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學的訓練強度,恢復方法對於專業跑者來說是保障其運動成績提高,避免受傷的關鍵。
編者按:這篇文章的英文版幾年前最初發表於《跑者世界》,文中內容再大多數情況下仍適用於現在。當然,根據個體差異性,以下提到的每一個原則都會有例外。為什麼?正如你從小學上學到長這麼大一樣,每個所謂的「標準答案」都會根據具體事件的不同而有例外。
1、專項性法則
有效的模擬某一運動專項來進行針對性訓練。
以比賽為導向,這是任何運動項目的基本訓練原則,你練200米專項和連5000米專項,訓練顯然是不同的。就跑步來說,不同的目標會有不同的配速。根據預期的比賽環境來訓練,以比賽為導向,會讓訓練更有效果。
例外:模擬比賽環境訓練就是訓練中跑相同的距離,這是一個大誤區。就像百米運動員幾乎不在訓練中跑一個完整的100米。如果是長距離項目,那就更不切實際,因為那需要很長的休息恢復期。
2、10%法則
每周的訓練強度、裡程數增加相較上周不超過10%。
大運動量訓練在80年代以前特別普及,然而大量實例研究表明增加訓練負荷過快會導致受傷。
例外:如果你是從每周從個位數的裡程開始的運動初學者,你可以每周增加超過10%,直到你接近正常的訓練負荷。
3、兩小時法則
飯後至少等待兩小時再跑步。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兩小時足夠讓你的腹中食物消化的空空如也了,尤其是高碳水化合物。如你飯後立即運動,會導致食物不正確的消化。提高腹部絞痛的風險,腹脹甚至是嘔吐。
例外:如果你食用的高碳水化合物的東西,你可以1小時半就開始運動,如果是高蛋白、高脂肪的大餐,你或許得等上3個小時。
4、10分鐘法則
開始運動前花十分鐘慢跑、散步、拉伸來熱身,在運動後也做同樣的事。
在進行高強度訓練前花十分鐘做熱身準備可以逐漸增加你的血流量,提高核心肌群溫度,避免受傷。運動後的拉伸和放鬆也是必要的,突然停止會導致你腿抽筋、噁心、頭暈甚至暈倒。
例外:如果你暖和的日子,你或許要不了10分鐘那麼多。
5、兩天法則
如果同一部位連續兩天疼痛或異樣,那你得注意休息了。連續疼痛很可能是受傷的預警,即使這種異常對你的運動絲毫沒有影響,你也得提高警惕。
例外:如果不適感維持時間很長,即使得到充分的休息,也需要去看醫生。
6、熟悉食物法則
在比賽前不要吃任何不熟悉的食物
堅持對你起作用的儲能方法,你的腸道在長期以來已經習慣了一定的食物和營養組合。你如果改變這種「通常」。你可要擔心消化不良的風險。
例外:如果要參加長距離比賽,比賽當地也沒有你習慣的食物,這個時候請堅信吃東西總比什麼都不吃要好。
7、賽後恢復法則
沒參加一英裡(約1.6KM)比賽按照一天時間去恢復。
按照這個距離時間折算,參加10公裡比賽需要6天恢復,參加一個全馬需要一個月恢復。這是馬拉松大神,全馬成績2小時11的傑克-福斯特提出的理論。
例外:如果你比賽中沒有全力以赴,那可以縮短這個時間。
8、逆風法則
逆風損失的速度比順便增加的速度要多得多。
這個法則是為了告訴你,不要過分關注你的訓練成績。因為不同的外部環境,你以同樣標準來衡量它可能是不科學的。所以,訓練中關鍵是關注你的付出,而不是單純的速度或者時間。
例外:一路順風的情況下,你也可能會比以往更輕鬆,這時也別太多高興。
9、對話法則
你應該保證在跑步中能進行完整的句子的對話。
這是一項研究的結果,研究顯示能夠在跑步中無障礙交流的人,心率和呼吸水平才是最正常的。別出現那種上氣不接下氣的情況。
例外:這條原則用于衡量你的呼吸水平,而不是讓你在比賽中一直講話。
10、睡眠法則
每星期你每跑一英裡(1.6KM),就每晚多睡一分鐘。
如果你每周訓練30英裡,你就要每晚多數半小時了。睡眠可以消除訓練的負面影響,當然運動能改善睡眠質量,這是相互的。
11、「別只是跑」法則
如果跑步就單純的只是跑步,那很容易受傷,提高也不大。
交叉訓練和力量訓練會使你成為更強的運動員,有規律的去健身房練練力量,騎自行或是遊泳會幫助你提高運動成績的。
12、新鞋法則
每跑800公裡換一雙新跑鞋。
過於舊的鞋子會導致你養成不良的運動習慣,特別是越野跑,鞋底已經磨平的鞋子最好不要穿了。
例外:鞋子的磨損率根據鞋子的類型、體重、足型,跑姿而有所不同,這個距離不是絕對的。
(FAN)
(此視頻與原文內容無關,僅供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