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濟南3月20日消息(記者桂園)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7時32分報導,中華骨髓庫山東分庫的統計數字顯示,有1/3骨髓捐獻者答應捐獻後又「臨陣反悔」,使好不容易找到配型的患者重生的希望破滅。骨髓捐獻的「反悔率」和「流失率」為什麼居高不下?
9歲的吳晟晨是一位天津的白血病患者,兩年前,山東省棗莊市的一位公務員徐光把自己的骨髓捐給了他,現在,吳晟晨非常健康。然而,目前我國近百萬的白血病人中像吳晟晨一樣得到骨髓捐獻又治癒的幸運兒卻不多。一些患者並不是沒有成功找到骨髓配型,而是由於骨髓捐獻者「臨陣退縮」,使他們失去了生命再來一次的機會。中華骨髓庫山東分庫的統計數字顯示,有1/3的人改變初衷,拒絕捐獻。骨髓面臨志願捐獻者流失率和反悔率居高不下的難題。
中華骨髓庫山東分庫負責人盧朝霞:捐獻骨髓說起來都是要求非常嚴格的,你比如說若干年以後,人家出現了家庭情況或身體情況,人家不捐了。
記者:這個我們都怎麼應對呢?
盧朝霞:沒法應對,不捐就不捐了唄,因為與他配上型,拉個別人來,他想捐也捐不了。
據介紹,儘管有數萬人排隊等待移植,但捐獻情況並不樂觀。目前主要是大學生志願者流失率較高,畢業後聯繫不上的情況較多;而在配型這一階段,大約有1/3的人會臨陣改變初衷。
盧朝霞:三分之一就不大了,咱省屬於比較低的比率,有的省一半以上不捐的有的是。
捐獻者配型成功往往距離其登記入庫已過去幾年甚至更久,捐獻者的思想狀態可能發生了變化。據介紹,多數反悔者自稱其身體狀態不好,或者家人不同意。
盧朝霞:人家有權利不捐,有權利捐,這都是人家的人權。
記者:捐獻的本身是高尚的。
盧朝霞:人家不捐人家也不是屬於低下的,但是如果說,這個病人進入了預處理,進入了做移植的程序,他要再反悔,那就是不人道了,因為事先都告訴他了,他要不捐,那個人就必死無疑。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管理中心副主任劉靜湖教授表示,志願者有反悔的權利,因為身體數據也屬個人隱私權的範圍,但這也表明,志願者決定入庫應經過深思熟慮。
劉靜湖:這個情況我們應該理性地看待,因為這是一個自願無嘗的捐獻行為,一方面,你要承認承諾,另一方面,因為是一個自願行為,社會也應該理解。但是這個現象應儘量減少「反悔率」。
劉靜湖說,國際上同樣面臨骨髓捐獻者「臨陣反悔」的問題。
劉靜湖:比如美國和其他一些國家,反悔率也都在20%和25%。我們力爭通過我們的工作,降到更低一些,這樣就可以使更多的患者得到及時的救治。
捐獻者「臨陣反悔」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很多人對捐獻骨髓的過程不了解,認為骨髓提供者會被醫生用器械從脊骨中抽取脊髓,「敲骨吸髓」的恐懼讓他們「臨陣退縮」。事實上,捐獻者捐出的造血幹細胞只佔其總量的5%,而且造血幹細胞是可以再生的。山東省濱州市民王曉峰就是一名骨髓捐獻志願者。他說:骨髓捐獻後不會有免疫力下降等後遺症的發生。
王曉峰:骨髓的捐獻可能會產生的一些後果呢,社會上有點過於擔憂,我覺得和抽完血那段時間差不多吧,沒有太大的身體的不適,沒有類似免疫力下降這樣的情況發生。
濱州星火義工帶頭人牟玉霞經常組織義工上街對群眾進行宣傳,但是她說宣傳效果並不是非常理想。
牟玉霞:效果不是很好,都是通過宣傳單,很少很少有人仔細地問問你。
中華骨髓庫庫容目前累計已突破100萬人份,捐獻者累計1536例,並向境外提供了70多例。造血幹細胞移植的需求量非常大。
劉靜湖:根據流行病學統計,白血病發病率是十萬分之四左右,也就是每年我們國家新增四到五萬個病人,加上那個歷年累計下來的,可能有近百萬白血病人,大部分就可以通過造血幹細胞來挽救生命。
面對眾多需要骨髓捐獻以挽回生命的白血病患者,以及當前骨髓捐獻中存在的問題,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管理中心副主任劉靜湖教授提出了自己的希望。
劉靜湖:我們希望,如果考慮好了,前期工作做好了,減少這種反悔率和流失率,這是我們對報名加入骨髓庫的志願者的一點希望,另外,希望國家儘早完善醫療保險制度,以便使更多的白血病人得到及時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