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氯丙醇類化合物的解讀

2020-12-01 中國工商報


  氯丙醇類化合物是一種人們公認的在食品加工過程中產生的汙染物,包括3-氯-1,2-丙二醇(3-MCPD)、2-氯-1,3-丙二醇(2-MCPD)、1,3-二氯-2-丙醇(1,3-DCP)和 2,3- 二 氯 -1- 丙 醇(2,3-DCP),其中3-MCPD的汙染量最大,常被作為氯丙醇類物質的檢測參照物,反映食品加工中氯丙醇類物質的汙染狀況。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人們較為關注調味品中的氯丙醇類化合物3-MCPD,其主要來源是植物性蛋白在鹽酸催化及高溫條件下水解後的產物。在人們關注3-MCPD的同時,結合態的3-氯丙醇酯(3-MCPDE)逐步走進人們的視野。1980年媒體首次報導了3-MCPD的酯化形式,後來在山羊奶中分離到了3-MCPDE。1983 年,西班牙科學家在用鹽酸精煉菜籽油時也檢出3-MCPDE。但在隨後的時間裡,國際上更多關注的仍是氯丙醇,結合形式的氯丙醇酯問題並未引起足夠重視,僅是一些零星的報導。直至2009年,國際生命科學學會(ILSI Europe)聯合歐洲委員會(EC)召開了關於食品中的3-MCPDE的首次國際研討會,該會議認定3-MCPDE是油脂食品中的潛在危害因子。由此,氯丙醇酯問題才正式成為國際食品安全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隨後受到廣大科研工作者的普遍關注。

氯丙醇和氯丙醇酯的安全性
  在過去的幾十年,游離態的氯丙醇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3-MCPD 最早於1978年首次以游離態形式被發現,其毒性主要體現在腎臟毒性、生殖毒性、神經毒性、免疫毒性、致突變性等幾方面。1993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氯丙醇類物質的毒性發出警告,此後歐共體委員會食品科學分會對氯丙醇類物質的毒理作出評價,認為它是一種致癌物,其最低閾值應為不得檢出,其中3-MCPD的毒性最強。2001年,FAO /WHO 建議3-MPCD 的最高日允許攝取量(PMTDI)為2
μg/kg;2011年,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評估3-MCPD的毒性後將其歸為2B組,認為它是一種非遺傳性的可能致癌物。
  3-MCPDE是一種潛在的食品安全危害因子,其毒理學研究正在不斷進行中,目前還沒有3-MCPDE對人體有直接毒理作用的官方報導。德國聯邦風險評估所(BfR)和國際生命科學學會(ILSI)對3-MCPDE 的毒理學評價均是建立在3-MCPD的基礎上,即假設3-MCPDE在加熱、酸性、微生物或脂肪酶的作用下能100%轉化生成3-MCPD,結果表明目前高脂肪膳食人群攝入3-MCPD水平可能是其每日最大耐受量(2
μg/kg)的5~100倍。也有研究表明,以大鼠進行實驗,發現3-MCPDE也會致使大鼠精子減少(即生殖毒性)、腎小管壞死(即腎臟毒性);3-MCPDE的代謝物—縮水甘油酯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歸為2A,即很可能致癌物。此外,3-MCPDE被人體吸收後會和脂肪組織結合積累起來或成為細胞膜的一部分。

氯丙醇和氯丙醇酯的汙染情況
  在早期,常在調味品中發現3-MCPD,尤其是含有酸水解植物蛋白調味液的食物。如醬油、蠔油、魚露、液體調味料等。純粹以發酵方法生產的醬油通常不含有氯丙醇。
  隨著人們對氯丙醇酯類的關注,近幾年有不少相關研究文獻發表。據報導,絕大部分經加熱處理的食物以及含油脂含量較高的食物,能檢測到氯丙醇酯,如咖啡、油炸薯條、餅乾、食用油、麵包、糕點、嬰幼兒食品等。
  目前公認的氯丙醇酯汙染主要來自食用植物油,還發現不同油料精煉後3-MCPDE含量差異較大。有資料表明,棕櫚油含量相對較高,而橄欖油相對較低。因此,要特別關注添加棕櫚油的含油脂食品,尤其是嬰幼兒食品。

氯丙醇和氯丙醇酯的來源分析
  氯丙醇是在生產酸水解植物蛋白(HVP)過程中產生的。傳統的HVP生產工藝是將植物蛋白質用濃鹽酸在109℃下回流酸解,而在這一過程中,為了提高胺基酸得率,會加入過量的鹽酸。在此過程中,其原料(如豆粕等)的脂肪和油脂中存在三醯甘油酯 ,會水解成丙三醇,並進一步與鹽酸反應生成氯丙醇。酸水解植物蛋白常作為風味增強劑被加到調味品中,從而增加了調味品中3-MCPD的含量。
  綜合現有研究成果,精煉油中3-MCPDE形成的影響因素較多,主要包括底物原料種類及加工工藝。目前普遍認為,氯化物及游離氯的含量對精煉油中3-MCPDE產生量有著直接的關係。氯化物是3-MCPDE產生必不可少的底物,主要來源於油料生長過程中累積的氯及所接觸的包裝材料;游離氯則來源於油脂脫色過程中所用的脫色劑以及輔料。另外,精煉油中3-MCPDE多數是在脫臭過程中形成,最關鍵的影響因素就是脫臭溫度和脫臭時間,溫度升高和時間延長都會增加3-MCPDE的產生量。還有研究表明,脫色階段使用吸附劑的類型在一定程度上也可減少3-MCPDE的含量。

氯丙醇和氯丙醇酯的限量控制
  美國油脂化學協會正在考慮將3-MCPDE的含量作為評價精煉食用油品質的一項指標,並建議食品加工所用食用油中的3-MCPDE含量應低於2mg/kg,加工嬰兒食品所用油脂中的3-MCPDE含量應低於0.5mg/kg。目前,國際組織還未制定食品中氯丙醇酯的限量和風險評估健康指導值。
  關於3-MCPD的限量,歐盟(EC1881-2006)規定,醬油、水解植物蛋白(HVP)中不得超過0.02mg/kg,美國規定食物中不得超過1mg/kg(乾物質)。我國GB 2762-2017《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汙染物限量》中規定了添加酸水解植物蛋白的液態調味品中該指標的限量:≤0.4mg/ kg,固態調味品中的限量為1.0mg/kg。
  較多研究表明,可通過以下幾種途徑來控制3-MCPDE 的形成:減少原料中前體物質的含量;控制精煉條件,如脫臭溫度不超過240℃、加入抗氧化劑等;對精煉後油脂中的3-MCPDE 進行吸附或酶解脫除。需加強對3-MCPDE的形成機理和消減方法的研究,從而更高效安全地抑制3-MCPDE生成和減少其在油脂精煉過程中的產生量。

□餘曉琴 周 佳(四川省食品藥品檢驗檢測院)

相關焦點

  • 黃酮類化合物的營養作用
    近年來,黃酮類化合物因其廣泛的生物活性,及在食品、保健食品和藥品開發利用中的諸多應用,對人類健康起到積極促進作用。那麼黃酮究竟是什麼物質,有哪些作用?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什麼是黃酮?  黃酮類化合物屬於多酚類物質,其骨架可表示為C6-C3-C6,最早發現的黃酮類化合物呈黃色或淡黃色,故稱黃酮。
  • 環境TICs有機化合物解讀
    目前,使用了改進的AMDIS進行TICs,因AMDIS依據色譜峰的形狀,能對交叉重疊的色譜峰進行分離純化,因而甄別出的有機化合物較常規方法更多更可靠,有關其原理方面可參考澳實分析微信公眾號內的其它文稿。環境樣品,被識別出如此之多的有機化合物,對於環境工作者和業主來講都是件頗為頭疼的事。要花時間查閱資料文獻來了解其物化特性、生理毒性及是否能產生臭味或帶來其它影響。
  • 特醫食品原料選擇須知--生物活性成分名單
    食品夥伴網訊 上一期文章跟大家分享了《特意食品原料有名單?我怎麼不知道》,裡面多次提到了生物活性成分,並且《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註冊申請材料項目與要求(試行)》(2017修訂版)規定,特醫食品中「不得添加標準中規定的營養素和可選擇成分以外的其他生物活性物質」,那麼什麼是生物活性成分,生物活性成分有哪些呢?
  • 常見的食品化學性汙染有哪些?
    因化學物質對食品的汙染造成的食品質量安全問題為食品的化學性汙染。目前危害最嚴重的是化學農藥、有害金屬及多環芳烴類,如苯並芘、N-亞硝基化合物等化學汙染物。
  • 10類酚類化合物的質譜特徵
    酚類化合物是植物主要的次級代謝產物,大家熟知的酚酸類化合物和黃酮類化合物都屬於酚類化合物。
  • 食品檢驗結果符合性判定注意事項解讀(下)
    基本原則  基礎判定標準應用的基本原則,目前涉及食品添加劑、汙染物、真菌毒素、獸殘、農殘、致病菌等項目的判定。我們日常要充分熟悉標準解讀,還要注意收集一些新的復函或意見。特別要注意的是,GB 2760為肯定列表制,在某種食品添加劑下規定的食品品種是允許使用的,並規定了最大使用量或殘留量;250號公告明確規定了食品中禁止使用的藥品及其他化合物清單。
  • 史上最全酚類化合物的質譜特徵匯總
    在前面分享了很多代謝物和小分子藥物的LC-MS分析方法,今天要回歸我最最最初的老本行了,寫一篇文章給大家梳理一下酚類化合物的質譜特徵。酚類化合物是植物主要的次級代謝產物,大家熟知的酚酸類化合物和黃酮類化合物都屬於酚類化合物。絕大多數藥材都含有酚類化合物,酚類化合物也是中藥物質基礎研究中研究最多的化合物,其大多數具有抗炎抗氧化的活性。那麼酚類化合物的質譜特徵是怎麼樣的呢?
  • ...軍教授等發展了基於C(sp3) H活化的內炔與醇類單體的新聚合反應
    C–H鍵功能化是將C–H鍵斷裂,取代為C–X鍵(X一般為C、O、N等),從而製備功能化合物。C–H鍵從氫原子與所連碳原子的雜化方式上可分為C(sp)–H,C(sp2)–H和C(sp3)–H鍵。相比C(sp)–H和C(sp2)–H鍵,C(sp3)–H鍵具有更高的化學鍵能(90 100 kcal/mol)和更弱的酸性(pKa = 45 60),從而導致其化學性質相對惰性。
  • 解讀食品動物藥品「禁用清單」,禁止使用藥品與產蛋期禁用、乳畜...
    日前,農業農村部以公告第250號修訂發布了食品動物中禁止使用的藥品及其他化合物清單,在農業農村部官網上,畜牧獸醫局就新修訂的「禁用清單」給出了進一步的解讀。
  • 哪些常見食品實際上是複雜的人造化合物?
    雖然大多數加工食品看起來都是人工做的,但很多主要成分還是提取物加以混合,還不屬於人造化合物級別。如糕點、肉丸等等,還是用自然界的食物為主製作的。 人造化合物要用於食物,是非常嚴格的,法律允許使用的產品都是要經過嚴格規定,如添加劑,有嚴格的使用規範和檢測。
  • 食品理化檢驗方法主要內容和使用要點解讀(上)
    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和技術規範,食品檢驗要嚴格按照食品檢驗標準(或國家有關規定確定的檢驗方法)對食品進行檢驗,保證對外出具的檢驗數據和結論客觀公正。理化檢驗方法總體參照GB/T5009.1-2003(食品衛生檢驗方法理化部分總則,該標準正在修訂中)的基本原則和要求。
  • 食品理化檢驗方法主要內容和使用要點解讀(中)
    本期食品理化檢驗方法主要內容和使用要點解讀延續上期內容,重點闡釋技術內容中的分析步驟。實驗室制樣規程要充分消化吸收各檢測方法對試樣製備的要求,考慮判定依據、試樣稱取量、產品標準、化合物穩定性等因素。復檢機構也要和初檢機構交流試樣製備的注意事項。
  • GB14880食品營養強化劑使用標準解讀
    正文包括了範圍、術語和定義、營養強化的主要目的、使用營養強化劑的要求、可強化食品類別的選擇要求、營養強化劑的使用規定、食品類別(名稱)說明和營養強化劑質量標準八個部分。四個附錄則對允許使用的營養強化劑品種、使用範圍及使用量,允許使用的營養強化劑化合物來源,允許用於特殊膳食用食品的營養強化劑及化合物來源,以及食品類別(名稱)四個不同方面進行了規定。
  • 食品添加劑標準「帶入原則」3.4.2和本底應用解讀
    圖表:可能存在本底的食品添加劑涉及食品品種(僅作為參考)  本次主要解讀GB2760因此本文也會綜合已有文獻或資料,歸納出業界較為關注、在食品中存在本底的化合物。由於區域、季節、原料、工藝不同等都會影響本底水平,歸納情況僅作為參考。  作為食品生產經營者、檢驗機構、監管部門等,都應從儘可能防控食品安全風險角度出發,科學合理地應用好「本底分析」。
  • 食品中的化合物可以阻斷關鍵的sars-cov-2酶的功能
    根據北卡羅萊納(NC)州立大學植物生物學家的一項新研究,綠茶、麝香葡萄和黑巧克力等食品或飲料中的化合物可以結合併阻斷SARS-CoV-2病毒中一種特定酶或蛋白酶的功能。NC 州立大學植物和微生物生物學教授、這項研究的相應作者說,蛋白酶對細胞和病毒的活力非常重要。
  • 2019食品安全與健康十大熱詞解讀(下)
    在近日舉行的2019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上,權威專家進行了深入解讀。本版上期發布了四個熱詞的解讀,本期繼續刊發剩餘六個熱詞的解讀。熱詞五:益生菌功效引熱議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益生菌分會理事長、江南大學副校長 陳衛  亞洲乳酸菌學會聯盟副主席、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益生菌分會副理事長、浙江大學教授 何國慶  解讀內容:近年,我國益生菌產業蓬勃發展,在引領食品工業健康轉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合成有機羧酸類化合物有新法
    12月8日,南京工業大學對外宣布,該校毛建友教授研究團隊通過鎳催化的高烯醇化物及其類似物與未活化的烷基溴化物的還原偶聯反應,首創了一種合成有機羧酸類化合物的新策略。該反應條件溫和、底物適用範圍廣、操作安全簡便,有望促進羧酸類藥物合成的發展。  有機羧酸類化合物存在於天然產物、藥物分子、農藥中。據統計,有超過450種上市藥品中都含有羧酸官能團。
  • 2019食品安全與健康十大熱詞解讀(上)
    自加熱食品為什麼不適合扎堆食用?朋友圈裡火爆的各種測評報告到底能不能信……在近日舉行的2019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上,權威專家對2019年度十大食品相關熱詞進行了深入解讀。熱詞一:《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名譽副理事長、中國農業大學特殊食品研究中心主任 羅雲波解讀內容:《條例》細化並嚴格落實《食品安全法》,堅持問題導向,補短板、強弱項,嚴把信息發布源頭關,維護行業良性發展,加大對易非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的管理力度,為食品生產經營企業減負提質。
  • 【食品技術】美拉德反應
    ,將它應用於食品香精生產之中,我國還是近幾年才開始的。有需要加入植物油時,最好將植物油先加入反應鍋內,然後將溶有胺基酸和醇類的水在攪拌情況下慢慢加入。 在反應過程中,由於在加熱情況下,水會翻騰溢出,同時,一部分芳香化合物也隨之揮發,因此,鍋頂必須裝有使逸出的氣體能充分冷卻的冷凝器,而且,採用較低的冷凝水會更好。總之,既要讓其充分回流,又儘量能使芳香化合物的損失減少。
  • 食品中汙染物多氯聯苯的解讀
    持久性有機汙染物是以往用作除害劑和工業化學物的有機化合物,又或是由人類活動產生的副產品。多氯聯苯的性質  多氯聯苯是一類以聯苯為原料,在金屬催化劑的作用下,經高溫氯化生成的有機化合物,根據氯原子取代數和取代位置的不同,其同系物理論上共有209種,將其按照氯原子的個數分為低氯代聯苯(1個~4個氯原子)和高氯代聯苯(5個~10個氯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