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現顛覆了文獻記載:「吳鉤」原來不是兵器,只是種生活用具

2020-11-30 騰訊網

在古代詩詞中,經常會出現「吳鉤」這種意象。比如唐人李賀說「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宋人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說「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這樣看來,「吳鉤」應該就是一種兵器了。《封神演義》裡說得更明顯:「木吒背上寶劍兩口,名曰:『吳鉤』,此劍乃『幹將』、『鏌耶』之流,分有雌雄。」那麼,吳鉤就是木吒所有的一對寶劍,只不過,寶劍為何會被叫「鉤」?實在讓人難以費解。

「吳鉤」到底是什麼,宋人沈括《夢溪筆談》的解釋較早:「唐人詩多有言吳鉤者。吳鉤,刀名也,刃彎。今南蠻用之,謂之葛黨刀。」那麼吳鉤是一種彎曲的類刀劍兵器,又叫「鉤」。《漢書·韓延壽傳》說:「作刀劍鉤鐔」,與刀劍並列,當是兵器無誤,唐人顏師古解釋說:「鉤亦兵器也,似劍而曲,所以鉤殺人也。」

後世「十八般兵器」裡的確也有「鉤」這種兵器,《倚天屠龍記》裡,張翠山的武器就是「鐵劃銀鉤」。然而,「吳鉤」畢竟是吳國的「鉤」,而不是普通的「鉤」。那麼,先秦吳國歷史上是否有「吳鉤」的記載呢?

在《吳越春秋·闔閭內傳》中,確實有這麼一個故事。據說,吳王闔閭在得到莫耶劍之後,又命令吳國工匠製作金鉤,下令說:「能為善鉤者,賞之百金」。吳國的工匠本身就有不少,但只有一個人為了貪圖吳王的重賞,殺了自己兩個兒子,把他們的血液塗在金屬上,於是造成了兩隻金鉤,然後此人就拿著這對金鉤去吳宮求賞。吳王闔閭大奇:「獻金鉤的人很多,為何就你一個求賞,你的鉤和別人的鉤有何區別呢?」

這人還真不害臊,將事情原本告訴了吳王。闔閭就舉出很多金鉤給他看:「那你能看出哪兩隻是你的嗎?」吳王的金鉤很多,形狀也非常相似,表面上完全看不出。於是這人就喊著兩個兒子的名字:「吳鴻、扈稽,我在這裡,大王不知道你們的精靈啊!」剛說完這句話,兩隻金鉤就飛出來,貼附在此人的胸前。闔閭十分驚奇,說:「哎呀!我差點辜負你了!」於是賞賜給此人白金,然後佩帶這對金鉤不離身。

這個故事至此結束,在這個故事裡,父親太無恥,兄弟也太可憐。當然,這種故事肯定不會是完全真實的。用人血鑄成精美的金鉤,而金鉤聽到人名又會飛。這和幹將、莫耶的故事有一定相似之處,反映了古人對青銅器的崇拜,以及古人的原始巫術思維。這個故事很明顯就是後來「吳鉤」典故的出處。不過,「王鉤甚多,形體相類」,按理說應該存在不少,但考古是否發現了這種「兵器」呢?

在出土的吳國、越國青銅器中,包括禮器、樂器、兵器、車馬器、農具、生活用具等,而又以兵器最多,反映吳越兩國尚武的傳統。在大量的兵器裡,又有戈、矛、戟、劍和箭簇等,而沒有一件是「鉤」形狀的兵器!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吳越春秋》中吳鉤很常見,那為什麼出土文物裡沒有一件鉤狀器具呢?於是有人主張,兵馬俑一號坑出土的兩件青銅器就是吳鉤,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官網就持此觀點。這種青銅器比較少見,形狀像彎刀,由身柄兩部分組成,長度65.2cm,寬2.2—3.5cm,柄長11.1cm,重1.045kg。但是,這兩件所謂的「吳鉤」既沒有鋒、也沒有中脊這種劍的特徵,無法達到鉤殺人的效果。與其說是一件兵器,不如說只是一種工具。

總體來看,秦陵這兩件青銅器稱為「吳鉤」還是大膽了點,那麼,吳鉤存在的證據確實就非常薄弱了。《吳越春秋》作為東漢越地野史小說,本身就有不少神話傳說的內容,那麼,這個故事是否就完全虛構呢?這種可能性確實存在。但其實我們只要轉變思路,就會很輕易探索出另一個更靠譜的答案,那就是:所謂的「吳鉤」確實存在,但根本不是兵器,而是帶鉤!

帶鉤是什麼?大家知道,管仲射中齊桓公帶鉤,齊桓公裝死瞞過了管仲。這個帶鉤,相當於是今天的衣帶扣、皮帶扣,是把衣帶系在腰間的生活用具,先秦文獻中非常常見。比如《荀子·禮論》說:「縉紳而無鉤帶。」「鉤帶」明顯就是衣帶和衣鉤。《莊子·胠篋》說:「彼竊鉤者誅,竊國者侯。」這句話也很有名,但大家是否有想過,為什麼竊取「鉤」會成為案例,難道偷竊兵器成了普遍現象?如果說盜竊的是一種日常用具,那就明顯更有說服力。

實際上在《吳越春秋》裡,也根本沒有提到「金鉤」是兵器,反而很像是某種生活用品,如雙鉤「俱飛著父之胸」,闔閭「舉眾鉤以示之」「遂服而不離身」都不像是一種體積較大的物品。只不過,《闔閭內傳》緊接雙劍之後敘述雙鉤,也都帶有一種神奇色彩,所以給讀者的印象大概一類物品,而後世恰恰又有一種叫「鉤」的兵器,所以誤會就此產生!這種觀點絕不只是在開腦洞,而是的確被考古證明了的。

吳王闔閭名光,大約闔閭是尊號,光是私名,而在青銅銘文裡一般以「吳王光」稱之。關於「吳王光」的帶鉤有很多,曹錦炎先生在《吳王光銅帶鉤小考》一文中公布了近年新建三件紹興西施山出土的銅帶鉤,這三件銅帶鉤一件在紹興越文化博物館、一件在紹興古越閣、一件在某收藏家手中,而三件銅帶鉤銘文完全一致,內容是:「工吾(吳)王光初得,其鑄乍(作)用句(鉤)。」很明顯,這三件帶鉤,都是吳王闔閭的器物。

今天出土帶鉤的西施山,據說就是《越絕書》《吳越春秋》的土城,得名於勾踐曾在此訓練美女西施、鄭旦。但考古發現西施山應該是一處越國青銅冶鑄作坊遺址,1959年就出土過不少青銅農具、兵器,之後又出土不少青銅帶鉤,但大多都流入民間,僅紹興博物館一次徵集就多達45件,這些帶鉤一般長2—8cm左右。紹興是春秋越國都城,吳越兩國是死敵,吳王闔閭、夫差父子先後喪命于越王勾踐之手,期間勾踐一度臣服於夫差過。

那麼,這三件吳王闔閭的帶鉤,為什麼會流入越國的手工作坊?從越國青銅器多有學習吳國看,這三件帶鉤應該不是越人為吳王生產的貢品,而是越人製作帶鉤時參考的吳人樣品。作為吳王闔閭的器具,夫差不太可能送給越人做樣品,那麼最有可能的還是勾踐滅吳之後的戰利品。其形制、銘文完全相同,可以印證「王鉤甚多,形體相類」的說法。

在銘文裡,並沒有「帶鉤」「金鉤」的稱呼,只是一個簡單的「句(鉤)」字。可見,「鉤」在當時就是帶鉤的普遍稱呼,而作為兵器的「鉤」此時根本還未出現。直到西漢時期出現了這種兵器「鉤」,才與周代以來被稱為「鉤」的帶鉤產生混淆,於是「吳鉤」也被大眾誤解成了一種兵器。

相關焦點

  • 古代三十六種兵器中,那一種兵器可以排第一?不是刀也不是劍
    專家稱:戰國時期的強弩射程,是AK47步槍的兩倍 春秋戰國時期,七雄爭霸,那時候最好用的兵器當屬弓弩了。在世界奇蹟的秦始皇陵兵馬俑的挖掘現場,我們也能夠發現很多弓弩。近期,考古人員驚喜地發現了一件保存完好的弓弩,特別是這個弓弩上「檠」的發現滿足了我們對這個東西的好奇心。
  • 杜鋼建:百萬年人類史的史籍記載和考古證據
    綜合四川盤古王表等古代碑文和有關文獻記載,從盤古至稀韋氏止,共治世五億八千三百四十八萬零一百四十八年。換言之,到遠古帝王稀韋氏時期,人類歷史已經有583480148年。人類有五億多年的歷史,這需要等待進一步考古發現。但是,根據史籍記載和已經完成的考古發現,人類歷史至少有幾百萬年。根據越南文獻《金履祥綱目前篇》記載,唐堯戊申五載越裳氏來朝獻神龜。
  • 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兩處新考古遺址為何邁不進夏王朝的門檻?
    夏文化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它都只是中國考古學研究的一個課題,它還不是一個實際確定了的考古學文化的命名。要從考古遺存中確定夏文化,首先要從辨識夏王朝時期的夏文化遺存入手。而要確認夏王朝時期的夏文化,則應當具備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夏王朝存在的年代範圍及地域範圍的基本確定;第二個條件是夏王朝地域範圍內及其相關周邊地區考古學文化序列及概差絕對年代框架的建立:第三個條件是有若干能與文獻記載的夏人禮制習俗和技藝水平相吻合的遺存發現。
  • 新疆尉犁考古大發現,出土七百多件唐代木牘,填補了歷史記載空白
    據《漢書·西域傳》記載,當時有30多個國家分布於西域,故有「西域三十六國」之說,即漢武帝時期的西域由漢朝管轄,並設立西域都護府,掌管西域三十六國的事務,直到西漢王莽篡位,匈奴乘機統治西域。至唐末,唐軍消滅回紇、突厥勢力時,除高昌不受統治外,西域各國均臣服於唐政權。唐太宗在安西設置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管理西域事務,但安史之亂後,唐太宗無力控制西域,西域各國又紛紛獨立。
  • 漢代用不起鐵製兵器,只能用青銅?居延漢簡:當鐵劍是手機就懂了
    編者按:一直以來,在較為陳舊的歷史觀點中,認為中國在漢代用鐵兵器取代了青銅兵器。而比較新的考古研究發現,這個趨勢從戰國時期就開始了。不過網絡上總有人想發表什麼驚人之語,比如漢代還在使用青銅武器,根本不是鋼鐵時代之類。還拿考古來背鍋,說漢代墓葬出土了青銅劍,說明漢代人用不起鐵劍等等。那麼,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起碼,考古不背這個爛鍋。
  • 一系列的考古發現表明:南方的青銅文明並不比北方的三代文明差
    根據《華陽國志》的記載,三星堆遺址可能就是古蜀文明。後來人們又在四川盆地發現了金沙遺址、布瓦遺址等新石器時代的遺址,找到了其淵源。三星堆文明發現後,人們將之稱為「長江文明之源」。四川盆地還有一個重要的古國——巴國。在巴國的範圍內曾經發現了大溪文化。1972年,考古學者在涪陵市發現了三座古巴國的高級墓葬,出土了兵器54件,生活用具41件,生產工具8件,樂器37件,其他文物52件。
  • 在中國考古十大發現之首的城市生活,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諸神黃昏(陝西·寶雞周原)文 | 鄭驍鋒01石鼓山商周墓地,被列為 2013年度中國考古十大發現之首。這個獎項向來被譽為「中國考古界的奧斯卡」。不過,對此殊榮,寶雞人滿是見怪不怪的淡定。中國第一個有文獻記載的青銅鼎,便出在寶雞。早在西漢武帝時期,今天的寶雞扶風縣境內就出土了一件古鼎,被當作祥瑞報告給了朝廷。武帝十分重視,甚至為此把年號改為「元鼎」。在此之後,兩千多年間,寶雞不斷有青銅器出土。截至目前,累計有兩萬餘件,佔了全國的一半以上。被譽為「晚清四大國寶」的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白盤、散氏盤,全部出在寶雞。
  • 山東一50米山包,施工時挖出「怪獸」,考古家:顛覆歷史認知
    山東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關於山東的歷史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當夏禹分九州時,山東屬於青州;周武王滅商紂,天下更始,實行分封制,山東一帶主要是齊國以及魯國,因而山東便有了「齊魯大地」之稱。在西漢初年,山東大部分為齊悼惠王劉肥的封地。
  • 新疆尉犁考古大發現,出土700多件唐代木牘,填補了歷史記載空白
    《漢書·西域傳》記載當時已有30餘國分布在西域地區,故有「西域三十六國」之說,西域從漢武帝時期屬於漢朝管轄,並設立西域都護府管理西域三十六國,直至西漢王莽篡位,匈奴趁機統治西域。到了唐朝時期,唐軍消滅了回紇、突厥勢力時,西域除高昌不服統治被消滅以外,西域各國均臣服唐朝政府。唐朝曾設立安西都護府及北庭都護府管理西域,但安史之亂後,唐朝無力控制西域,西域各國又紛紛獨立。
  • 近代最大的考古發現,出土疑似孔子壁畫,若證實,將顛覆孔子形象
    由於此墓規模宏大,考古隊使用中國一流的考古技術,依舊經過5年的時間才完成考古工作。;同樣也是近代最大的一次考古發現,意義重大,如今已經被列為國家級歷史文化遺產。有考古專家說道:在墓中發現了一些「五代燈盞」,這應該就是盜墓賊留下的東西,不過這個東西也算是文物。
  • 《盜墓筆記》之類的通俗書籍並不是考古,考古不是挖寶,更需要的是...
    近年來,隨著考古發現的深入、考古手段的進步、考古知識的普及,考古不再是生僻冷門的領域,而與每個人產生越來越多的聯繫。 有人說,文明的人類總是熱衷於考古,就是想把壓縮在泥土裡的歷史挖掘出來、舒展開來進行窺探。但在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陳淳看來,泥土裡的窺探和書齋中的考古同樣重要,而後者常常被人們所忽視。
  • 山東發現5000年前史前遺址,其中人類骸骨平均身高達到1.9米
    —— 李敖在1978年,考古學家對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考古挖掘,在這個距今五千年左右的史前遺址中,發現的人類骸骨的平均身高水平居然達到了1米九。這完全顛覆了我們對古人身高的認知。中國古人的普遍身高有些人認為,古人的身高一般比現在矮小,究其原因不外乎就是古代生活條件艱苦,缺乏食物,營養差這些。但是這種說法畢竟只是猜想,到底是怎麼樣還是要根據事實說話。
  • 孫機:考古能看得見歷史,也能望得見未來
    這就需要到文獻中去找答案。根據文獻記載,這個物件是三子釵,又名三珠釵」。孫機說,這些只是「由小見小」的例子。霞帔墜子也好,三子釵也好,都是些小物件,把它們說清楚了,也只是說清楚了一個裝飾品或者一件小事。研究古代文物,不僅要「由小見小」,而且要 「由小見大」。一件東西說清楚了以後,對於當時社會生活的很多方面可能都會有新的認識。這樣的例子也有很多。
  • 上半年這些考古新發現 揭開多少「重慶秘密」
    揭示出不為人知的有趣信息  重構文字記載裡的歷史想像  上半年  我們重慶的考古工作者  又為我們新揭開了哪些「秘密」呢?>  探明了  當時多重城垣布局、梯次防禦的城防模式  尤其在龜陵城還發現了大量  小說影視劇中出現的  古代戰爭中遠射兵器  「礌石」
  • 考古人員將提取DNA與殷墟數據進行比對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博館員、曲阜杏壇學校墓地考古領隊董文斌告訴記者。2018年3月,曲阜市區東南部,距魯國故城東南角約500米的杏壇學校搞建設,文物部門進行考古勘探時意外發現大規模東周墓地。總計約300座墓葬,總面積2萬餘平方米,相當於3個標準足球場面積的總和。目前,考古發掘已完成近200座,出土器物600餘件。
  • 中國五大震驚世界的考古發現,推翻了人們對歷史的認識,堪稱奇蹟!
    1.中國所有文獻中都缺載的一個唐朝年號----該年號在穆宗李恆即位匆匆改元後又旋即廢止並將之徹底抹除。曾有一位唐代趙姓女子的墓誌在西安出土,銘文裡出現了史書中從未記載過的「永新」年號,鉤沉之後,竟帶出了千餘年前唐穆宗弒父奪位的一段隱事。
  • 新中國考古重大發現|滿城漢墓:點一盞長信宮燈,看不盡金縷玉衣
    這裡有首次發現的兩套完整的「情侶款」金縷玉衣;這裡有體現古人智慧和超前環保意識的長信宮燈,這裡還有漢代成套的行酒具…………這些都出自於2100多年前的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和妻子竇綰的墓葬。作為漢諸侯王、後一級的大型崖洞墓,滿城漢墓的發掘創造了數項考古學之最,充分反映出西漢盛世時期的壯麗風貌。自五十多年前考古發掘以來,專家學者對滿城漢墓及其出土文物的研究從未間斷。
  • 長平之戰:秦國白起坑殺40萬趙卒,史料記載和考古證實,誠不虛妄
    在司馬遷所著《史記》中,包括《白起列傳》、《秦本紀》、《趙世家》、《六國年表》等,多處記載了長平之戰中,秦軍滅掉趙國40萬、45萬、數十萬兵卒這一記載。從數據上看,各處記載並不相同,難道是司馬遷隨手胡寫的?絕對不是,司馬遷從20多歲開始就多方遊歷、實地考察,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資料。
  • 國家文物局發布「考古中國」五項重要發現 豐富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
    央廣網北京11月25日消息(記者丁飛 李凡)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國家文物局25日上午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河南二里頭、安徽禹會村等五處遺址陸續發布了重要考古進展,進一步豐富了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文化的內涵。
  • 川大考古60年|川大考古系創辦者徐中舒的學術貢獻
    由此可見當孫氏據有江東及晉人東遷時,即依此種文化以為建國之基礎。假使當時東南文化去中原過遠,則孫吳及六朝決不能建國於此,故此類遺物之發現,在古代文獻上尤為重要」。凡此種種,皆根據考古發現實物史料以復原古代社會歷史,揭示出考古材料之深刻意義,而不停留於考古材料外部形態之描述與排比,可謂得考古之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