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這個心理實驗,設置巧妙的提問,引導孩子建立積極的學習態度

2020-12-04 肯定式教養

對父母來說,絕大多數都特別關心孩子的學習問題,而特別頭疼的一個問題也是孩子的學習態度問題。

孩子對學習不認真,不積極,甚至厭學,這樣的孩子怎麼能學好?又怎麼能考出好成績,當然也就特別讓父母感到心煩。但是對於父母來說,他們也感到特別的無奈,因為無論他們怎麼強調學習的重要性,也無法引起孩子的共鳴,孩子依然是我行我素,不當回事。

那麼如何改變孩子的錯誤學習態度,形成積極負責的學習態度呢?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心理實驗,相信會對大家有所啟發。

自我描述實驗

研究者設置了一份問卷,讓大學生指出文件上的24個陳述,是不是自我描述性的。

一部分陳述,描述了支持宗教的行為,另一部分則描述了反對宗教的行為,學生們被隨機分成兩組,兩組學生看到的陳述在措辭上稍微有所不同。

對第一組被試,那些描述支持宗教的行為的陳述中大多包含了「有時」這一副詞(例如「我有時上教堂」),而描寫反對宗教的行為的陳述中則大多包含了「經常」這一副詞(例如「在電視節目播出的最後,我經常拒絕聆聽宗教不動」)。對第2組被試,問卷上描述行為的副詞,恰好進行了相反的配對,絕大多數支持宗教的陳述搭配了「經常」(我經常在宗教期間拒絕去上課),同時絕大多數反對宗教的陳述搭配了「有時」(我有時會拒絕與朋友討論宗教)。

研究者認為,對於人們來說,人們普遍不願意將那些含有「經常」的闡述認可為是自我描述性的,因為問卷上列出的絕大多數行為並不是他們會經常同從事的那類活動,相反那些「有時」陳述會更多地被判斷為自我描述性的。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他們會很容易地回想起他們至少偶爾會參加的活動。

因為描述的措辭不同,第1組(有時—支持組)對支持宗教的行為陳述回答「是」學生人數應該多於第2組(有時—反對組)。

研究結果支持了上述假設。真正使人感到意外的結果是第1組學生比第2組學生認為自己對宗教更虔誠。

在回答他們有時做出的許多支持宗教的行為時,第一組學生回想起許多自己過去的宗教行為。從他們所回憶出的這些宗教行為的具體事例,學生們就推斷自己非常的虔誠。第2組學生的情況則恰恰相反,他們也會想起自己的一系列偶然的反宗教行為,繼而導致了他們低虔誠的自我知覺。

僅僅短暫的曝光了一些描述性詞語,就導致了自我知覺在這一重要維度上的巨大不同,這一很小的情景操縱改變了大學生的自我意象,從而使他們把自己分別界定為高宗教虔誠者和低宗教虔誠者。

該實驗其實利用的是自我認知原理,我們都是自我思考的產物。

實驗啟示

為什麼我們教育孩子,很難改變孩子的自我認知?因為這都是我們說的,並沒有引發孩子的自我思考、自我判斷,也就無法改變他們自己的認知。

而如果我們用這種方法啟迪孩子進行自我思考,讓孩子回想起自己平時更多的學習行為,孩子就會自我判斷,認為自己是比較喜歡學習的,他們也就對學習產生了比較積極的學習態度。

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方法適合那種還沒有形成明確態度的。比如對一個上初中的孩子,他已經建立了明確的厭學態度,這種方法就很難奏效。但是對於剛上一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還沒有建立對學習的態度,這種方法就可以引導孩子建立積極的學習態度。

相關焦點

  • 孩子學習不積極?家長試試「鳥籠效應」,比強迫孩子好用多了
    許多家長都很頭痛,自家的孩子學習上不積極、自覺性差。比如每天晚上寫作業,都要家長在後面督促。大人白天辛苦工作,晚上還要全程跟在孩子屁股後面催他們學習,別說有多累了。 許多父母會打罵孩子,孩子越會把這些負面情緒遷怒於學習上,變得對學習更加厭惡,可以說效果很差。
  • 陪孩子英語閱讀的時候 如何才能做到高效提問?
    這本書選取的魯迅小說《孔乙己》,文後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小說)上半部分用「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引起,以下一直照顧著,兩次說「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又說「一群孩子都在笑聲裡走散了」,末了以「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作結。試想,「使人快活」的孔乙己,他本身也快活嗎?這個提問本身優秀在什麼地方呢?
  • 積極的態度和強烈的動機,孩子的英語學習不再難
    外語學能包括辨音能力記住發音的能力語言分析的能力記憶這些能力是有差異的,我們要做到揚長補短,今天我們卻要說另外兩個對外語學習十分重要的因素。儘管學習個體有差異,但對外語學習影響更大的是學習態度和動機,這也是我們作為家長要讓孩子從小養成好的習慣以及良好的價值觀的原因我們有沒有想過,什麼時候我們是最願意學英語的,對英語也是有興趣的?
  • 卓越教育數學老師陸韻捷:人文關懷引導孩子個性發展
    在兩位老師對專業授課精益求精、對教研工作嚴格打磨態度的影響下,通過不斷對自我提出高要求和與生俱來的職業熱情,她成長迅速並最終贏得了家長和學生的喜愛。「我的工作已經滲透到了我的生活裡,我也很享受這個狀態」,陸韻捷老師如此描述她目前工作和生活的關係。她會利用上下班交通的時間與家長溝通學生情況、在睡前與同事一起討論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困境,這些都是她日常生活中的縮影。
  • 用「霍桑效應」引導孩子,孩子愛學習主動性又強,媽媽快來學一招
    在古代教育孩子,都秉承著「當面教子,背後訓妻」的規矩,人越多越喜歡教訓孩子。如今這個年代,可以嗎?看看下面的事例:曉偉是個乖巧懂事的孩子,但是他的父母秉承著傳統教育的方式,對孩子吝於誇獎,即使拿了滿分得了第一,父母的嘴中也總是說:「拿了滿分也不能驕傲啊,你看別的孩子都在努力學習,你可不能被落在後面。」
  •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孩子進行科學探究
    科技活動材料:木板、木條、木膠、釘子、錘子、繩子、紙板、線、剪刀、膠帶……測量和觀察工具:直尺、鐘錶、溫度計、天平和秤、量杯、放大鏡……【注】定量測量工具適用於已經建立起測量概念和數量比較概念的較大的孩子。
  • 蘇格拉底式「引導教育法」:反諷、誘導、歸納,讓孩子主動愛學習
    文|C位老爸(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很多家長採用現今的「填鴨式」教育法,令孩子變得愚鈍。而蘇格拉底開創的「引導教育法」經歷了兩千年,到今天為止依舊對孩子非常適用。「引導教育法」讓孩子不再被動地學習,而是自主探索發現學習的奧妙,主動積極地去學習。
  • 孩子記憶力差?「記憶回漲」結合金字塔理論,提升孩子學習保持率
    小王家的孩子今年剛上一年級,平時小王經常給孩子輔導功課,但是小王發現孩子的記憶力很差,記一個單詞要好久的時間,而剛剛提問過的單詞,一轉臉就馬上忘了,甚至有的時候還不如她這個只看幾眼的媽媽記憶力好。學齡初期之前的孩子對於其一般只會提取感興趣的部分。有研究表明,3~4歲的孩子記憶通常是使用右腦進行的,這種記憶一般情況下是無意識狀態呈現出來的。例如4歲以下的孩子對於「蘋果」這個單詞的記憶,往往通過圖片的學習,比抄寫性的學習更為有效。
  • 波比娃娃實驗:為什麼你的孩子會出現「攻擊性行為」
    二、幼兒「攻擊性行為」的主因:家長的榜樣從波比娃娃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出,幼兒的行為非常受身邊人的影響,而作為孩子生活中心點的父母,便是最容易對孩子的心理、行為習慣產生影響的人物。幼兒「攻擊性行為」的主因,往往在家長的身上。
  • 困難面前孩子退縮不前,父母反應決定了孩子的態度,務必慎重
    給孩子心靈上的慰藉在遇到挫折的時候,多多少少心理上會是有一些失落感的,這個時候家長就要及時的來安慰孩子,用積極的態度來理解和支持孩子,可以告訴孩子"我知道你現在非常難過,但是這次失敗並沒有什麼,爸爸媽媽依然是非常愛你的"。
  • 「你信息」提問 VS 「Yes,and」表達——如何提問孩子才肯說
    孩子考試成績不好,是讓所有父母都很頭疼的事情。很多父母更傾向於用批評、打罵的方式來「震」孩子,想要以此激發孩子學習的鬥志。但是,這樣做往往難見成效,孩子甚至會抗拒、厭惡學習。那該怎麼辦?在這本書中,就藉助「赫洛克效應」這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告訴父母用鼓勵才能真正幫助孩子進入「主動學習——提高成績」的正向循環,幫助孩子把偶然行動演變成持久的良好習慣性行為,同時獲得安全感。即便是面對一個考班裡倒數第五的孩子,父母的鼓勵也會比批評更管用。比較是需要讓孩子自己和自己做的。
  • 安徽省教育廳:根據線上學習情況調整新學期教育教學計劃
    落實專人做好學校網絡和相關設施設備的運維保障,加強網絡學習空間監管,確保網絡學習空間清朗、純淨,傳播正能量。為教職工、學生及家長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及指導。要特別關注疫情防疫一線工作人員子女、留守兒童、困難家庭子女、重點疫區學生及因故不能參加線上教學的學生的心理健康,安排專兼職心理輔導人員,做好心理幹預及輔導。
  • 團購|60個簡單有趣的小實驗,讓孩子動手又動腦
    孩子天性好奇,他們會關注到很多日常生活中成人所忽略的細節,如果父母只是一味的搪塞或敷衍,不能給與很好的解答,久而久之,會讓孩子失去問問題的興趣,其實任何一個問題,都是引導孩子進行獨立思考和學習的好機會!孩子的教育就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有一雙發現的眼睛,生活中各種新奇的事就可以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讓他們主動去發現和思考。
  • 兩個心理學實驗告訴你:父母愛孩子,心理撫養比物質撫養更重要
    當人被剝奪「感覺」之後,會出現嚴重的心理疾病。 當然,感覺剝奪實驗中的人是處於極端狀態之中的。雖然如此,現實生活中,我們仍然可以發現這樣的現象:某些孤兒或其他特殊群體人,心理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滿足的情況下,他的人格養成就會非常不健全。
  • 用蘇格拉底式提問法訓練批判性思維
    蘇格拉底式提問法並不直接提供答案,而是提出富於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孩子思考,即使孩子回答錯了也不直接糾正,而是繼續提問引導孩子花時間獨立思考,從而一步一步自己得到答案。蘇格拉底式提問法被公認為一種偉大的教學方法,因為回答富於啟發性的問題需要花時間去專心地全面思考,大腦需要創建新的神經元連接並且深化原有的神經元連接。
  • 小夥撞傷老人跳樓事件:提高自身心理彈性,積極應對社會壓力
    心理彈性的好與差,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們應對社會壓力的能力,如果每個人都能擁有良好的心理彈性,在遇到挫折、困難時,就能用積極向上的態度去面對,去解決,我將以文章最開始提到的事件為例,來談成年人該如何提高自身的心理彈性,積極應對社會壓力。
  • 維果茨基的發展理論,有人真的做了實驗,太好玩了
    相信大家都過,給孩子安排任務或者引導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安排那些孩子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任務。其實,這句話很好地詮釋了一個理論,這個理論就是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 其實,最近發展區應用的範圍是非常廣泛的。
  • 老馬談學習、教育和培訓:第八篇要幫助孩子克服浮躁心理
    焦躁不安表現根據較多的心理實驗得出,那些青少年具有強硬而不靈活、不僅容易急躁,而且更沉不住氣,一旦做事很容易情緒衝動,注意力特別容易分散。很多家長不僅沒有發現此類問題,就算個別家長發現了也不夠重視,沒有採取有效的措施。
  • 殘酷的恆河猴實驗:孩子和媽媽是如何建立依戀關係的?生理VS心理
    有一項殘酷的實驗給了我們答案,這個實驗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哈裡哈洛及其同事一起主導完成的。這個實驗又被稱為是恆河猴實驗,實驗過程是這樣的:一隻嬰猴,從出生第一天就被帶離開母猴的身邊,並讓它在未來的165天內和鐵絲媽媽還有毛絨媽媽在一起,鐵絲媽媽胸前掛有奶瓶,而毛絨媽媽沒有,也就是說和鐵絲媽媽在一起的時候能夠滿足嬰猴的基本生理需求,但是和毛絨媽媽在一起的時候,能夠帶給嬰猴溫暖的觸感和溫度。
  • 一點壓力就「崩潰」,這樣鍛鍊「心理彈性」,培養十級抗壓孩子
    我試圖運用自己的失敗經歷來幫助瑤瑤建立信心,可瑤瑤非但沒有聽進去,還變本加厲的哭鬧了起來。我有些著急,擔心這是孩子"抗挫能力"太弱,想繼續引導孩子關注在"練習"、"進步比結果重要"、"堅持就會做得越來越好"上,可她還是沒被激勵、拒絕再嘗試,還提出要離開這兒、去玩其他的,我說回家,她也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