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中國太行發動機因何遭挫折 航發砸錢已經太多

2021-02-20 新浪軍事

  新浪軍事編者:為了更好的為讀者呈現多樣軍事內容,滿足讀者不同閱讀需求,共同探討國內國際戰略動態,新浪軍事獨家推出《深度軍情》版塊,深度解讀軍事新聞背後的隱藏態勢,立體呈現中國面臨的複雜軍事戰略環境,歡迎關注。

  很久很久以前,有兩個青年聚在一起,他們決心要造出先進的航空發動機。

  第一位青年開口了:「我打算先學著別人的作品,從材料工藝要求低、結構簡單的型號做起;然後一點一滴的搞清楚這個東西每個部件是怎麼運轉、怎麼配合的;通過一點點嘗試修改它們的設計,找到其中的規律,自己總結出一套理論出來;最後就能根據自己的材料和工藝水平,做出力所能及的最可靠性能最好的型號了。」

  第二位青年開口了:「嗯,這個東西我們先抄抄看,蠻簡單的嘛——啊,就壞了?算了,咱不要這個了,我們抄下一個。」「抄了幾個發動機,發現沒啥難的,我們自己搞個很先進比國外還強三條街的吧——我靠,居然廢這麼大力氣搞不出來?算了,咱搞不定這個,不搞了,買國外的吧」。「這幾個國外的發動機不錯,再買點——啥,國外不賣了?趕快自己搞。」「我靠,居然這麼難」

  在發動機研製自強不息的道路上,很顯然第一位青年才是合理的榜樣,然而不幸的是,我國卻更接近第二位。在漫長的發動機仿製、改進、自研和引進相混雜的歷史中,我國發動機很長時期內都處於做一個,丟一個的狀態,未能將技術和經驗的積累系統化歸納,並升華成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用於指導新型發動機研發。而這段令人痛心的經歷中,渦扇六是一顆最大的毒瘤,貽害至今。

  至今為止我國所有投入服役的國產航空發動機,沒有一臺是嚴格意義上完全獨立研製的。從一型葉片,一個輪盤開始研製,逐漸組成一級壓氣機轉子、一級渦輪;再逐步擴展級數成為基本完整的高、低壓氣機和渦輪組合;繼而組成發動機的核心機乃至於完整的燃氣發生器進行試驗,最後由此衍生出型號驗證機,並最終完善成裝備型號——這種事情在中國已公開的航空發動機中還從未出現過。

  這種上遊研究的長期欠缺,使我國無法在發動機領域形成紮實詳盡的自有理論、試驗基礎和設計依據、手段。在型號研製過程中,研製人員不得不參考各型已有發動機,採用相似原則縮放設計甚或是直接測繪、逆向工程,將不同國家不同型號發動機的各個部分進行拼湊整合。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渦扇6這個性能指標奇高(12.6噸推力,和太行發動機定型的指標一樣高)、研製難度空前的型號從1964年10月開始初步設計,卻出現了在1966年便完成全部圖紙,開始試製樣機的神奇速度。在這種隱患重重的設計中,大量部件之間性能匹配與協調運轉的缺陷又被隱藏在材料與工藝的不足下;數量嚴重不足的試製部件和樣機更是使得這些盤根錯節的故障根除起來極為艱難,窮盡手段仍然不見回天。

  我國作為一個後起的工業追趕國家,不可否認在科研工程、工業生產中普遍存在很強的結果論、功利投機心態,往往是只要措施有效,便無所謂機理不明;這種得過且過的心態必然在未來發展中招致巨大的損失。航空發動機研製這種結構精密複雜、工況殘酷惡劣,重量體積控制苛刻的大型工程就是典型,諸多因素環環相扣,牽一髮而動全身;機理不清楚下憑藉淺薄經驗和主觀猜測提出的設計方案、改進措施,其效果如何幾乎只能取決於運氣。

  事實上這些還不是最為糟糕的問題,渦扇六真正災難性的影響在於對科研風氣和人心的敗壞。每個人都知道渦扇六指標太高、設計嚴重不切實際,最後根本不可能研製成功。但是渦扇六必須成功,因此就只能吊著、拖著,然後不斷瞞報故障缺陷,篡改甚至憑空捏造試驗結果,讓研製工作看起來仍然可以繼續,渦扇六仍然成功有望。學術造假從頭到尾貫穿了渦扇六的研製過程始終,最後連研製單位的人自己都搞不清哪些資料是可信的,哪些不可信。

  從60年代到80年代,橫跨近20年,整個國家不僅在渦扇六上燒掉了海量的金錢和物資,整整幾代豪情勃發的航空發動機人的青春和熱血也就此浪費。更重要的是它壟斷了我國航空發動機20年的時間,這20年裡,再也沒有其它的自研發動機型號能得到生存發展的空間,而這20年,正是國外發動機突飛猛進的黃金20年。渦扇六工程就像一個毒瘤一樣,在20年裡吸乾了母體能提供的所有營養;而20年以後,國內幾乎什麼都沒有得到,只剩下一群變得油滑世故,擅長弄虛作假的航發人。

  渦扇6在1982年下馬的一刻,突然從停滯已有數年的研發狀態中完成了24小時持久試車拿到了飛行合格證,保住了一大批人在職稱獎金待遇上的努力沒有白費,堪稱人間奇蹟。雖然到死都沒有裝機試飛過,但它的實際水平仍然可以通過後續的崑崙發動機看出來。崑崙發動機的高、低壓氣機結構設計分別來自斯貝和渦噴13發動機,而燃燒室、渦輪、加力燃燒室等其它結構繼承自渦扇六發動機設計。

  崑崙發動機可靠性極差,裝機以後反覆出現燃油滲漏、噴火舌、冒煙等現象;而渦扇六上聲稱最終成功克服的高溫、振動、喘振三大毛病,崑崙更是一個不少,由此引起的試飛墜毀事故最終導致殲八III的下馬。

  90年代末期的崑崙尚且如此,80年代初期的渦扇六真實水平如何,不望而可知。而眾所周知的一點是,太行發動機正是來自於主持渦扇六、渦噴13發動機研究的單位;而它完成基礎設計的時間,也正好在90年代末期以前。上面提到過的這些渦扇六時期留下的惡劣風氣和毛病,有多少遺傳在了太行發動機的研製過程中?這隻有天知道。

  科研和工程容不得弄虛作假,就像疊磚累石起高塔,今天這裡一個大坑你不願意花力氣填上,只是虛著蓋上就算了,明天那裡一個大坑也不肯花力氣;最後的結果就是塔起的越高,垮的就越狠。今天太行發動機的進展不順屢遭挫折,並不是我們砸的錢不夠多——實際上建國以來,燒在航空發動機工業上的錢已經非常可觀了,而是在給我們幾十年犯下的各種歷史錯誤還債。(作者署名:候知健 微博ID:怕冷的狗)

  本欄目所有文章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凡本網註明版權所有的作品,版權均屬於新浪網,凡署名作者的,版權則屬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經本網或作者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軍事:最多軍迷首選的軍事門戶!

相關焦點

  • 【成長路】外國發動機 VS 我國發動機
    這些是十幾年的高等教育教育不來的,是多少錢砸不出來的。必須經過那麼多次失敗才會有今天的成功,要想真正有自己的技術,沒有捷徑,要接受對無數次的失敗,而且要心甘情願的接受。我們要想真正造出自己的先進航發,是需要幾代人共同努力的。我們在努力追趕了。
  • 太行發動機大規模服役後,美國空軍用這一舉動羞辱中國
    首先,在殲10B裝備太行發動機之前,太行發動機早就裝備於中國的殲11B和殲11BS以及殲16戰機,目前正積極換裝殲11D和殲15及殲15S艦載機,並且在部分引進版蘇27中期大修期間部分換裝太行發動機,而蘇27換裝太行發動機的照片早已流諸坊間,該時間節點最早可以前推到2007-2009年,而且最早太行在現役戰機上測試,也是在一架代號為11WS的引進版蘇27戰鬥機上進行,當時採用了一側裝原裝進口
  • 國產渦扇-15航發03批次悄然交付,性能遠勝美國注水F-135發動機
    據悉,渦扇-15是中國的第四代航空發動機,該發動機對標日俄的五代渦扇航發。對於渦扇發動機的消息也一直不斷,也是所有軍迷們期待的。據網上消息,有關部門曝光了有關渦扇發動機的消息,那是在一份獲獎名單上,上面顯示:「基於MBD的XX-15發動機03批進氣匣結構設計研究」,上面的「XX-15發動機」不久是我們一直關注的渦扇-15發動機嘛,從上面可以看出至少的03批次。
  • 轟20即將現身,會不會再次受發動機掣肘?其實航發早已準備好
    一說起我國研發新戰機,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我國否有合適的發動機。這也不奇怪,畢竟在此之前,我國研製的各型號戰鬥機乃至直升機,總是會在動力系統這一塊被卡住脖子,就比如說殲-20因渦扇-15發動機遲遲不到位不僅性能受限,而且產量也由於頻繁更換發動機而無法大規模批產。
  • 中國花51億元買400臺發動機,供國產「獵鷹」/「教練-10」用,為何不用國產航發?
    AI-322渦扇發動機這份合同的關鍵點在於,目前中國國內使用AI-322渦扇發動機的機型,只有一款,那就是L-15「獵鷹」高級教練機。當然,該機目前也已經被中國空軍和中國海軍航空兵大量採購,獲得了「教練-10」的裝備編號。
  • 成飛官宣,殲10C換裝國產發動機!背後有兩大深層意義
    日前,一架安裝國產太行發動機的殲-10C,出現在成飛的宣傳片中,這絕不是剪輯師手滑,就是明擺著給大家看的。殲-10戰機已服役多年,但始終沒有批量列裝太行發動機,而是一直使用進口自俄羅斯的AL-31FN。
  • 珠海航展上展出新「太行」,殲-10系列戰機終於要用上「中國心」!
    ,靜靜展出了一臺「太行」新型發動機,這架新「太行」,雖然不如1034機上的那臺矢量推力版發動機驗證機那樣出風頭,但卻具有一樣重要的分量——如果說矢量推力版技術驗證機代表著中國三代改和四代戰鬥機走向「超機動」,那麼新「太行」則是實現「超機動」的基礎,同時它還將打破殲-10系列戰鬥機對俄系發動機的依賴,讓殲-10用上「中國心」!
  • 太行發動機是中國戰鬥機的「心臟」,我們的中國心
    為了中國戰機再也不被發動機這個短板拖累,我們得自強,研製自己的發動機,幾十年來,中國對發動機持之以恆的投入即將結出碩果。 近日,某軍事雜誌刊登了一篇空軍工程大學李應紅院士的訪談錄,李應紅院士在談到中國發動機的現狀時表示,最新型號的殲-10戰機已改用國產發動機,也就是說殲-10戰機將不再使用俄制的AL-31FN渦扇發動機,而是換裝國產的太行(WS-10)發動機。
  • 中國克服渦扇6發動機三大缺陷 攻克太行險阻這原本很強!
    生不逢時渦扇6發動機      中國渦扇6航空發動機是當初為殲-10配備的型號,以12.6噸推力的性能指標,代表了當時中國航發的最高水平
  • 我國何時能造出世界一流航空發動機?值得驕傲!井噴時代悄悄來臨
    法國要排第四,法制軍用發動機油耗少結構複雜,但推力相對不足,代表作是法國斯奈克瑪公司的M88渦扇發動機,用於陣風戰鬥機。而中國發動機相對而言,是技術底子最為薄弱的。現在,中國已經有望完全躋身這個陣營裡。實際上,中國可以自行研製批量生產絕大多數種類的航空發動機,由於在所有級別的航發領域全面發展,中國已經是世界航空發動機強國了,我們只是在少數的一定領域與最先進國家有差距。
  • 國產太行發動機終於行了!殲-10C換裝太行意義重大,已經遍地開花
    在這部片中最後,一架灰色塗裝的新交付殲-10C從試飛站停機坪滑出進行試飛,然而戰機的發動機噴口卻和以往大不一樣,從長度較短、塗成暗銀色的發動機噴口來看,這顯然不是一臺俄制AL-31FN發動機,而是國產太行發動機。
  • 軍情觀察|太行發動機終於行了!人民空軍可以扔掉拐杖了
    圖片說明:鋸齒版尾噴殲-20(來源:新浪微博)令人欣喜的是,人民空軍成立70周年前夕,安裝了改進型「太行」發動機的殲-20、「太行」版殲-10C的照片在社交網絡上流出,一直制約著解放軍空軍發展的「心病」已經全部治癒,國產戰鬥機未來全面換上「中國芯」指日可待,產能不再受制於人。
  • 太行發動機之殤引發的全國憤怒:太行發動機到底行不行?
    雖然該發動機已經定型量產12年了,在部隊也已經裝備了200架裝備有該發動機的戰機。但是,太行發動機依然沒有得到全國人民的普遍認可。說起國人對國產航空發動機的不信任,裡面確實有著極其深刻的歷史根源。在太行發動機服役的前三年裡,出現了大量發動機空中停車、發動機噴吐零件等惡性事故,以至於空軍和海軍提出的故障和問題高達2萬多個。這些問題和故障的數量遠高於當初渦扇14崑崙發動機的數量。這些重大事故不僅引起了海軍和空軍的憤怒,直接退回了所有安裝該發動機的戰機,同時也引起了高層的震怒:太行發動機到底行不行?我國有沒有能力研製高性能發動機的能力?
  • 俄羅斯人認為殲-20離不開俄航發,但SIPRI告訴了他們一個壞消息
    不久前在中國空軍的宣傳片中,一架帶有編號的殲-20戰機其尾部發動機形狀較之前所有不同,也間接證實了裝備國產渦扇-10C「太行」發動機的殲-20已經正式入列中國空軍
  • 殲-10配「太行」:最初的夢想,絕對要到達
    ▲ 視頻已經無法播放,施佬也只在網上找到了一幀截圖而已儘管「太行」最早就是作為殲-10的配套發動機立項上馬的,但因為進度確實趕不上殲-10,加上從俄羅斯引進的AL-31FN作為「暫時替代」發動機性能完全符合需求
  • 中國渦扇20發動機終於曝光了!一張圖就讓軍迷徹底沸騰了
    圖為渦扇20發動機測試畫面【諸葛小徹軍情觀察第1389期】近日,據俄羅斯消息報發表文章稱,中國空軍正在測試最新研製的渦扇20發動機,從已經曝光的照片可以知道,渦扇20已經安裝在中國試飛院的發動機空中測試平臺上
  • 中國大飛機發動機的十字路口
    更為人熟知的渦扇-20是在渦扇-10「太行」發動機的基礎上進行去除加力燃燒室,加大外風扇直徑等一系列改進後的高涵道比渦扇發動機,後面細說。在國內航發生產企業中,成發可以說是底子最薄弱的,在渦噴-6發動機之後就沒有過一個發動機批產型號,僅僅參與過渦噴-13的早期試製。在殲-6大面積退役後,成發一度只能靠為強-5配套的50年代水平的渦噴-6生產備件生存。
  • 俄軍用發動機被卡脖子揭示現實,中國發動機產品線強太多
    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沒了烏克蘭造的發動機,其中尤以TV3-117和VK2500兩款渦軸發動機以及艦用燃氣輪機的供應中斷最為明顯。日前,升任負責國防工業副總理的原國防部副部長鮑裡索夫表示,烏克蘭的發動機替代問題已「解決」。不到4年的時間,這麼多發動機的問題真能搞定?今天,北國防務就來說說這事。
  • 2016全球十大航空發動機 太行實力上榜
    第一名:F135渦扇發動機 國家:美國      F135渦輪扇發動機由美國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研製的新型發動機,最大推力超過18噸(4萬F135渦輪扇發動機磅)。 F-135發動機是在F-119(F-22戰鬥機使用)的基礎上發展研製而成。
  • 美國正版太行F110燒錢無數,為啥照樣機毀人亡不斷
    航空發動機很難,我國開發第一款13噸級別渦輪風扇發動機渦扇10的時候遇到了太多的問題,業界俗稱太行太不行,長跪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