這部經典科幻電影,將於下月在英國院線舉行特別重映。
  • 《2001太空漫遊》這部了不起的科幻片
    今天看《2001太空漫遊》,更多應注意它的美學貢獻。它的思想內涵,可惜建構在半個世紀前的科學認知上。1968年,人類首次登月前一年,《2001太空漫遊》上映。我願意相信,這部了不起的科幻片,其面世是為了昭示那個偉大時刻。
  • 全新珍藏版《2001太空漫遊》上市
    但很多人不知道,劉慈欣的《三體》《流浪地球》都受到一部「科幻神作」的影響,就是《2001:太空漫遊》。正值人類登月50周年之際,讀客文化推出了全新珍藏版《2001:太空漫遊》,讓處在閱讀狂潮之中的國內讀者,再次領略這部「科幻界」曠世之作的魅力。談到再版的初衷,讀客文化總編輯許姍姍透露:「讓更多的讀者喜歡上科幻,甚至像劉慈欣那樣走上科幻創作的道路。」
  • 福利:送你2001太空漫遊
    它改變了人類對宇宙和自身的認知,它改變了人類探索太空的歷史,它更是劉慈欣夢想的起點,無論什麼場合,劉慈欣都會變著法子表達對它的敬佩!這部偉大的作品,就是《2001:太空漫遊》。4年後,電影《2001:太空漫遊》上映,從此成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幻電影!沒有之一!
  • 【悅讀】2001:太空漫遊
    克拉克也被譽為偉大的太空預言家,獲得過數學和物理學一等學位。他針對太空技術作出的許多預測都成為現實,他曾預言過人體冷凍、大腦記憶備份、全球通訊衛星、地震預防預測等尖端技術,地球靜止軌道正是因為他而被命名為「克拉克軌道」。
  • 永遠不能被超越的2001太空漫遊
    美國時間2020年5月27日,兩名太空人將乘坐馬斯克space X公司研發的「龍號飛船」登上太空。這是第一次由商業的載人飛行任務,根據NASA宣布,此次的載人任務為』未來的月球和火星探索產生深遠影響'。
  • 人類的太空史詩;《2001太空漫遊》上映50年
    談起科幻片,斯坦利·庫布裡克導演的《2001:太空漫遊》是一個無法繞開的話題,這部電影從它產生開始就對後世的電影產生了難以迴避的影響。這部首映於1968年4月5日的電影距離今天也有50年了,50年已經是一段相當長的距離了。
  • 冷門| [2001太空漫遊]中,庫布裡克的小心機
    1968年的今天,斯坦利·庫布裡克的經典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在華盛頓特區的住宅區劇院首映。票房、評論皆輸(寶琳·凱爾當時還稱之為「非常缺乏想像力的電影」)。但是如今,這部被視為「世界上最偉大電影之一」的[2001太空漫遊]高高地供奉在神壇之上。
  • 《2001太空漫遊》,科學界史詩般的作品,到底帶給了我們什麼?
    神秘黑石啟蒙遠古物種在表現非人類智慧生物方面,《星際穿越》與《2001太空漫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兩個故事中都有更高智慧體存在,但在銀幕上卻都沒有正面地顯現,兩位導演都獨具匠心地通過"它們」留下的痕跡來表現「它們」的存在。
  • 人生三問——《2001太空漫遊》
    老師推薦過,電影清單裡推薦過,驀地和朋友品茗喝茶的時候,又聽到了它的名字——《2001太空漫遊》。就衝這知名度,這部電影就非看不可,何況是部經典呢。《2001太空漫遊》是由斯坦利·庫布裡克執導,根據科幻小說家亞瑟·克拉克小說改編的美國科幻電影,於1968年上映,被譽為「現代科幻電影技術的裡程碑」。
  • 改變科幻電影歷史的《2001太空漫遊》為何備受推崇
    對於很多人來說,有一些電影,一生中非看一次不可的,而庫布裡克(Stanley Kubrick)的《2001:太空漫遊》 (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就是其中之一。人類之黎明,身處於豐饒之中卻逐漸饑渴致死的人猿們,經由神秘石板的啟發而學會了如何使用工具,因而能殺死動物、開始吃肉。經典的獸骨切接太空船之後,是一系列的現代科技成就(在當時是想像) 經由巨輪轉動的太空站、紅白分明的室內擺設、太空人食物及無重力廁所、月球上發現的被故意埋進地底的黑色石板極致地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