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農大設計出新型慢速光孤子全光二極體—新聞—科學網

2021-01-08 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方瑋)近日,華南農業大學電子工程學院2011級本科生李鴻基團隊,利用兩個具有不同啁啾係數的線性啁啾布拉格光纖光柵以及一段均勻的光纖光柵,設計出一種新型慢速光孤子全光二極體。近日,相關研究發表在美國《光學快報》上。

在光通信領域,實現光場在集成光路中單向導通是極其困難。研究人員利用兩個具有不同啁啾係數的線性啁啾布拉格光纖光柵以及一段均勻的光纖光柵,設計出一種具有三明治結構的非互易性光纖光柵,並利用脈衝誘導的非線性,使一個帶邊入射的皮秒脈衝形成布拉格孤子,實現了一個皮秒光脈衝在不同光功率下分別完成單向導通以及反向擊穿的功能。不僅如此,由於帶邊色散效應,這個光脈衝具有非常慢的群速度,僅有光速3%(約為9千公裡/秒),因此該器件也可以用作光子緩存。

據介紹,與傳統的光隔離器不一樣,他們設計的這種單向導通功能,不需要外界能量激勵泵浦以及不會改變光場的偏振特性、損失偏振信息,完全是一種全光控制行為,而且它可以方便地集成到全光網絡之中,因此具有較大的應用價值。

《中國科學報》 (2015-06-16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新型孤子雷射器
    孤子雷射器是一種簡單,便宜的亞皮秒脈衝源,主要由雷射二極體和光纖組成。它們通過與Kerr聚焦(當光的電場改變介質的折射率時引起的脈衝變窄)之間的平衡來平衡擴散,從而減輕了擴散,因此每個脈衝都作為孤子傳播,其持續時間保持不變。 孤子雷射器由於其簡單的結構而具有吸引力,但它們無法獲得啁啾脈衝放大等技術的高能量。這是因為能量E和持續時間τ呈反比,因此縮短脈衝只會增加其能量。
  • 超快雷射孤子,因有瞬態而更美麗
    下面將簡單回顧近幾年國內外孤子瞬態動力學研究進展。雷射器鎖模建立過程具有高度隨機和非重複性。前期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理論研究和時域觀察。依賴DFT技術,鎖模建立的瞬態過程的光譜演化特性近期得到了揭示。這些結果有助於我們更深刻的理解鎖模建立過程的物理本質,同時也能夠為雷射器設計和應用提供新的見解。2015年,香港大學K. K. Y.
  • 科學家首次發現莫爾角調節下的空間光孤子—新聞—科學網
    與經典粒子一樣,光孤子之間也可以發生碰撞,並能呈現出一切可能的碰撞形式:彈性碰撞、完全非彈性碰撞、碰撞後湮滅或分裂等。光孤子具有的粒子性使其在攜帶光信息、實現光控光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因此,光孤子一直是非線性光學領域最為前沿的研究方向之一。 光孤子的研究始終和材料的發展與結構的設計緊密聯繫在一起。
  • 科學家首次捕捉到亞諧波析出呼吸孤子—新聞—科學網
    光孤子是一種傳輸過程中波形不發生改變的波包,是色散和非線性共同作用的結果。呼吸孤子和許多非線性現象有內在關聯,有助於理解例如怪波、湍流、颶風、海嘯等極端現象,並在超快雷射產生及雷射穩頻等領域具有直接應用,引起學界廣泛關注。
  • 改性生物基膜攻克控釋性能難題—新聞—科學網
    納米粒子負載修復劑的自修復機理       山東農大供圖 論文通訊作者楊越超介紹,近年來,研究人員對農業廢棄物資源,如植物秸稈、澱粉、植物油等天然生物基原料進行二次利用,製備了新型生物基控釋膜材。該材料的控釋肥包膜來源廣泛、資源可再生、價格低廉,廣受行業人員青睞。 然而,生物基膜材中含有大量親水基團,易吸水;在水分進入和養分溶出膜殼的過程中,膜材上有些物質會隨溶液一起溶出膜外,導致膜殼孔隙增大或破裂。
  • 「基於耗散孤子新型光源的理論及技術研究」項目獲陝西省科學院...
    3月18日,2014年度陝西省科學院科學技術獎評審結果揭曉,中科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瞬態室劉雪明研究員負責的「基於耗散孤子新型光源的理論及技術研究」項目獲陝西省科學院科學技術一等獎。  「基於耗散孤子新型光源的理論及技術研究」項目是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的課題。
  • 前沿播報 | 新全光二極體、新型自旋閥結構、新型高效節能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神經網絡核磁共振成像」…
    新全光二極體可用於微型光電路,或對光子通信等領域產生重要影響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近日研製出一種全光二極體
  • 科學家設計新型雙光子螢光探針 —新聞—科學網
    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黃維與南京工業大學教授李林團隊與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Yao ShaoQ合作,設計合成了一種新的雙光子螢光探針,這將有助於未來臨床上對人源膠質瘤的標誌物
  • 最早腕足動物在華南伴生最早三葉蟲—新聞—科學網
    在我國華南地區,關於最早的三葉蟲的歸屬問題雖有爭議,但通常認為,似小阿貝德蟲屬(Parabadiella)是華南地區最早的三葉蟲種類。 此次,研究人員首次出現在陝西南部鎮巴縣小洋壩剖面西蒿坪段的灰巖中,發現了三葉蟲似小阿貝德蟲屬。該發現也表明此類生物在華南地區既可以在淺海碎屑巖中保存,也可以在碳酸鹽巖中出現,進而說明了該三葉蟲比早期研究的地理分布範圍更為廣泛。
  • 農藥標靶肌球蛋白3D結構首次繪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鐮刀菌肌球蛋白結構     南京農大供圖 安全性及抗藥性等問題是新農藥開發和應用過程中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 科學家首次成功製備新型半導體異質結材料—新聞—科學網
    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於奕課題組與美國普渡大學研究團隊合作,在新型半導體異質結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首次成功製備並表徵了二維滷化物鈣鈦礦橫向外延異質結
  • 一種新型元DNA結構研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迄今為止,研究人員一直很難組裝出更大(微米至毫米級)的DNA結構,這嚴重限制了DNA摺紙技術的廣泛使用。 為解決這一問題,該研究團隊發展了一種通用的「元DNA」(M-DNA)策略,研製出了一種新型元DNA結構。該結構與人頭髮絲的寬度相當,直徑是原始DNA納米結構的1000倍。而且,這一亞微米級的6螺旋束DNA結構可像放大版的單鏈DNA一樣自我組裝。
  • 從中東呼吸症候群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新聞—科學網
    但是,從引發類似的肺炎和呼吸道疾病來看,可以從MERS的流行獲得一些認知今天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線索。 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是2012年9月在沙烏地阿拉伯首先發現的一種由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而且,在2012年發現的首例沙烏地阿拉伯死亡患者的體內分離到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CoV)。
  • 科學家開發出高通量研究玉米基因位點新技術—新聞—科學網
    李平華(左二)和研究生查看模式植物長勢      山東農大供圖 10月9日,《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李平華等中外科學家合作研究成果。他們探索出高通量研究玉米轉錄因子調控位點的新技術,利用大規模轉錄因子數據重新構建了玉米葉片基因表達調控網絡,使玉米基因編輯不再「大海撈針」。 玉米是世界範圍內的重要農作物,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總產量最多的糧食作物,抓好玉米生產對確保我國穀物基本自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 「毀滅性病害」核盤菌對禾本科植物有益—新聞—科學網
    華中農大供圖 近日,《國際微生物生態學會會刊》(The ISME Journal)在線發表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姜道宏團隊最新研究成果。該項研究揭示,核盤菌可以在小麥、水稻、大麥和玉米等禾本科植物上內生生長,是禾本科植物的互惠性內生真菌,為尋找新型有益微生物資源控制病害提供了新的思路。
  • 環保型納米微囊可高效防治番茄頸腐根腐病—新聞—科學網
    番茄植株發病    山東農大供圖 吡唑醚菌酯納米囊遞送系統在土傳病害防治中發揮重要作用         山東農大供圖 我國是世界上番茄栽培面積最大、產量最多的國家。近年來,一種新型土傳植物病害——番茄頸腐根腐病(FCRR)在我國有急劇蔓延之勢。 近日,《化學工程雜誌》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劉峰團隊最新研究成果。他們研製成功的吡唑醚菌酯納米囊,在防治番茄頸腐根腐病中取得了優異的效果。
  • 科學家研製出新型氫氧燃料電池陰極催化劑—論文—科學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曾傑團隊與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教授鮑駿團隊合作,研製出一種新型氫氧燃料電池陰極催化劑。
  • 科學家研發出檢測梨石細胞表型的新工具—新聞—科學網
    南京農大供圖 石細胞是梨果實的特有性狀。常用於測量石細胞的冷凍鹽酸分離法操作繁瑣、費時,無法滿足高效開展梨品種資源評價和遺傳育種工作的需求。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梨課題組開發了一種基於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檢測梨石細胞表型的工具Pearprocess。
  • 395個小麥數量性狀位點被定位—新聞—科學網
    劉樹兵(右二)帶領研究生做實驗        山東農大供圖 近日,國際期刊《分子植物》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小麥遺傳與分子設計育種團隊研究成果。 該團隊對我國黃淮麥區、北方冬麥區、西南麥區和長江中下遊麥區等小麥主產區取樣的768份優良小麥品種(系)進行簡化基因組測序分析,獲得了327609個覆蓋全基因組的高質量的單核苷酸多態性標記,並鑑定出174919個連鎖不平衡區段,確定了小麥中連鎖不平衡衰減距離平均為4.4 Mb。
  • 2020中國顯示學術會議在廣州舉行—新聞—科學網
    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副司長董小平,華南理工大學副校長朱敏,中國科學院院士曹鏞、歐陽鍾燦、劉雲圻、王立軍,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秘書長王琳,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液晶分會常務副理事長梁新清,以及產業鏈企業代表共同出席會議開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