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膳食結構欠合理,鈉攝入過多,超重肥胖問題突出

2020-11-24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新民周刊 ,作者應琛

新民周刊

深度和角度——這就是我們能做的。

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導致的福島核電站洩漏引起了全世界的恐慌。上海距離福島直線距離也只有2000公裡。核洩漏到底會不會對上海有影響?上海市疾控中心接到了快速評估的任務。

作者 | 應琛

2003年那場波及全球的SARS疫情,讓「疾控」二字真正走進市民的視線,那些穿著白色防護服、戴著面罩的疾控人形象備受人們的尊敬。

不光是疫情來臨之際,以防控疾病、促進健康為目標的疾控工作時刻就在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有這樣一支隊伍,從空氣品質、環境水質到工作環境、食品安全和營養,從聽起來高端神秘的健康危害因素監測評估到尋常百姓的三餐營養搭配,都是他們的職責本事。

這支隊伍指的就是上海市疾控中心健康危害因素監測與控制所團隊。職業衛生、食品衛生、環境衛生、職業衛生、放射衛生,這「五大衛生」是這支隊伍的監測領域。

採訪中,在疾控領域幹了30多年的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郭常義反覆強調, 「危控所的工作一是通過對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開展監測,捕捉影響上海市民的健康風險,為政府決策提供對策建議,這是我們的看家本領。另外還有一項工作就是突發事件處置,它就跟公安刑事偵查一樣,通過現場調查與實驗室檢測,並在循證的基礎上,找到證據並確認『元兇』,最後形成報告幫助政府部門作出相應的決策」。

多年來,郭常義和他的團隊默默無聞地做了大量的工作,築起了城市公共衛生安全的一道「隱形牆」,守護著城市居民日常生活。

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郭常義 沈琳 | 攝

水箱一年洗兩次,從檢測到法規

說到水箱,大家一定會立刻想到每幢樓的樓頂上那個用於儲水的巨大箱體。其實,「水箱」不單指屋頂水箱,還包括一般位於樓房底層的蓄水池,它們和水泵、閥門、供水管道等都屬於生活飲用水二次供水設施,共同成為生活飲用水二次供水的重要環節。

上世紀90年代早期,上海的十多萬個水箱處於一種無序的狀態——有的水箱材質不達標,有的水箱沒有蓋子,還有的地方小孩夏天到水箱洗澡,甚至有些水箱施工完後,工人就將木板、鐵鍬、水泥刀,甚至是雨靴都扔在其中。

「市民成天喝這樣的水,健康風險自然很高。當時我們的飲用水水質口碑是很差的。」郭常義回憶道,當時疾控部門動了很多腦筋想要消除上海水箱的健康隱患。

最好的辦法當然是立法。郭常義帶領團隊起草相關法規條文。為了繼續推進此事,郭常義主動找到媒體,將這個問題寫成了報導,小小水箱受到了高層的重視。

當年底,《上海市生活飲用水二次供水衛生管理辦法》正式頒布。「從此上海二次供水走上了法治化管理的軌道。」郭常義告訴記者。有意思的是,當時為了決定水箱一年清洗幾次還引發了不小爭議。「我們為政府起草的草案是說一年清洗一次就夠了。但領導看了報導覺得這麼多問題,最終確定為一年清洗兩次」。

從2003年起,上海市疾控中心協同各區疾控工作人員有計劃地對上海市居民生活飲用水進行監測,共同制定每年的飲用水衛生監測方案。2005年後,根據《衛生部關於加強飲用水衛生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進一步加強了對飲用水供水單位取水、制水和供水全過程的衛生安全監測。監測點覆蓋了本市全部水廠,2012年起,通過監測點調整,完善了涵蓋農村和城市的城鄉飲用水衛生監測網絡。

根據歷年監測數據,上海市政府採取了保護水源地、建設新水庫、推進水廠集約化和改進水處理工藝、改造輸配水管網和二次供水設施等措施。上海飲用水的水質得到了顛覆性的改變,是我國目前不多的水的所有指標都能達標的城市。一些長期在國外生活的老上海回滬後,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上海的水好喝了。

郭常義說,這樣的情況在他們的工作中比比皆是,「我們希望把監測的結果轉化為公共政策,轉化為法律,轉化為標準,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食品安全領域,食品安全科負責人劉弘介紹道,他負責的這個部門的工作主要有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與評估,包括對醫院、學校的食源性疾病進行監測,對食品安全事故進行調查處置,參與食品安全標準制修訂,開展食品安全科普宣傳等內容。「我們通過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發現食品安全隱患。比方說如果發現某類食品中的化學成分、微生物可能存在風險,我們的工作是給政府監管部門決策提供依據;數據結果也可為食品安全標準制修訂提供依據;發現隱患可以提示加強監管。我們曾連續在本市種植的小麥中檢出嘔吐毒素,分析原因,主要是上海地區氣候潮溼引起,經我們的建義,政府有關部門改變了相關政策,目前大幅減少了小麥種植。」劉弘表示。

在職業衛生領域,職業衛生科負責人尹豔表示,部門主要工作包括重點職業監測和重點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前者針對職業人群,後者是上海在全國率先建立的針對工作場所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的主動監測。

「通過監測,我們發現,聽力損傷(噪聲聾)是目前上海職業病發病的一個趨勢,近五年人數在不斷上升。」尹豔告訴記者,團隊每年都會根據主動監測的結果到高危企業進行精準幹預(比如建議其改進工藝流程和職業病防護設施以及加強員工個人防護等),並向衛生行政部門提出有針對性的職業病防治策略建議。

全市職業病報告管理和職業中毒事故的調查處置也是尹豔所在部門的工作,上海市中毒控制中心辦公室就設在該部門。此外,職業衛生科還承擔了市衛健委兩項委託工作——上海市職業病診斷鑑定中心和上海市職業衛生技術服務質量控制中心工作。

2019年,職業中毒應急突發現場處置

福島核電站洩漏後監測上海環境影響

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導致的福島核電站洩漏引起了全世界的恐慌。上海距離福島直線距離也只有2000公裡。核洩漏到底會不會對上海有影響?時任副市長沈曉明交給上海市疾控中心一個任務——以專業角度快速評估對上海的影響。

「我們大概花了一天不到的時間,第二天上午就將報告交到了沈副市長的辦公室。我們當時的判斷是,福島核電站事件對上海不會有影響,因為氣象條件不支持,太平洋洋流方向沒有朝著上海方向,魚群也與我們的魚群沒有聯繫。」郭常義解釋道,「至於形成大氣塵埃,要經過一定的時間,可能會在全球範圍有一個分布。」

後來的情況證明,上海市疾控中心的預測是準確的。「我們發動各區力量,對整個上海地區的環境做了監測。我們還採集羊的甲狀腺進行檢測,因為一旦環境裡有降塵,羊是最敏感的,會在其甲狀腺內富集。」郭常義說,福島核電站事件後的監測屬於放射衛生的領域,當時除了對形勢進行研判,還向政府提供了一些對策建議,比如對日本來的水產品,對福島地區來的人和物,以及船隻和壓艙水,都提出了管理建議。

為了收集監測數據,危控所每年收集的監測樣品數量成千上萬,包括職業勞動人員體檢信息,水質樣本、食品樣本,出具的監測報告等,這些數據除了反饋給委託方,也成為了疾控衛生監測資料庫裡非常重要的一筆財富,點點滴滴累積成了全市的一幅健康形勢圖。

2018年11月,上海市疾控中心為第一屆進博會挺食品安全保障

為大型賽會排除健康風險

日常監測之外,重大活動的保障工作是危控所的另一項任務。郭常義說,在中心應急管理處的統一協調下,「五大衛生」都會在各自的領域開展保障工作。

令郭常義印象深刻的是2010年上海召開的世博會。當時離世博會開幕還有沒幾天,但主辦方卻很著急——場館都裝修好了,可裡面的氣味很大。

憑藉多年的實戰經驗,郭常義認為,這個問題是可以解決的,只要加強通風,保持一定的排風量,同時把溫度降下來就沒問題,後來一試果然效果很好。

出於環保的目的,主辦方大膽地在園區內設置100多個直飲水點,「我們參與了市衛生行政部門領導下的前期論證,整個方案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衛監所負責後續監督,企業提供隊伍負責日常維護、消毒等。每天這麼大的人流量在用,維護頻次肯定要上去」。

關於水質,世博會前還有另一件事與上海市疾控中心的工作有關。負責世博中心餐飲的企業發現,兩個招牌菜——三黃雞和水晶蝦仁,不管怎麼燒,菜都會發黑。有關部門找到了郭常義,到現場調查發現,有問題的不是雞也不是蝦,更不是烹調技術,而是水出問題了。

「廚房非常漂亮,管理也很規範。但我發現放滿水的水池,水是藍盈盈的,就跟遊泳池的水一樣。遊泳池裡會加入硫酸銅,防止池壁長藻,廚房用水不可能放硫酸銅。聯想起之前做過海水淡化的項目,郭常義判斷水裡會不會是存在大量的銅離子。

通過反覆詢問,菜品變色的答案終於浮出水面。餐飲企業所在的建築提供方為了提高水質,安裝了一套鈉濾水處理設備,但因為技術缺乏充分論證,因該工藝處理的飲用水基本同純水,有一定腐蝕性,水經過銅管時把銅管的銅離子「溶」了下來。經過採樣檢測,事實確如郭常義判斷的那樣。「按照標準,每升水裡最高可含1毫克的銅離子,但這個水每升含3.9毫克銅離子,遠遠超標了。」

在首屆進博會期間,也是這支專業敬業的隊伍,針對場館的建築裝修材料汙染、集中空調通風系統開展監測評估,發布室內空氣汙染預警,為全世界呈現出一個「清新舒適」的高規格展會。

學生膳食營養健康監測入戶調查

凡事提前一步

公共衛生牽涉到千家萬戶,郭常義深感,書本上的知識遠遠不夠,疾控人必須在崗位上不斷地學習、歷練和積累,這樣才能做好疾病預防控制工作。

預防比治療的性價比更高,影響的人群也更加廣泛。這些年,郭常義和他的團隊總會從市民健康的角度出發,主動去做一些「分外」的監測評估。比如,隨著城市綠化面積的增多,環境優化了,但綠化會不會對健康帶來負面的影響,如導致易感人群花粉過敏?又比如,老百姓家裡的電器比較多了,變電站多了,電磁輻射對人群有沒有影響?

類似的監測項目最後得到的結果是,這些城市生活新變化並沒有對市民健康帶來負面影響。「我們的預防關卡提前一點,能更好地預防傳染病和慢性病的發生」。

民以食為天,營養與健康息息相關,膳食不合理是慢性病主要行為危險因素之一。目前已有的研究證明,營養因素是導致全球死亡和疾病負擔的首位因素,不僅與慢性病相關,還與愛滋病、結核病等傳染病的發生和發展有關。在一些報告中,影響健康的主要因素,營養排在了第一位。

營養健康科負責人臧嘉捷告訴《新民周刊》,2012年-2017年,上海市疾控中心開展了「上海市居民膳食與健康狀況監測」,這是全國範圍內首次開展的具有省級代表性的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該報告已於今年通過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監測結果顯示,上海市居民膳食能量和產能營養素攝入滿足日常需求。不過,居民膳食結構欠合理。儘管油鹽攝入量下降,但仍超過推薦標準。營養素缺乏與過剩並存:鈉攝入過多,鈣、維生素A、B1、B2、C攝入不足。超重肥胖問題凸顯。

監測結果還發現,中老年人膳食結構比青年人更合理。城市中心地區、城郊接合地區膳食營養優於遠郊地區,遠郊地區膳食中鈉、脂肪比例高。

在郭常義看來,這個監測結果是個非常可貴的,「我們是入戶調查,採取三天24小時調味品稱重,看你吃了點什麼,家裡的油鹽調料等都要稱重。此外,我們還要對人進行體檢,採血採尿,了解生理生化指標」。

調查並不容易。郭常義向記者舉例,當時有兩所重點學校起初不願參加,其中一所學校的校長因為學生課業升學壓力堅決反對。「如果他們拒絕,就涉及換樣本,一換樣本,就可能影響調查質量,還會影響工作進度。當時我們衛生系統、教育系統負責人都去做工作。」時任中心主任吳凡、市衛生與健康委和教委領導帶隊去和校長溝通,整整兩個多小時,解釋這項工作的意義和社會價值,最終說服了校長。郭常義對此非常感動,「被抽到監測的市民充分理解這項工作對上海市民的健康是有益處的,也做出了許多犧牲」。

「開展群體工作肯定比開展個體工作要難。」郭常義說,疾控人員不僅是醫學工作者、科技工作者,更是健康知識的傳播者,「這就要求我們不單單會做調查,會做監測,會做研究,同時也要會做工作,尤其要具備跟社會方方面面打交道的能力」。

大家還都在看這些

· 獨家│ 楊醫生被害第四天,民航總醫院竟還有病人揚言「砍人」?!

· 貴州省人民政府,被約談了

·無論公眾是否接受,醫生已自認為是弱勢群體!

轉載請在評論區留言,獲得授權!

轉載時,須註明作者、出處和微信號

原標題:《上海市民膳食結構欠合理,鈉攝入過多,超重肥胖問題突出》

相關焦點

  • 專家:兒童、青少年糖攝入量需高度關注 帶來超重肥胖問題日漸突出
    近日《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提出合理膳食行動,針對我國突出的營養問題,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丁鋼強表示,目前我國人均每日添加糖(主要為蔗糖即「白糖」、「紅糖」等)攝入量約30g,其中兒童、青少年攝入量問題值得高度關注。
  • 浙江人鈉攝入過多鉀攝入太少有什麼後果?容易得高血壓!
    ■最新調查  記者 王真 通訊員 江歆 製圖 李本獻    《中國預防醫學雜誌》最近刊登了浙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關於「浙江省居民膳食鈉鉀攝入水平」的調查報告,報告中說,浙江人鈉攝入太多,鉀攝入太少。
  • "16字方針"調整膳食營養 專家為市民搭建膳食結構"金字塔"
    記者今日從上海市營養學會20周年慶祝大會上了解,目前,上海居民的糧食消費持續在下降,而肉類消費量卻在不斷增長,甚至代替了主食。這些高脂肪、高能量的飲食習慣,成為導致肥胖和各種慢性病發生的主要誘因。因此,本市營養專家與疾病專家聯合修訂了膳食營養「十六字方針」和膳食結構「4+1」方案,為上海居民制定了健康的飲食方案。
  • 困擾著超過一半中國成年居民的肥胖問題,你有嗎?
    城鄉各年齡組居民超重肥胖率繼續上升,18歲及以上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別為34.3%和16.4%,6至17歲兒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別為11.1%和7.9%,6歲以下兒童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別為6.8%和3.6%。目前,我國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超過50%,6歲至17歲的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接近20%,6歲以下的兒童達到10%。
  • 26%上海成年女性體重超重 女性肥胖致癌機率為男性3倍
    「三八」前夕,上海市疾控中心發布的監測數據顯示,上海成人女性總超重率已達26%,總肥胖率為9%,8種類型的癌症與超重和肥胖高度相關,其中女性受超重或肥胖致癌影響的程度是男性的3倍。  絕經後不控制體重,乳腺癌高發  上海到底有多少胖子?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最新監測數據顯示,2007-2013年上海居民超重和肥胖率從34%增至42%,其中成人中男性比女性更胖。BMI=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2,一般亞洲人群的正常範圍是18.5-23.9,過低過高,都不利於健康。
  • 2016最新膳食指南來啦!六大建議教你吃出健康
    5月13日,《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在國家衛計委新聞發布會上正式發布。這本權威的「吃飯指南」歷時兩年半時間完成,既包括一般人群的膳食指南,也包括特定人群膳食指南(嬰幼兒、孕婦乳母、兒童青少年、老年人和素食人群)等,更加強調食物的多樣化與均衡,其中有六大核心推薦。吃出來的問題有多少?許多病是吃出來的。
  • 最新膳食指南:餐餐有蔬菜 每天起碼吃12種食物
    5月13日,《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在國家衛計委新聞發布會上正式發布。這本權威的「吃飯指南」歷時兩年半時間完成,既包括一般人群的膳食指南,也包括特定人群膳食指南(嬰幼兒、孕婦乳母、兒童青少年、老年人和素食人群)等,更加強調食物的多樣化與均衡,其中有六大核心推薦。吃出來的問題有多少?許多病是吃出來的。
  • 中國成人肥胖指南_減肥知識庫_39健康網
    儘管我國肥胖症患病率遠低於西方人群,但增長速度較快,如能不失時機地進行預防,減緩超重和肥胖症患病率的上升速度是完全可能的,這對控制慢性病有重要意義。  3.2全球增長迅速  生活方式現代化、膳食結構改變和體力活動減少,使超重和肥胖症的患病率,無論在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的成年人或兒童中,都在以驚人的速度在增長,經濟發達國家和經濟迅速增長的國家中的增長更為突出。
  • 減肥成國家行動 2030年人均每日攝入鹽油糖要減到一定目標
    ,不合理膳食行為會導致肥胖、糖尿病、高血壓、腦卒中、冠心病等疾病的發生發展。資料圖片 圖據東方IC針對我國國民的這些健康隱患,《健康中國行動》提出了合理膳食行動。《意見》明確指出,合理膳食行動是要針對全人群加強營養和膳食指導;重點鼓勵全社會減鹽、減油、減糖,包括食品產業、企事業集體食堂、家庭;要求政府部門制定並實施相關法規標準,實施貧困地區重點人群營養幹預。
  • 肥胖者的健康管理
    這裡主要介紹BMI, BMI=體重(kg)/身高 (m)^2 ,如身高1.63 m,體重78 kg,BMI=78/1.632,即BMI為29.4,屬於超重範圍,需控制飲食,增加活動量。針對運動員、孕產婦、青春期兒童等特殊群體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判斷是否屬於超重、肥胖。
  • 每天膳食攝入最好12種以上[圖]-反式脂肪酸 疾控中心...
    蔬果中富含膳食纖維,蔬果汁料理機把殘渣過濾,喝起來方便了卻沒有飽腹感。/晨報記者何雯亞  東方網5月14日消息:昨天,《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最新發布,每天的膳食應包括谷薯類、蔬菜水果類、畜禽魚蛋奶類、大豆堅果類等食物,平均每天攝入12種以上食物,每周25種以上,每天要走6000步。上海市疾控中心最新調查發現,上海人每天每人蔬菜與水果的量離推薦量差距較大。
  • 日常生活中如何減少糖分攝入?
    我的觀點是:日常生活中想要減少糖的攝入,首先需要明白哪些食物中含有糖,這裡的糖不僅僅包括常見的白糖,而且還包括一些潛在的糖類;其次,需要明白糖類攝入過多對健康所造成的危害,方能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最後,需要掌握一些減少糖類攝入的方法,才能更好地控制糖的攝入,對促進健康起到積極作用。
  • 肥胖者每天還需要攝入脂肪,是否需要吃肉?了解一下,更健康
    攝入脂肪過多是導致肥胖最為重要的原因之一人體攝入「三大」營養素過,攝入的熱量大於人體活動所消耗的熱量時,多餘的糖類與蛋白質都會轉換為脂肪,所以「三大」營養素攝入過多,均衡導致人體肥胖。所以,即使是肥胖者,每天依然需要保持一定量脂類物質的攝入。建議可選擇吃植物油,儘量避免吃動物性脂肪為好。肥胖者是否需要吃肉?肉類食物中含有極高脂肪,以及蛋白質與糖類物質,能量非常高,攝入過多,是非常容易肥胖的。所以,想要減肥,也要控制肉類食物的攝入。
  • 中國人體重控制研究課題成果發布:對超重或肥胖群體應早期幹預
    中國人體重控制研究課題組負責人、中國社科院食品藥品產業發展與監管研究中心主任張永建表示,肥胖和超重既是關乎個人健康的重大問題,也是關乎社會經濟負擔的社會問題和經濟問題。  中國人體重控制研究課題組通過對比1992年至2002年的全國營養調查數據發現,在這10年間,中國居民超重率增加了近3倍,肥胖率增加了近4倍。
  • 北京提倡合理膳食:人均每日食鹽攝入量不超5克 食用油不超30克
    《首都市民衛生健康公約》深度解析啟動。北京市衛健委新聞發言人高小俊表示,5月2日,健康北京行動推進委員會辦公室等十部門聯合發布了《首都市民衛生健康公約》。從本周起,市衛健委將組織相關領域專家,對公約的十條內容進行深度解析和宣傳。5月的第三周,也就是5月17日至23日是第六個全國全民營養周,5月20日還將迎來第31個中國學生營養日。今天宣傳的主題就是合理膳食。
  • 中年人合理膳食,記住「十個網球」「四個一」!
    《掌握健康鑰匙》連載26 中年人合理膳食的簡便法則:「十個網球」「四個一」 其好處從積極方面講,可均衡攝入各種營養素;從消極方面講,如果萬一哪種食品有問題,因攝入量不多,可避免造成較大傷害。醫學專家指出,當前我們缺少的不是營養,而是運動;我們需要的不是補品,而是均衡。營養免疫學家提示:每天如能吃夠15種以上的食物,從膳食角度講,您就會有較好的免疫功能。 中年人把握合理膳食的簡便法則——「十個網球」「四個一」。
  • 少兒肥胖率10年增2倍,國務院發文力促「減糖」,強制食品增加「糖...
    2019-07-22 23:41:35 上周,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其中明確提出,合理膳食是健康的基礎
  • 在這場峰會上,專家展示了一座營養結構的「金字塔」
    而膳食模式和食物攝入量,生活方式,特別是體力活動,以及代謝特徵、遺傳特徵、腸道微生態等同樣會起作用。 「新技術的呈現與科學進展,使精準營養成為可能,並且成為是營養學發展的必然趨勢。精準營養不能只是『空中樓閣』,而是要得到切實的應用。」陳君石強調,精準營養要真正造福於人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我國,需要避免濫用「精準營養」誤導百姓。
  • 上海人吃蔬菜與水果的量遠不夠 每天最好攝入12種以上
    蔬果中富含膳食纖維,蔬果汁料理機把殘渣過濾,喝起來方便了卻沒有飽腹感。/晨報記者何雯亞  昨天,《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最新發布,每天的膳食應包括谷薯類、蔬菜水果類、畜禽魚蛋奶類、大豆堅果類等食物,平均每天攝入12種以上食物,每周25種以上,每天要走6000步。上海市疾控中心最新調查發現,上海人每天每人蔬菜與水果的量離推薦量差距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