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圖南捐印留故宮

2020-12-22 光明數字報

    2015年是故宮博物院建院90周年,我和楚圖南後人、紫禁城書畫藝術協會副會長柳琴(啟琴)大姐在一起,談起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是誰保護了故宮這個話題時,談到了楚圖南先生不僅當時是故宮保護委員會的成員之一,還在20世紀60年代時捐獻給故宮博物院一套個人收藏的二十四枚印章。柳琴大姐動情地委託我幫她查查故宮博物院捐獻文物文檔,希望找出楚老捐獻文物時的記錄史料,進行資料訪尋。

    楚圖南是社會活動家、教育家、外交家和政治家,也是一位知名的學者、文學家和書法家。他一生治學嚴謹,書法成就斐然。除喜歡讀文史類古籍外,他還十分喜愛收藏。20世紀50年代,他在閒暇之餘經常光顧隆福寺一帶的古董書店。楚老對歷史舊物很是在意,也頗為在行,並由此與故宮博物院結下了捐贈個人收藏文物的不解之緣。

    據故宮博物院文物保管檔案記載,1965年6月故宮博物院接到「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專文,將一批「明清人法書及文物」撥交故宮博物院,文件附有移交文物清單,其中記有「廿四孝廿四節氣石章四匣24方,楚圖南捐」。接到來文後,故宮博物院派專人接收了這批文物,經過逐一清點、登記、造冊、審鑑、定級等相關程序後,轉入庫房收藏。

    這套印章為青田石質,分裝於4個黑色漆盒內,每盒中置6枚。盒蓋面上有用金漆繪製的「雙龍圖案」,用金漆書寫的「御題棉花圖」字樣。每一方印紐皆以浮雕刻出人物造型,神態不同,各代表著二十四孝中的一個典故;每方印的邊款則對應陰刻出二十四孝及二十四節氣的名稱,作者佚名。印紐雕工細膩,刻字疏朗俊秀,且相應成套,實屬難得。楚老曾對此套印章做過深入的考證並打了印樣,還親自將釋文撰錄在印樣旁。他認為此印章極有可能是從清宮流失民間的,這也是楚老一生中最重要的收藏之一。

    中國自古是以農業為本的國家,歷代帝王均極為重視耕織,並按時進行祭拜農神的禮儀,皇后則與後宮妃嬪們舉行「親蠶禮」,希望以此推動地方農業的發展。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以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具體表現。作為文明古國,「孝」是中國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二十四孝」作為禮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民間即有「百善孝為先」之常理,可見「孝」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

    2005年,在故宮博物院成立80周年之際,為向以往捐獻者表達崇高的敬意,永遠銘記他們無私奉獻的品質和高尚情操,故宮博物院特在景仁宮專立景仁榜,將每位捐獻者的名字鐫刻其上,殿內同時展示他們所捐獻的品物。捐獻名錄榜上楚圖南先生的名字赫然其中。每日到這裡參觀的人絡繹不絕,時任院長鄭欣淼先生感慨此舉「繩其祖武,中華幸甚」!

    (作者為北京故宮博物院副研究館員)

相關焦點

  • 中國為什麼會有三個故宮,瀋陽故宮、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
    三個故宮分別建造於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是歷史的見證。最"年輕"的故宮——臺北故宮:1948年底,國民政府軍隊在內戰戰場上節節敗退,已經日暮途窮,蔣氏不得不考慮退路,把寶島臺灣作為自己的避風港。1962年,國民黨決定在臺北建造故宮,選址在臺北基隆河北岸士林區外雙溪,當年即破土動工。1965年臺灣故宮(故宮博物院)竣工,總面積將近16公頃,依山傍水、宏偉壯觀。既然是故宮,建築風格也是中國宮殿式建築,主體建築風格別具一格,外面看只有兩層,內部結構卻有4層。
  • 最年輕的故宮——臺北故宮
    去臺灣一定要去臺北故宮博物院看看這些國寶,中國的四大故宮中,臺北故宮算是最年輕的後起之秀了,但是知名度卻毫不遜色,這和他的歷史成因有很大的關係。在臺灣,和大陸一樣也有一個故宮,裡面有很多的奇珍異寶,非常受人追捧,甚至民間傳言臺北故宮的文物數量和價值可以媲美北京故宮。
  • 臺北故宮or北京故宮?究竟誰更能代表故宮博物館?
    關於故宮博物院,一直有這麼一種說法:北京的故宮,只是它的軀殼;而臺北的故宮,才是它的內臟。人們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認知,與抗戰前夕北京故宮文物南遷有關,1931年日軍侵略東北,為了避免故宮文物遭到日寇破壞,漫長的故宮文物南遷之路由此揭開;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之時,大量的故宮文物又搭載著軍艦漂洋過海到達了臺灣。
  • 港媒刊文「北京故宮藏品勝臺北」 臺北故宮回應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臺北故宮「兩道大菜」——「翠玉白菜」、「肉形石」,盛名在外。 不過,圍繞著這兩件文物的爭議也始終未消。這不,最近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又登上了媒體。 6月5日,香港經貿商會會長李秀恆在《香港商報》刊登一篇題為「北京故宮藏品勝臺北」的文章。文章背景是,5月29日「好事多磨」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正式舉行動土儀式。
  • 《故宮觀止》
    《故宮觀止》編著:丘濂曾焱吳麗瑋  現代出版社  2020年9月出版故宮最大的傷疤  在一篇介紹建福宮花園的文章中,鄭連章這樣寫道:「整個花園樓、堂、館、閣、軒、室、齋等大小不等、高低錯落、形制各異的建築類型相間,並隔以假山、花木、盆景,將空間以大化小,平面布局自由靈活多變。
  • 《〈故宮日曆〉十二載典藏版》在京發布
    本報訊 (記者李婧璇)全球共編號限量9999套,每套盒中除完整展示了自2010年至2021年的12冊《故宮日曆》外,還附有《紫禁城建成600年紀念券》……11月23日,由故宮出版社主辦的《文明縮影 歲月留珍——〈故宮日曆〉十二載典藏版》發布會在京舉行。
  • 「臺北故宮」鬧改名風波,「故宮院長」:絕對沒談改名問題
    @銳看臺灣報導 臺灣公立"故宮博物院"傳將因行政機構組織改造,改隸屬於"文化部",甚至更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發外界不少風波。"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今(30)日赴立法機構參與"故宮"審查預算,強調"故宮"絕對沒有改名問題。
  • 揭秘: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相比較,哪個故宮收藏的文物更有價值?
    新任故宮院長給我們做過報告,說故宮新任領導一上任,第一件事情就是清點文物,花了一年時間,清點出186萬件。他任內做了幾件大事:一是改造椅子、廁所等基建設施方便遊客;二是大量庫存文物重見天日,並擴大開放面積;三是禁止機動車進故宮城牆內,外國領導人也不例外;四是用VR技術打造數字故宮,向遊客展示未開放區域。
  • 瀋陽故宮跟北京故宮相比,有哪些獨特的看點?
    北京故宮作為國人肯定是誰都知道的,400多年的時光賦予了這座宮殿太多的故事,而瀋陽故宮雖說歷史沒有背景故宮長,知道它的人不如知道北京故宮的人多,但是你不能否認,他們是同樣的重要,在文物古蹟方面,具有同樣的地位和保護價值。
  • 中國四大故宮之一,曾面積是故宮的1.5倍,現如今卻一片廢墟
    南京明故宮是南京的故宮,是中國四大故宮之一,也是最不完整的故宮,但如果回顧他的歷史,就會發現其輝煌,南京故宮創建於1366年,至今已有650多年的歷史,經過20年的建造,明故宮建成了101.25萬平方米的明首都宮殿,比北京故宮多出約30萬平方米,是中世紀世界最大的宮殿建築群,被稱為「世界第一宮殿」,從南京到故宮的原型圖上看這是一個典型的中國皇城,分為東南西北四門
  • 到臺灣,一定要去臺北故宮博物院,看看有多少故宮文物被運往臺灣
    有人說,去臺灣,一定要去臺北故宮博物院看看國寶。中國的四大故宮中,臺北故宮算是最年輕的後起之秀了,但是知名度卻毫不遜色,這和他的歷史成因有很大的關係。臺北故宮時刻提醒著我們的同胞,我們的根源在哪裡,根在哪裡?
  • 見證故宮國寶流離臺中山洞的往事,臺北故宮展「北溝傳奇」
    解放戰爭爆發後,隨著國民黨軍隊的節節敗退,故宮南遷文物被選出一部分前後分三批也運抵臺灣島,其後以臺中霧峰北溝山麓的山洞為庫房,一直到1965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建成前,故宮文物都是以「北溝文物陳列室」的狀態,呈現在世人面前。
  • 故宮「翻譯兵」
    故宮,遊客如織。西華門內,駐紮著武警北京總隊十四支隊故宮中隊的官兵。想在這個中隊當兵,得有項特殊技能——外語,而且光會幾句英語不行,還得會用「小語種」問好。閆中斌七八歲時,爸爸曾帶他參觀過故宮,那時,這座雄偉的宮殿就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閆沒想到,十幾年後,自己竟到故宮當了兵。一進故宮中隊又給小閆一個驚喜。軍營第一練竟不是踢正步、站軍姿,而是拿著書本「上課」——學習故宮。在大學就是「學霸」的小閆最不懼的就是學習,他不僅迅速掌握故宮的歷史,還利用業餘時間閱讀了不少有關故宮的書籍,腦子裡存了不少歷史故事、傳奇典故。
  • 我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在臺灣,臺北故宮有哪些「鎮館之寶」
    著名節目主持人白巖松說:"由於歷史的原因,造成了海峽兩岸各有一個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同根同源,都珍藏著大量代表了中華古代文化的奇珍異寶"。今天就來說說臺北故宮博物院。一、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前世今生。
  • 故宮建「流散文物追索」清單
    故宮將建「流散文物追索」清單《故宮保護總體規劃2013-2025》23日正式面向社會徵求意見,根據總規,未來10年將關注流散文物的回歸。建立流散文物清單,系統進行信息收集,制定回歸計劃。北京故宮博物院(又稱紫禁城)23日發布報告稱,故宮計劃追索流散文物。「流散文物追索」可以用retrieve lost cultural relics表示。Retrieve 表示找回,重新獲得,比如追討官員贓款(retrieve officials' illegal gains),找到遺體(retrieve bodies)。
  • 北京淪陷期間的故宮:侵華日軍真的沒有洗劫故宮?圖8戳穿了謊言
    【航拍北京故宮】有人可能會產生疑問,日軍佔領期間故宮怎麼可能保存的如此完整?有一點大家需要注意,早在日軍佔領北京時,故宮裡的大量珍貴文物早已被南遷了。但是,日本依舊對北京故宮進行了洗劫,比如大量圖書文本等。(這是一組反映抗日軍佔領下的北京故宮老照片。)
  • 除了北京故宮、瀋陽故宮、臺北故宮以外,中國其實還有一個故宮
    一提到故宮,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就是北京故宮。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北京故宮地處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佔地達到了72萬平方米,其規模相當宏大。哪怕在國際社會中,北京故宮都有著非常大的名氣。除了北京故宮之外,中國還有臺北故宮和瀋陽故宮。不過,其實還有一個故宮,大家可能並不知道。
  • 用郵票聊聊「故宮文物南遷路」
    北平淪陷後,日寇果真把魔爪伸向了故宮。他們數次強闖故宮,搶走大銅缸66座、元明清時期所造鐵炮數尊、銅燈亭91個,運往天津去冶煉屠殺中國人的武器(今天去故宮,還可以看到很多銅缸身上的劃痕,正式當年日本掠奪的最好「罪證」)。
  • 臺北故宮裡,到底藏了多少寶貝?和北京故宮相比又怎樣?
    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長河中遺留下的燦爛文物基本珍藏在故宮中,準確說是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2009年周兵執導紀錄片《臺北故宮》曾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臺北故宮》共12集,追溯了文物遷台歷史和臺北故宮現狀,並對書法、繪畫、青銅、瓷器、珍玩等臺北故宮館藏國寶一一進行介紹。近期再觀看,感想頗多。
  • 瀋陽故宮、北京故宮、臺北故宮三個故宮各有什麼特色?
    經過十一年的修建,北京故宮建成,朱棣也終於圓了他回北京的夢。故宮大多修建寬大壯麗,這樣才能顯示出天子的尊貴和氣派,唐初駱賓王有詩云:「山河千裡國,城闕九重門。不睹皇居壯,安知天子尊?」,這正是要通過故宮的氣派來顯示皇家的無上尊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