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太行」發動機的推廣列裝,如今的軍迷們在看到解放軍殲擊機屁股上銀閃閃的「短噴口」的時候,已經很少再有10年前那種高興的勁頭了。畢竟渦扇-10定型至今已經15年,作為一款合格的第三代大推力渦扇發動機,其廣泛應用到解放軍空軍戰機上屬於理所應當。
▲ 如今的這種「理所當然」,10年前還是一種小幸福呢
誠然如此,當看到量產型殲-10C尾巴上的「太行」噴口的時候,施佬這樣的老軍迷還是覺得高興。畢竟渦扇-10配殲-10這「原湯化原食」的搭配,才是渦扇-10一開始上馬研製的第一目標。
▲ 視頻已經無法播放,施佬也只在網上找到了一幀截圖而已
儘管「太行」最早就是作為殲-10的配套發動機立項上馬的,但因為進度確實趕不上殲-10,加上從俄羅斯引進的AL-31FN作為「暫時替代」發動機性能完全符合需求,因此從殲-10的0批和1批再到殲-10A,再到殲-10B和殲-10C使用42批次的AL-31FN(也就是常說的99M1),數百臺俄制「FN」系發動機成為了中國空軍第二大三代殲擊機隊動力的全部保障。
▲ 某種程度上說,沒有AL-31FN,就沒有殲-10系列在2003年這個時間節點的成功
從1998年首架殲-10原型機試飛到殲-10C全面使用「太行」之前,渦扇-10與殲-10的結合雖然有跡可循,但確實屈指可數。殲-10原型機的1004號機曾經使用過一段時間的渦扇-10發動機;殲-10B原型機的1035號機也使用過「太行」發動機,殲-10B原型機1034號在改為TVC驗證機後,作為「必須使用國發」的型號,反而可能是殲-10原型機裡使用「太行」發動機最堅定的一架……
▲ 殲-10系列的樣機上都有過「太行」的痕跡
與此同時,「太行」發動機則因為試飛院空中試車臺的短暫「斷檔」,陰差陽錯地上了殲-11這樣的雙發機進行其多數空中試車,並在此後成為了殲-11B的正式目標動力,並在逐漸完善其可靠性後開枝散葉,成為包括殲-11BS、殲-16等國產「側衛」的動力,並在進一步提升性能之後,成為中國五代機的第二款量產型動力。
▲ 以這樣的形式終結髮動機之爭,施佬覺得不是什麼壞事
太行發動機在研製之初是給殲-10設計的,因此其發動機機匣位置一開始就是以殲-10的發動機安裝需求布置,即位於發動機的下方;而用於殲-11A/B/BS以及殲-16所使用的「太行」發動機在設計上則更改為與「側衛」系列使用的AL-31F系列一樣的上置機匣。這一改動最早出現在第2批「太行」原型機的最後一臺上,當時上置機匣「太行」還是個特例,而當第3批和第3S批「太行」被裝上殲-11進行試飛之後,上置機匣「太行」反而成為了主流。
▲ 珠海航展上展出的下置機匣「太行」,其設計就是用於殲-10系列的
不過相比在原型機上試驗「太行」的淺嘗輒止,在量產型殲-10上運用「太行」從來也沒有離開過空軍和航空工業的視野。隨著殲-11B/BS和殲-16系列的批量服役與「太行」改進型號的順利入役以及部隊發動機維護保養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早期困擾「太行」的可靠性問題也有了很大改善。中國航發工業的發展同時也讓「太行」發動機的大批量生產成為可能。在「太行」已經滿足了幾乎所有國產重型殲擊機的動力需求之後,在技術性能已經完全達標之後,讓最新的國產單發殲擊機也用上「中國心」,自然正當其時。
▲ 航博展出的上置機匣「太行」,其裝配對象是大部分的國產「側衛」
頗為有趣的是,與「太行」發動機先下置機匣,後來改為上置機匣,之後又出現下置機匣的經歷一樣,AL-31F發動機最早安裝在蘇-27原型機T-10-3和T-10-4上的時候,使用的同樣也是下置機匣結構,而上置機匣設計的AL-31F是作為設計大改的T-10K減小機體截面和阻力的一部分出現的,再到後來為了配裝殲-10戰機,AL-31F又衍生出了下置機匣的AL-31FN系列……不得不說歷史的巧合真的令人驚嘆。
在這批「太行」殲-10C之前,其實已經有小批量的殲-10B量產機裝備了國產「太行」發動機,只不過殲-10B本身產量較小,這批「太行」戰機數量更少。不過從「太行」型號發展的歷程來看,這幾架殲-10B某種意義上更像2007年空軍進行「太行」發動機「領先使用試飛」批次的那些殲-11A一樣。如果之後裝備「太行」的殲-10C能夠順利在空軍紮下根,那麼雖然替換既往的AL-31F系列發動機缺乏經濟性和可操作性,但至少中國空軍新列裝的戰鬥機裡,未來很可能就是國產發動機的天下了。
▲ 殲-10B使用「太行」的型號的量產機也功不可沒
之所以說是「中國空軍」,自然是因為這個故事裡還存有一些意外,那就是中國海軍的航母艦載機。目前現役的殲-15艦載機以及正在量產的殲-15,使用的依然都是從俄羅斯引進的AL-31F3發動機。儘管AL-31F3主要的改進只是增加了發動機的起飛推力,類似改進的「太行」海軍型也確實存在,並短暫裝上過殲-15戰機的554號原型機進行飛行試驗,但出於艦載機著艦反區操縱對於發動機響應程度極高的原因,俄制發動機暫時還會是殲-15的動力。至於下一代艦載機,那就是毫無疑問的「國機配國發」了。
▲ 殲-15的發動機也許會成為「太行」最後的遺憾,但對於中國航空工業而言,我們必須得「向前看」
當然對於另外的一些軍迷朋友而言,也許「太行」的好消息都不能算好消息了,他們期待的自然是空軍新一代的大推力渦扇發動機在新一代殲擊機上的好消息。雖然一直有人用那些言之鑿鑿的「好消息」來打臉,但有一說一,中國航空工業的歷史已經證實了「新機配新發」的技術冒險,渦扇-15和殲-20的配合也需要按照充分嚴謹的流程來進行。好消息是,目前看來無論是發動機本身的試飛工作,還是量產準備工作都在順利進行。在取得階段性成果之前,「沒有消息」某種程度上就是好消息。
你可能感興趣的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