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骨髓捐獻者臨陣反悔 「入庫」要應深思熟慮

2020-11-26 搜狐網
2008年,骨髓捐獻者劉小璇上紀念郵票(資料圖)

  中廣網濟南3月20日消息(記者桂園)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7時32分報導,中華骨髓庫山東分庫的統計數字顯示,有1/3骨髓捐獻者答應捐獻後又「臨陣反悔」,使好不容易找到配型的患者重生的希望破滅。骨髓捐獻的「反悔率」和「流失率」為什麼居高不下?

  9歲的吳晟晨是一位天津的白血病患者,兩年前,山東省棗莊市的一位公務員徐光把自己的骨髓捐給了他,現在,吳晟晨非常健康。然而,目前我國近百萬的白血病人中像吳晟晨一樣得到骨髓捐獻又治癒的幸運兒卻不多。一些患者並不是沒有成功找到骨髓配型,而是由於骨髓捐獻者「臨陣退縮」,使他們失去了生命再來一次的機會。中華骨髓庫山東分庫的統計數字顯示,有1/3的人改變初衷,拒絕捐獻。骨髓面臨志願捐獻者流失率和反悔率居高不下的難題。

  中華骨髓庫山東分庫負責人盧朝霞:捐獻骨髓說起來都是要求非常嚴格的,你比如說若干年以後,人家出現了家庭情況或身體情況,人家不捐了。

  記者:這個我們都怎麼應對呢?

  盧朝霞:沒法應對,不捐就不捐了唄,因為與他配上型,拉個別人來,他想捐也捐不了。

  據介紹,儘管有數萬人排隊等待移植,但捐獻情況並不樂觀。目前主要是大學生志願者流失率較高,畢業後聯繫不上的情況較多;而在配型這一階段,大約有1/3的人會臨陣改變初衷。

  盧朝霞:三分之一就不大了,咱省屬於比較低的比率,有的省一半以上不捐的有的是。

  捐獻者配型成功往往距離其登記入庫已過去幾年甚至更久,捐獻者的思想狀態可能發生了變化。據介紹,多數反悔者自稱其身體狀態不好,或者家人不同意。

  盧朝霞:人家有權利不捐,有權利捐,這都是人家的人權。

  記者:捐獻的本身是高尚的。

  盧朝霞:人家不捐人家也不是屬於低下的,但是如果說,這個病人進入了預處理,進入了做移植的程序,他要再反悔,那就是不人道了,因為事先都告訴他了,他要不捐,那個人就必死無疑。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管理中心副主任劉靜湖教授表示,志願者有反悔的權利,因為身體數據也屬個人隱私權的範圍,但這也表明,志願者決定入庫應經過深思熟慮。

  劉靜湖:這個情況我們應該理性地看待,因為這是一個自願無嘗的捐獻行為,一方面,你要承認承諾,另一方面,因為是一個自願行為,社會也應該理解。但是這個現象應儘量減少「反悔率」。

  劉靜湖說,國際上同樣面臨骨髓捐獻者「臨陣反悔」的問題。

  劉靜湖:比如美國和其他一些國家,反悔率也都在20%和25%。我們力爭通過我們的工作,降到更低一些,這樣就可以使更多的患者得到及時的救治。

  捐獻者「臨陣反悔」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很多人對捐獻骨髓的過程不了解,認為骨髓提供者會被醫生用器械從脊骨中抽取脊髓,「敲骨吸髓」的恐懼讓他們「臨陣退縮」。事實上,捐獻者捐出的造血幹細胞只佔其總量的5%,而且造血幹細胞是可以再生的。山東省濱州市民王曉峰就是一名骨髓捐獻志願者。他說:骨髓捐獻後不會有免疫力下降等後遺症的發生。

  王曉峰:骨髓的捐獻可能會產生的一些後果呢,社會上有點過於擔憂,我覺得和抽完血那段時間差不多吧,沒有太大的身體的不適,沒有類似免疫力下降這樣的情況發生。

  濱州星火義工帶頭人牟玉霞經常組織義工上街對群眾進行宣傳,但是她說宣傳效果並不是非常理想。

  牟玉霞:效果不是很好,都是通過宣傳單,很少很少有人仔細地問問你。

  中華骨髓庫庫容目前累計已突破100萬人份,捐獻者累計1536例,並向境外提供了70多例。造血幹細胞移植的需求量非常大。

  劉靜湖:根據流行病學統計,白血病發病率是十萬分之四左右,也就是每年我們國家新增四到五萬個病人,加上那個歷年累計下來的,可能有近百萬白血病人,大部分就可以通過造血幹細胞來挽救生命。

  面對眾多需要骨髓捐獻以挽回生命的白血病患者,以及當前骨髓捐獻中存在的問題,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管理中心副主任劉靜湖教授提出了自己的希望。

  劉靜湖:我們希望,如果考慮好了,前期工作做好了,減少這種反悔率和流失率,這是我們對報名加入骨髓庫的志願者的一點希望,另外,希望國家儘早完善醫療保險制度,以便使更多的白血病人得到及時救助。

相關焦點

  • 兩名骨髓捐獻者臨陣反悔 白血病大學生生命告急
    前天(1月22日)20點41分,@新華視點發了一條微博:「北京空軍總醫院住院部15樓骨髓移植病房7號倉,白血病大學生吳志輝看起來乖巧、平靜。他不知道,原定下午進行的造血幹細胞移植,由於供體反悔已緊急取消。
  • 骨髓捐獻能反悔嗎?
    在白血病大學生吳志輝即將進行骨髓移植手術的關鍵時刻,兩個骨髓捐獻者都臨陣反悔,退出捐獻。而已進入移植倉的吳志輝,為了手術已接受大劑量化療,免疫系統已盡毀,如中途停止手術,將面臨生命危險。無奈之下,昨天中午,吳志輝的媽媽只好頂著風險與兒子進行半相合骨髓移植,成功率只有50%。
  • 救人者「臨陣收手」 少年命懸一線怎麼辦?
    目前,韓宇的手術是否成功,要看100天內的恢復情況,命運之輪將轉向何方,目前尚未可知。 就在韓宇手術前3天,之前已經答應捐獻的那個小夥子突然反悔了。對於這次變故,韓宇的母親感覺非常意外,「一百萬、兩百萬,給多少錢都行……」情急之下,韓宇的父母甚至開出了價碼。
  • 骨髓捐贈緣何臨時反悔? 別讓捐獻行為「變味」
    由於骨髓捐贈志願者臨時反悔,點燃她生命希望的火種半途熄滅了。這讓骨髓捐贈,特別是骨髓捐贈志願者反悔的現象,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據了解,我國等待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患者有100多萬,而中華骨髓庫的庫容只有40萬,每年有3萬多人因得不到相配的造血幹細胞死於白血病。在過去4年間,全國骨髓初配成功的有2000多例,但最後成功實施的僅有270例,其中20%是因為捐獻志願者臨時反悔。
  • 幹細胞捐獻者手術前反悔 母親抽骨髓救兒
    大一學生吳志輝身患白血病,幸運地與中華骨髓庫兩名捐獻者配型成功,就在他已經做完預處理(經化療摧毀自身免疫力和造血功能)準備手術時,兩位捐獻者一個反悔一個未同意捐獻。為了挽救命懸一線的吳志輝,醫院決定抽取他母親的骨髓和造血幹細胞進行手術,但由於兩人配型屬半相合,隨之帶來的風險和康 復費用大幅增加。
  • 骨髓捐獻者臨捐時反悔,網友熱議:「這是殺人!」
    網友熱議:「這是殺人」  但也有人站在捐獻者的這方,懷疑捐獻者是不是突然發現自己身體出了問題,所以才臨時反悔。  在捐獻過程中,會給捐獻者注射一種叫「動員劑」的藥物,把造血幹細胞們從骨髓「趕」到血液中去,然後循環抽取、回輸捐獻者的血。  整個捐獻過程並不是要做多大一場手術,甚至連麻醉藥都不用,全程身上就只會多幾個針眼。
  • 骨髓捐獻者悔捐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嗎?
    南方都市報2019年4月3日報導,一江西女孩,出生僅七十天就被確診為重型地中海貧血。在6歲時,在中華骨髓庫,有人和她配型成功,然而,在女孩進入「移植倉」,化療之後,骨髓捐獻者又反悔了,當六歲的孩子聽到悔捐消息,瞬間哭了,全家人又進入了漫長的等待,孩子將面臨更大的痛苦。
  • 我國骨髓移植志願者在初配成功後反悔率達20%
    今年7月14日,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管理中心主任洪俊嶺曾向媒體透露,全國骨髓初配成功後,志願者的反悔率達20%。洪俊嶺說,目前全國骨髓初配成功的有2000多例,但最後實施成功的只有270例。未實施成功的原因有很多種,其中有20%是因為骨髓捐獻志願者中途反悔。
  • 6年盼來骨髓移植,最後一刻遭遇「悔捐」…女童大哭!幸好…
    兩次推遲捐獻 在孩子做了「預處理」後說不捐中華骨髓庫管理中心醫療服務部相關負責人對媒體記者確認,首位志願者原定於4月2日為欣欣捐獻造血幹細胞,按照採集技術規範,準捐獻者應於正式捐獻前5天入院,每天接受1到2次「動員劑」(重組人粒細胞刺激因子)注射,但在入院的前一晚,即3月28日,這位捐獻者「悔捐」。
  • 骨髓移植最後一刻遭遇「悔捐」,6歲女孩瞬間大哭!幸好已找到另一名...
    5天入院,每天接受1到2次「動員劑」(重組人粒細胞刺激因子)注射,但在入院的前一晚,即3月28日,這位捐獻者「悔捐」。不過,隨著捐獻工作逐漸深入民心,這種情況已經大幅減少,比如廣東分庫,近幾年都沒有出現捐獻反悔的情況。相關負責人指出, 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者,在登記入庫時,確實需要認真了解血液相關科學知識,熟悉捐獻流程,做好配偶與直系親屬的思想工作,儘量做到與患者配型相合時,捐獻能順利進行。
  • 骨髓移植最後一刻遭遇「悔捐」,6歲女孩瞬間大哭!幸好已找到另一名全相合供者
    5天入院,每天接受1到2次「動員劑」(重組人粒細胞刺激因子)注射,但在入院的前一晚,即3月28日,這位捐獻者「悔捐」。今年1月~3月,患者申請查詢人數79198人,捐獻造血幹細胞例數257例。但她同時表示,捐獻造血幹細胞是基於自願原則,即使對悔捐者感到憤怒,也需要理智,避免道德綁架、網絡暴力的產生,「這也是非血緣關係造血幹細胞捐獻者和被捐獻者之間要實現『互盲』的原因之一」。
  • 骨髓捐獻者臨時悔捐不能沒有負擔
    今年3月,她終於等來了一次徹底治癒的機會。然而,在欣欣住進廣州市兒童醫院「移植倉」,為這次手術接受了6天化療之後,供髓者中途「悔捐」。廣州救助中心隊長黃明貴也稱,供者在入院之前反悔屬於正常現象。女孩獲病「重型地中海貧血」,不能稱為「正常現象」,而供髓者臨時反悔卻是「正常現象」。兩相對比間,自然能產生一種難以言喻的無奈感。
  • 骨髓捐獻亟待走出認識誤區
    今年3月初突然聽女兒說要捐幹細胞時,他和妻子的疑慮就來了,對於農村人來說,這畢竟是個新事物。隨後他們又諮詢了很多親戚朋友,他們有的說捐獻會導致感染,有的說捐獻會導致癱瘓,有的說要從骨髓中抽取,夫妻倆越聽心裡越害怕,也更堅定了反對的態度。
  • 妻子骨髓移植當天兩哥哥反悔,骨髓捐獻真的對身體有損害嗎?!
    >配型成功的她二哥和三哥突然反悔了,醫院門口我跪著求嶽父都沒有用。近日,騰訊新聞所報導的《妻子骨髓移植當天倆哥哥反悔》一文一經發出,立刻引起了廣大網友的關注。兩位哥哥因為顧忌到捐獻骨髓對人體的害處及手術不高的成功率,在本來該移植的當天選擇了放棄捐贈。那麼,捐獻骨髓真的會對捐獻者的身體造成傷害或後遺症嗎?
  • 妻子骨髓移植當天倆親哥反悔,老公跪求無果,真相是……
    11月16日,北京一醫院重症病房前,範某蹲在門口無助地流淚。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骨髓捐贈者配型成功後又反悔,不少見,壓力來源於多方面,主要是家庭。況且患者三哥說了,醫生告訴他即使捐獻了骨髓,妹妹治癒率也只有20~30%,整個治療費要60萬。萬一竹籃打水一場空呢?要是有個七八成把握,他們肯定願意捐的。這件事情,我覺得與其對患者的哥哥進行道義上的譴責,不如對相關知識進行科普。」
  • 闢謠特工隊|骨髓捐獻要刺骨穿髓嗎?
    作者 | 封聰穎編輯 | 朱莉插圖 | 藍娟音頻 | 宋姝穎 楊柳青 前段時間,一則關於骨髓捐獻的新聞引發網絡熱議——「患病妻子骨髓移植當天,配型成功的倆哥哥突然反悔,丈夫跪求嶽父」。據說哥哥反悔的原因是擔心骨髓移植之後,自己的身體會出現問題。和這兩位棄捐的男士一樣,說起骨髓捐獻,大多數人都會聯想到「刺骨穿髓」的場面,因此不免對骨髓捐獻產生恐懼感,認為一旦捐獻骨髓就會元氣大傷,甚至小命不保。事實上,骨髓捐獻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為了更好地推廣骨髓捐獻,現在已使用「造血幹細胞捐獻」這一更為專業的說法。
  • 骨髓捐獻者的悔捐權也應成為風險防控點
    今年3月,她終於等來了一次徹底治癒的機會,在中華骨髓庫中,有人和她配型成功,且答應捐獻。然而,在欣欣住進廣州市兒童醫院「移植倉」,為這次手術接受了6天化療之後,供髓者中途「悔捐」。(4月3日《南方都市報》) 骨髓移植是造血幹細胞移植的一種,能重建患者正常造血與免疫系統,是根治重型地中海貧血病的不二之法。
  • 我國骨髓捐贈者兩成會反悔 親屬施壓系流失主因
    昨天上午,中華骨髓庫相關負責人在媒體開放日活動中表示,儘管目前中華骨髓庫入庫志願捐獻者已有183萬人份,但其中仍有約20%的志願者會伴隨各方壓力而反悔流失。同時,考慮高昂的治療費用等原因,儘管每年都有六七千人前來配型,配型成功率也高達85%左右,最終也只有700餘人能夠成功進行移植。
  • 中國骨髓捐獻反悔率20% 患者病情或因此雪上加霜
    該事件讓骨髓捐獻者拒捐行為是否應承擔法律責任成為社會熱點問題,至今爭議不休。  我國骨髓捐獻反悔率20%   中華骨髓庫已發展132萬餘名骨髓捐獻志願者,不過骨髓初配成功後,志願者的反悔率達20%。據報導,美國的骨髓捐獻志願者拒捐率曾高達近50%,日本學者統計亞洲志願者中有約60%最終拒絕捐獻,這其中的主要因素就是家庭壓力。
  • 上海紅會:捐造血幹細胞不等於捐骨髓,許多捐獻者家屬有誤解
    2013年,當他還在上海第二工業大學讀大一時,一次上海市紅十字會志願者來校做宣傳,他就自願加入了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俗稱中華骨髓庫上海分庫)。大學畢業後一年多,在2018年11月,當他接到上海分庫工作人員的電話,告知他和一名白血病患者成功配型時,他義無反顧地決定履行5年前的入庫承諾,捐獻造血幹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