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故宮博物院建院90周年,我和楚圖南後人、紫禁城書畫藝術協會副會長柳琴(啟琴)大姐在一起,談起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是誰保護了故宮這個話題時,談到了楚圖南先生不僅當時是故宮保護委員會的成員之一,還在20世紀60年代時捐獻給故宮博物院一套個人收藏的二十四枚印章。柳琴大姐動情地委託我幫她查查故宮博物院捐獻文物文檔,希望找出楚老捐獻文物時的記錄史料,進行資料訪尋。
楚圖南是社會活動家、教育家、外交家和政治家,也是一位知名的學者、文學家和書法家。他一生治學嚴謹,書法成就斐然。除喜歡讀文史類古籍外,他還十分喜愛收藏。20世紀50年代,他在閒暇之餘經常光顧隆福寺一帶的古董書店。楚老對歷史舊物很是在意,也頗為在行,並由此與故宮博物院結下了捐贈個人收藏文物的不解之緣。
據故宮博物院文物保管檔案記載,1965年6月故宮博物院接到「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專文,將一批「明清人法書及文物」撥交故宮博物院,文件附有移交文物清單,其中記有「廿四孝廿四節氣石章四匣24方,楚圖南捐」。接到來文後,故宮博物院派專人接收了這批文物,經過逐一清點、登記、造冊、審鑑、定級等相關程序後,轉入庫房收藏。
這套印章為青田石質,分裝於4個黑色漆盒內,每盒中置6枚。盒蓋面上有用金漆繪製的「雙龍圖案」,用金漆書寫的「御題棉花圖」字樣。每一方印紐皆以浮雕刻出人物造型,神態不同,各代表著二十四孝中的一個典故;每方印的邊款則對應陰刻出二十四孝及二十四節氣的名稱,作者佚名。印紐雕工細膩,刻字疏朗俊秀,且相應成套,實屬難得。楚老曾對此套印章做過深入的考證並打了印樣,還親自將釋文撰錄在印樣旁。他認為此印章極有可能是從清宮流失民間的,這也是楚老一生中最重要的收藏之一。
中國自古是以農業為本的國家,歷代帝王均極為重視耕織,並按時進行祭拜農神的禮儀,皇后則與後宮妃嬪們舉行「親蠶禮」,希望以此推動地方農業的發展。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以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具體表現。作為文明古國,「孝」是中國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二十四孝」作為禮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民間即有「百善孝為先」之常理,可見「孝」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
2005年,在故宮博物院成立80周年之際,為向以往捐獻者表達崇高的敬意,永遠銘記他們無私奉獻的品質和高尚情操,故宮博物院特在景仁宮專立景仁榜,將每位捐獻者的名字鐫刻其上,殿內同時展示他們所捐獻的品物。捐獻名錄榜上楚圖南先生的名字赫然其中。每日到這裡參觀的人絡繹不絕,時任院長鄭欣淼先生感慨此舉「繩其祖武,中華幸甚」!
(作者為北京故宮博物院副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