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父母來說,絕大多數都特別關心孩子的學習問題,而特別頭疼的一個問題也是孩子的學習態度問題。
孩子對學習不認真,不積極,甚至厭學,這樣的孩子怎麼能學好?又怎麼能考出好成績,當然也就特別讓父母感到心煩。但是對於父母來說,他們也感到特別的無奈,因為無論他們怎麼強調學習的重要性,也無法引起孩子的共鳴,孩子依然是我行我素,不當回事。
那麼如何改變孩子的錯誤學習態度,形成積極負責的學習態度呢?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心理實驗,相信會對大家有所啟發。
自我描述實驗
研究者設置了一份問卷,讓大學生指出文件上的24個陳述,是不是自我描述性的。
一部分陳述,描述了支持宗教的行為,另一部分則描述了反對宗教的行為,學生們被隨機分成兩組,兩組學生看到的陳述在措辭上稍微有所不同。
對第一組被試,那些描述支持宗教的行為的陳述中大多包含了「有時」這一副詞(例如「我有時上教堂」),而描寫反對宗教的行為的陳述中則大多包含了「經常」這一副詞(例如「在電視節目播出的最後,我經常拒絕聆聽宗教不動」)。對第2組被試,問卷上描述行為的副詞,恰好進行了相反的配對,絕大多數支持宗教的陳述搭配了「經常」(我經常在宗教期間拒絕去上課),同時絕大多數反對宗教的陳述搭配了「有時」(我有時會拒絕與朋友討論宗教)。
研究者認為,對於人們來說,人們普遍不願意將那些含有「經常」的闡述認可為是自我描述性的,因為問卷上列出的絕大多數行為並不是他們會經常同從事的那類活動,相反那些「有時」陳述會更多地被判斷為自我描述性的。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他們會很容易地回想起他們至少偶爾會參加的活動。
因為描述的措辭不同,第1組(有時—支持組)對支持宗教的行為陳述回答「是」學生人數應該多於第2組(有時—反對組)。
研究結果支持了上述假設。真正使人感到意外的結果是第1組學生比第2組學生認為自己對宗教更虔誠。
在回答他們有時做出的許多支持宗教的行為時,第一組學生回想起許多自己過去的宗教行為。從他們所回憶出的這些宗教行為的具體事例,學生們就推斷自己非常的虔誠。第2組學生的情況則恰恰相反,他們也會想起自己的一系列偶然的反宗教行為,繼而導致了他們低虔誠的自我知覺。
僅僅短暫的曝光了一些描述性詞語,就導致了自我知覺在這一重要維度上的巨大不同,這一很小的情景操縱改變了大學生的自我意象,從而使他們把自己分別界定為高宗教虔誠者和低宗教虔誠者。
該實驗其實利用的是自我認知原理,我們都是自我思考的產物。
實驗啟示
為什麼我們教育孩子,很難改變孩子的自我認知?因為這都是我們說的,並沒有引發孩子的自我思考、自我判斷,也就無法改變他們自己的認知。
而如果我們用這種方法啟迪孩子進行自我思考,讓孩子回想起自己平時更多的學習行為,孩子就會自我判斷,認為自己是比較喜歡學習的,他們也就對學習產生了比較積極的學習態度。
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方法適合那種還沒有形成明確態度的。比如對一個上初中的孩子,他已經建立了明確的厭學態度,這種方法就很難奏效。但是對於剛上一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還沒有建立對學習的態度,這種方法就可以引導孩子建立積極的學習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