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學家系列——解密大型國家遺傳研究設計(一)下篇

2021-02-13 賽默飛ABI基因分析

參考文獻:

1. Cookson, W., et al. (2009) 「Mapping complex disease traits with global gene expression,」 Nat. Rev. Genet. 10: 184−194.

2. Gudmundsson, J., et al. (2007) 「Two variants on chromosome 17 confer prostate cancer risk, and the one in TCF2 protects against type 2 diabetes,」 Nat. Genet. 39: 977−983.

3. Frayling, T.M., et al. (2008) 「A genetic link between type 2 diabetes and prostate cancer,」 Diabetologia 51: 1757−1760.

4. NHLBI GO Exome Sequencing Project (ESP), Seattle. Exome Variant Server. http://evs.gs.washington.edu/EVS [Online].

5. Hall, S.S. (2013) 「A gene of rare effect,」 Nature 406:1 52−155.

6. Willrich, M.A., and Baudhuin, L.M. (2013) 「PCSK9 and the road less traveled: how an unconventional approach led to a major discovery,」 Clin. Chem. 59: 1283−1284.

相關焦點

  • 我校牽頭的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開工建設
    河北省副省長徐建培,項目總指揮、我校校長孫其信,項目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孟安明,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長張國輝,國家發改委高技術產業司創新能力處處長任中保,保定市市長郭建英等出席儀式並致辭。我校副校長龔元石主持啟動儀式。
  • 《自然》發表人類遺傳變異體大型資料庫研究成果
    新華社倫敦5月27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自然》雜誌及其子刊27日在線發表了基因組聚集資料庫(gnomAD)團隊的系列研究論文,介紹了研究人員對這個大型資料庫的多方面分析,其結果有助人們深入認識人類基因功能,提升對罕見和常見遺傳病的理解。基因組聚集資料庫(gnomAD)是一個大規模的人類遺傳變異體資料庫,匯集了來自不同人群的外顯子組數據和全基因組數據,全球多國研究人員參與分析。
  • STC12系列單片機解密介紹
    STC單片機是由深圳宏晶公司銷售的一款單片機晶片,至於設計和生產,有很多說法,網絡上可以查到的資料,有的說是美國公司按照SST公司的內核設計的,由宏晶公司貼牌銷售的,也有的說是由ST公司設計的。至於生產的說法更多,有的說是由臺積電生產。有的說是由臺灣其它公司代工生產的。
  • 中國農大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設施涿州開建 「天蓬工程」推動...
    在「京畿南大門」涿州,由中國農業大學主導的「十二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模式動物(豬)表型與遺傳研究設施已啟動建設。「這一項目有望推動我國生命科學基礎研究取得重大原創性突破,以及人類心血管疾病等病症診治、新藥篩選實現跨越發展,同時還將促進豬種改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項目副首席科學家趙要風說。
  • 科學網— 聚焦組學「三國」 演繹一流期刊
    「我們必須頭腦清醒,GPB始終面臨著與全球雜誌競爭創新性研究成果的局面。我們要贏過競爭者,就必須把好質量關。」他說。 聚焦「三國」創新刊 世紀之交,在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帶動下,基因組測序全球風靡。借著這股「東風」,GPB誕生了。 這並不容易。創建一本期刊,從學科發展到基礎支撐再到人才到位,「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 科學家解密我國本土熊蜂遺傳密碼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9月27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該院蜜蜂研究所近日攜手國內外多家科研單位,首次為16種我國本土熊蜂繪製了參考基因組序列,並對其進行比較基因組學研究,揭示熊蜂基因組進化的分子機制,鑑定出與熊蜂生態適應性及行為特徵相關的基因,為我國本土熊蜂遺傳改良提供了寶貴的基因資源。
  • 直播 | 本周來到印度,聚焦在物種保護、種群遺傳
    周三晚9點的活動直播,本周來到印度國家生物研究中心自2005年起, Ramakrishnan 博士工作於國家生物科學中心(National Centre for Biological Science,NCBS)。Ramakrishnan 實驗室將分子方法與DNA計算分析技術相結合,重點揭示驅動哺乳動物遺傳變異模式的過程,目標是研究南亞人口的編年史,以及保護印度大陸生存受威脅的哺乳動物。
  • 「創新100」系列盤點(一):聚焦國產儀器裡的「大傢伙」
    即日起,儀器信息網推出「創新100」系列盤點,讓同行及用戶進一步了解這些科學儀器行業的明日之星。第一期聚焦國產儀器裡的「大傢伙」——電子顯微鏡及相關產品。此外,聚束科技也開展或參與了一些客戶定製、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
  • 科學家破譯基因密碼 解密古人類性愛(圖)
    原標題:科學家破譯基因密碼 解密古人類性愛(圖)   遺傳的歷史就書寫在現代非洲人的DNA中,但還需要一些調查工作來對其進行注釋。在即將出現在8月3號《細胞》(Cell)雜誌封面上的一篇報導中,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遺傳學家們和他們的同事對分屬三個不同狩獵者(hunter-gatherer)群體的15個非洲人的完全測序基因組進行了分析,並破解了一些必定涉及人類多樣性和進化的遺傳密碼的信息。
  • 【領航新徵程】中科大科學家解密神經突觸「黑匣子」
    記者2月10日從中科大獲悉,該校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利用冷凍電鏡技術對完整神經突觸進行系統性定量分析,既推動了對突觸超微結構與功能這一「黑匣子」的解密,又為突破冷凍電鏡技術在複雜細胞體系中原位解析生物大分子複合物的組織結構這一技術難題奠定了基礎
  • 科學家破譯最後一個染色體 人體生命被完全解密
    最後一個染色體成功破譯  人類完全解密「生命之書」   美國和英國科學家18日在英國《自然》雜誌網絡版上發表了人類最後一個染色體———1號染色體的基因測序,解讀人體基因密碼的「生命之書」宣告完成。科學家們認為,成功破譯1號染色體將為研究和治療癌症、帕金森氏症和老年痴呆症等350餘種疾病提供指引。  一個染色體測序十年功  在人體全部22對常染色體中,1號染色體包含基因數量最多,塊頭最大。其基因數目多達3141個,是平均水平的兩倍,共有超過2.23億個鹼基對,破譯難度也最大。
  • 藝術家系列NO.1333-Wobbly 英國插畫師 血萌血萌的精靈們 下篇
    藝術家系列NO.1333-Wobbly 英國插畫師 血萌血萌的精靈們 下篇藝術家系列NO.1333-Wobbly 英國插畫師 血萌血萌的精靈們 下篇藝術家系列NO.1333-Wobbly 英國插畫師 血萌血萌的精靈們 下篇藝術家系列NO.1333-Wobbly
  • 【中國科學報】《基因組蛋白質組與生物信息學報》:聚焦組學「三國...
    1998年,於軍和楊煥明、汪建等科學家抓住這一窗口,回國加盟原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創建了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並承擔了人類基因組計劃1%的測序任務,使我國成為唯一一個參與該計劃的發展中國家。  2003年,歷時13年、耗資近10億美元的人類基因組計劃宣告完成,它開啟了諸多前所未有的新學科分支(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生物信息學等)。同年,基於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組建的基因組所籌備成立。
  • 解讀基因密碼,防範遺傳疾病 上海啟動培訓遺傳諮詢師
    原標題:解讀基因密碼,防範遺傳疾病上海啟動培訓遺傳諮詢師  如今,我國每年約有100萬出生缺陷兒,發生率高達5.6%,出生缺陷已成為我國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人類醫學遺傳學的深入研究揭示,幾乎所有疾病都包含遺傳因素成分,換言之,基因檢測與遺傳諮詢是降低出生缺陷發生率的有效手段。
  • 科學網—「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設施項目開工建設
    本報訊(記者高長安)8月30日,「十二五」期間優先安排16項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之一的「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項目在河北涿州開工建設
  • 聚焦組學「三國」 演義一流期刊—新聞—科學網
    我們要堅守住自己的領域,要贏過競爭者,就必須實實在在地把好質量關。」他說。 聚焦「三國」創新刊 21世紀之交,在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帶動下,全球風靡基因組測序。借著這股「東風」,GPB誕生了。 這並不容易。創建一本期刊,從學科發展到基礎支撐再到人才的到位,「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 聚焦| 《光明日報》聚焦武大生命科學學院膽固醇與脂代謝研究團隊...
    多年來,他們夙興夜寐、執著追求,在膽固醇與脂代謝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創發現,他們的研究成果被收錄到十多部英文教材或專著中。他們,就是由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教授宋保亮領銜的膽固醇與脂代謝研究團隊。我在實驗室主要從事預防和治療動脈粥樣硬化方面的基礎研究,建立了一系列大規模基因篩選體系。我的導師宋保亮教授交給我一個新課題:能否找到一個特殊的基因,可以作為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新靶點。創新源自不懈的鑽研。
  • 中英科學家聚焦智慧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的創新研究
    中英科學家聚焦智慧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的創新研究 2017-07-042017首屆中英智慧機器人論壇舉行 芊燁 攝   中英科學家申城聚焦智慧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的創新研究 達成「上海共識」  中新網上海7月4日電 (記者 陳靜)來自中英兩國智慧機器人與類腦人工智慧領域的科學家、工程師及產業界代表4日齊聚復旦大學,共同展望智慧機器人領域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研討感知記憶
  • 聚焦古DNA研究 探尋中華文明起源
    通過生物考古實驗室的建設,與河南省各考古發掘機構以及相關研究機構進行整合,大力開展古代人類骨骼、動物骨骼以及植物和微生物遺存研究,聚焦黃河文明的形成和發展,正確認識黃河文明在中華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對於提升黃河流域生態文明與高質量發展,加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提供理論支持,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也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 光遺傳操控末梢神經:解密人體「炎症」之謎
    圖源:Veer近日, 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哈佛醫學院、波士頓兒童醫院與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等團隊裡的研究人員,通過運用自主研發的可操控無線光電設備對小鼠末梢神經上的傷害感受器進行特異性的光遺傳調控,在誘發了保護性疼痛行為的同時,引發了炎症,從而揭示了傷害感受器與免疫細胞之間存在的潛在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