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首例!出生8天的嬰兒顯微鏡下完成心臟動脈換位手術

2020-11-24 騰訊網

戴著 3.5 倍的顯微鏡,醫生給一名出生僅 8 天的新生兒完成了一次心臟主動脈和肺動脈換位手術。這名心臟大動脈異位的寶寶,來到這個世界上僅 10 個小時就面臨死亡威脅。給這麼小的寶寶完成心臟動脈換位手術,在全省還是首例。

天生心臟動脈異位 出生 10 小時遭死亡威脅

李高(化名)家住畢節,在貴陽工作,9 月 9 日,他嘗到了初為人父的喜悅:妻子在貴陽一家醫院為他生下了一個 6 斤左右的兒子佑佑(化名)。

但是,僅 10 小時後,這對年輕的父母發現,孩子呼吸變得急促,而且皮膚明顯發紫。經檢查,孩子患有複雜先天性心臟病室間隔完整型完全性大動脈轉位。

在從醫生那裡得知這個病會要孩子的命後,李先生二話不說,立即將孩子送到遵義醫科大學附屬醫院。

" 情況非常危險。" 遵醫附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劉達興說,正常情況下,人的心臟是右心室連接肺動脈,左心室連接主動脈。但是,寶寶在發育過程中出現異常,兩根動脈相互錯位。

這種先天性心臟病導致的後果是,佑佑的血液並沒有經過肺進行氧和又流至全身,由此造成全身各部位缺氧,因此身體出現青紫。

沒有氧氣,佑佑又是怎麼挺過 10 小時的?劉達興說,佑佑的動脈導管未閉,能勉強維持他的生命。打個比方,就好比高速公路正常車道走不通了,但應急車道還可以走。

但是,這個應急車道也只供應急用,隨著孩子病情發展導管最終會閉合,好比不自覺的車佔據了應急車道,高速公路就會完全堵死。這個病,如果不進行手術治療,一個月內的死亡率非常高。

體外循環實施手術 他是全省最小患者

孩子畢竟只有幾天,手術難度大、風險高,實施手術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救不過來,面臨人財兩空的境況。但不手術,孩子肯定沒命。" 他是我們的親骨肉,做父母怎忍棄之不顧?做!"

但是,佑佑只有 3 公斤重,手術過程中液體給多少?氣管插多深?直徑只有 7 毫米的動脈如何精細縫合?而且不能狹窄,不能扭曲,以免影響今後發育。

一滴水,於成年人不夠打溼嘴唇,但於佑佑,可能會堵住他的氣管;插管,太淺容易脫落,太深可能傷及內臟。這些,是劉達興及其團隊必須考慮清楚的問題,不容絲毫差錯。

△醫生介紹病情

在術前準備期間,為了維持佑佑生命,醫生還得給他用藥,以維持導管繼續開放。好比高速公路發生事故,正常車道堵死一時半會通不了,交警得保持應急通道暢通,也是為了方便救人。

9 月 16 日,在醫院麻醉、心血管外科多位專家、醫護人員的共同協作下,佑佑被推進手術室。在體外循環支持下,劉達興戴上 3.5 倍的顯微鏡,小心翼翼地對他的主動脈和肺動脈進行換位、重接。聽上去很簡單的過程,但這個手術卻耗費了 6 個小時。

9 月 21 日,在遵醫附院,記者見到了手術後的小佑佑。他正在醫護人員精心呵護下逐漸康復。" 看著他排尿正常、心跳正常,我們覺得是一件幸福的事。" 一位護士說。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黃寶華

相關焦點

  • 西班牙完成世界首例間質細胞移植心臟手術
    西班牙完成世界首例間質細胞移植心臟手術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2月06日 14:25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馬德裡2月5日電(記者 方長平)西班牙醫生近日成功地為一名67歲男性患者實施了世界首例將間質細胞移植給心臟的手術。
  • 湘雅二醫院完成全球首例鏡面人心臟「迷宮手術」
    人民網長沙8月5日電 近日,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心血管外科教授劉立明團隊成功為吳先生做了「鏡面右位心瓣膜病合併房顫行雙極射頻消融迷宮IV手術」。經中南大學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檢索,這是世界首例鏡面右位心瓣膜病合併房顫行雙極射頻消融迷宮IV手術,也是3D列印技術首次應用於輔助鏡面右位心行雙極射頻消融迷宮IV手術。吳先生今年39歲,在福建泉州工作。一場意外,讓他被確診為心臟瓣膜病合併房顫,而且發現自己的心臟長在胸腔右側,和正常人不一樣,也就是 「鏡面人」,這種發病率是百萬分之一。
  • 臺1350克巴掌嬰兒心導管手術成功 創亞洲紀錄(圖)
    原標題:臺1350克巴掌嬰兒心導管手術成功 創亞洲紀錄(圖)   中新網3月14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先天性心臟病採內科心導管介入治療,體重已經不是問題。臺中榮總1月25日為體重只有1350克、罹患開放性動脈導管的病童以心導管置入栓塞器治療,刷新最低體重紀錄;病患晴恩13日由媽媽抱著出院。   臺中榮總13日為小晴恩舉辦慶生會。晴恩爸爸說,知道孩子有先天性心臟病必須手術治療時心情相當煎熬,但看著孩子出生1個月只長了100克,才在醫師建議下舍外科手術接受導管治療,手術後孩子哭聲變宏亮,而且1個月增重1公斤,很慶幸當時做出對的選擇。
  • 全球首例!遠程操縱機器人,20英裡外完成心臟手術
    大數據文摘出品來源:ZDNET編譯:蔡婕、李雷一位醫生成功地為遠在20英裡外的病人進行了心臟手術,這可以說是網絡、工程學和醫學相結合的一大壯舉。遠程外科手術困難重重外科手術是一直是遠程醫療領域難以克服的部分。Patel博士在論文中表示,自2011年以來,美國已經成功地採用了機器人輔助的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但是卻沒有聽說過有遠程進行PCI手術的例子,但如果遠程的R-PCI手術可行的話,可以將治療擴展到許多沒有條件接受治療的冠狀動脈疾病患者。
  • 66天女嬰換上4歲男童心臟 刷新亞洲最小年齡和最低體重換心紀錄
    | 字號:A+ | A- 9月19日,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公布,該院成功完成了一例66天嬰兒的「換心」手術,刷新了亞洲最小年齡和最低體重換心紀錄。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女嬰睿睿目前已經闖過了感染關、呼吸關等困難節點,心功能、肺功能已經逐漸恢復,新的心臟也開始有力地跳動,兩周前已經拔管自主呼吸。女嬰患先天性心臟病2019年4月3日,睿睿出生,體重6斤8兩,出生後常有吃奶吃力、大口喘氣現象。5月7日,在孩子滿月後,林女士帶著女兒睿睿來到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睿睿被診斷為先天性心肌緻密化不全,全心擴大先天性心臟病。
  • 史上今日 1967年12月2日 進行世界上首例心臟移植手術
    巴納德很早以前便在器官移植方面展開了研究和實驗,一直等待出現心臟供體將理論付諸實踐。在手術前他甚至沒有通知院方,僅在事後電話通報了一下。1967年12月2日晚,一名25歲的南非女子在車禍中身亡,她的血型和沃什坎斯基匹配,她的父親最終同意捐獻女兒的心臟。於是巴納德等30名醫護人員於2日午夜進入手術室,次日早晨8點結束手術。
  • ...人民醫院完成全球首例「經頸動脈TAVR+TEVAR+PBACA」一站三式手術
    一切源於7月4日在梅州市人民醫院導管室進行的一場「驚心動魄」的高難度手術:經頸動脈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R)+胸主動脈腔內修復術(TEVAR)+經皮球囊主動脈縮窄血管成形術(PBACA)——這是全球首例一站三式手術!老伯年過七旬,患有重度主動脈瓣狹窄合併重度主動脈縮窄合併胸主動脈瘤這一嚴重疾病,病情複雜且罕見。
  • 美國首例「子宮移植」成功誕下嬰兒,這項技術孕育新希望
    ,就在上個月,這名女性成功的誕下一名健康的嬰兒,作為美國首例先天子宮因素絕對不孕症患者成功生產的案例,這標誌著子宮移植臨床經驗的成熟,也為無數無法生育的女性帶來新生命的希望。Gunby Jr 抱著嬰兒)去年,美國貝勒大學開展了該項臨床試驗,在完成子宮移植手術後,該團隊領導者 Giuliano Testa 在接受採訪時說道,除非移植的子宮可以孕育健康的嬰兒,否則都不能稱作是該項手術的成功。
  • 中國完成首例AI+5G心臟手術!谷歌大腦新型優化器LAMB加速大批量
    【今日資訊頭條 | 中國完成首例AI+5G心臟手術!2分鐘AI建模,400公裡遠程協作「補心」】來源:新智元AI+5G心臟手術今天,廣東省人民醫院與廣東高州市人民醫院完成全國首例AI+5G手術,成功為心臟病患者「補心」。手術期間的AI技術是由曾靠「貪心算法」成功追回被搶車的聖母大學計算機系終身副教授史弋宇團隊提供。
  • 德州市中醫院成功完成首例顱內動脈支架植入術
    李元民醫生跟家屬耐心解釋介入手術的優勢和手術步驟,由於這是急重症患者,手術費用高昂,李元民醫生安撫患者家屬,不要擔心費用的問題,有腦卒中綠色通道,先治病要緊。晚上7點鐘,介入手術順利開展,由於患者情況複雜,手術需要李元民醫生和楊紅燕醫生共同完成,因為介入手術的特殊性,他們要穿著幾十公斤的鉛衣在血管造影機放射出X線的導管室裡工作,手拿著導絲、導管小心翼翼地為患者解除疾患。
  • 唐都醫院實施軍內首例顯微鏡下睪丸取精術並成功生育
    精湛醫術助邊防軍人求子夢圓「主任,我的女兒剛剛出生了,要是沒有您,就沒有這個寶寶了,真心感謝您!」日前,患有非梗阻性無精症的邊防軍人小田(化名)在女兒出生後第一時間給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泌尿外科馬建軍副主任發來喜訊。去年5月初,馬建軍副主任成功為其進行顯微鏡下睪丸取精術,結合醫院生殖醫學中心試管嬰兒技術,助其實現求子夢。經檢索,該術式結合輔助生殖技術成功生育為軍內首例。小田長期在邊疆守衛,婚後四年未育,歷經千辛萬苦,多地就醫無果。
  • 全國首例正式上市人工心臟植入手術在四川省人民醫院順利實施
    四川新聞網成都11月12日訊(記者 李丹)12日,四川新聞網記者從四川省人民醫院獲悉,2020年11月10日,四川省人民醫院順利為一名終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實施全國首例正式上市人工心臟(左心室輔助系統)植入手術,患者術後生命體徵平穩。
  • 英國完成世界首例磁共振成像心臟手術
    新華社倫敦1月11日電 (記者黃堃)英國醫生最近為一名六歲男孩進行了心臟手術,與其他手術不同的是,這次手術並沒有使用X光來透視人體,而是在世界上首次採用磁共振成像技術進行這種心臟肺動脈瓣擴張手術。  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11日發布公報說,該校研究人員利用與德國同行合作研發的技術進行了這次手術。這名男孩患有先天性肺動脈瓣狹窄,即心臟右心室通向肺動脈的出口狹窄,導致血液流量不足。其治療方式是將一根導管順著血管送到肺動脈瓣的位置,用導管前端類似氣球的裝置將肺動脈瓣撐開,過去都是使用X光來「透視」跟蹤導管在人體血管內的運動位置。
  • 隆回人民醫院開展首例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置入術和心臟射頻消融術
    我院成功開展首例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置入術和心臟射頻消融術12月1日,隆回縣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首例行「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置入術」的35床戴某和行「心臟射頻消融術」的22床阮某同時出院。首例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置入術11月29日,隆回縣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和介入團隊在開展2000多例心臟介入治療後,成功將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到一名「III度房室傳導阻滯」患者的體內。至此,醫院成功開展首例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置入術!
  • 震驚的冷知識,章魚有三個心臟你知道嗎?
    這是藍鯨的心臟,人可以在其動脈中遊泳。章魚有三個心臟。每5000個出生的嬰兒中有一個是沒有肛門的,由醫院手術創建。土星和木星下的雨是鑽石。這是沙子在顯微鏡下看到的樣子。
  • 世界首例!長徵醫院完成全球最長節段頸胸段脊柱腫瘤切除術 脊索瘤...
    02從顱底到胸椎8個節段,手術困難重重何女士輾轉多家大醫院就診,但都因為腫瘤侵犯節段太多,病程複雜,手術難度大被婉拒。處處碰壁的何女士一家最終找到了國內著名的脊柱腫瘤專家肖建如教授。經過一系列的檢查,治療團隊發現面臨一關又一關硬骨頭要啃。
  • 四川這臺首例手術真牛!8小時將女子整根主動脈換成人工血管
    該院介紹,目前國內開展此項手術的醫院屈指可數,而這也是四川省範圍內完成的首臺「全胸腹主動脈替換術」。為何要做手術?涉及要保護的器官和神經眾多經過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的精心治療,完成第一期手術的田英經過半年多時間的後續康復,身體條件有了明顯改善。心臟恢復了正常大小和功能,有了實施全胸腹主動脈替換的可能性。不過,院方表示,全國範圍內能開展這一手術的醫院極為有限,省內此前更是沒有先例。
  • 中國自主研發-亞洲首例脈衝房顫消融(PFA)手術成功完成
    昆明2020年12月25日 /美通社/ -- 2020年12月23日,德諾醫療旗下杭州諾茂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諾茂醫療)自主研發的CardioPulse™脈衝消融產品在雲南省阜外心血管病醫院成功完成了首例臨床應用,這也是亞洲首例脈衝房顫消融(PFA)手術。此次手術的成功開展,標誌著我國在房顫介入治療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 南非陰莖移植手術算全球首例嗎?其實首例在中國
    這是世界上首例獲得成功且取得長期效果的陰莖移植手術。他們自豪的宣布,他們完成世界首例「成功」的陰莖移植手術。他們挽救了許多人的生活,因為他們捐贈包括心臟,肺,腎,肝,皮膚,角膜以及陰莖。誠然,南非的這例手術從成功的程度和時間長度來講,確屬世界首例。而單純從時間的早晚來講,我國早在10年前的2005年即開始了這一手術的實施並取得了短期的成功經驗。
  • 微記錄|介入手術根治罕見先天性心病 七歲男孩重獲「心」生
    >檢查當日小餘已經出現了心臟擴大及肺動脈高壓如果不及時治療他心臟會繼續擴大心功能會進一步惡化加重肺動脈高壓,進而損害肺功能>由小餘的主治醫生陳元國主刀科室副主任李琛協助7月31日在小餘全身麻醉的狀態下手術正式開始爺爺奶奶在手術室外的走廊上焦急的徘徊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