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乳腺癌分子分型檢測技術媽媽泰譜落地中國

2020-11-30 美通社

湖州2016年3月16日電 /美通社/ -- 日前,浙江數問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與德國百歐恩泰(BioNTech)公司籤訂獨家合作協議,開始在中國獨家推廣乳腺癌分子分型檢測技術媽媽泰譜™(MammaTyper®)。媽媽泰譜™是德國百歐恩泰(BioNTech)公司首創並擁有專利保護的檢測技術。該技術採用螢光定量基因擴增技術,檢測乳腺癌活檢或手術組織中相關分子標記物的基因表達水平,根據定量檢測結果按照聖加侖指南將乳腺癌準確分型,比現行的IHC4免疫組化分型更加精準。媽媽泰譜™還能準確地預測患者對新輔助化療(術前化療)的敏感性(pCR)、預測遠端轉移和復發風險,並能預測紫杉醇治療對乳腺癌患者的效果,醫生可以根據檢測結果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更好地進行乳腺癌個性化治療。預測新輔助化療pCR的靈敏度為100%、特異性達70%,是多年來乳腺癌領域一項重大成果。

乳腺癌的準確分型是臨床治療的依據,目前在臨床上常用的乳腺癌分型方法是利用免疫組織化學(IHC)這種半定量的方法。這一方法因技術本身所限,實驗室的不同、病理醫生的職業經驗等主觀及客觀因素影響了結果的判讀。美國病理學會(CAP)和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聯合調查結果顯示:在美國病理實驗室進行的乳腺癌IHC檢測中ER、PR錯誤率可高達20%,而Ki-67免疫組織化學(IHC)檢測無法進行有效的實驗室質量控制,即使在全世界較好的病理實驗室之間甚至同一病理醫師不同時間的閱片也都存在相當大的不一致性,重複性很差,使得目前免疫組化IHC4特別是Ki-67檢測的準確性和臨床參考意義大打折扣。如果分型錯誤,勢必導致醫生選擇錯誤的治療方案。

媽媽泰譜™檢測採用實時螢光定量基因擴增儀對腫瘤組織石蠟切片中相關標誌物基因表達進行準確的自動化定量檢測,可以避免主觀因素,更好地進行質量控制,大大提高了檢測的一致性、可重複性和準確性。媽媽泰譜™檢測技術已經在歐洲經過大量臨床試驗驗證和臨床應用,相關臨床研究結果在德國病理學大會、美國臨床腫瘤學年會、以及聖安東尼奧乳腺腫瘤大會進行了多次宣講和介紹,並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據數問公司負責人介紹,繼獨家引進媽媽泰譜™之後,數問生物聯合德國百歐恩泰公司組織了由十名國際頂級病理學家參與的媽媽泰譜™可重複性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其中包括美國MD安德森癌症中心Symmons教授、多倫多大學Bartlett教授、蘇黎世大學Varga教授、義大利米蘭大學的Viale教授、德國漢堡大學醫學院Lebeau教授、中國抗癌協會腫瘤病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步宏教授、中華醫學會病理學分會常委滕曉東主任等,結果顯示7個國家的10個病理實驗室用媽媽泰譜™對同樣病理切片樣本進行分子分型檢測結果高度一致並且可重複性極高。

乳腺癌作為女性健康較大殺手,怎樣更好地利用最新科技成果來讓患者得到最適合的治療方案,挽救生命、提高生活質量,這是每一個患者、家屬以及醫生們的期望。媽媽泰譜™檢測應用於國內臨床,可以更加準確地判定乳腺癌亞型以指導臨床醫生選擇較佳治療方案,有效地預測新輔助化療效果、乳腺癌遠端轉移和復發風險、以及患者對紫杉類藥物的敏感性,為針對性的個性化治療方案提供了強有力的依據,為所有乳腺癌患者帶來福音。

相關焦點

  • 與「乳」同行,國際乳腺癌檢測產品EndoPredict正式登陸中國
    EndoPredict®(問譜特TM)是將腫瘤分子生物學狀態與臨床因素(腫瘤大小和淋巴結狀態)相結合的第二代多基因檢測評分,通過對ER陽性、HER2陰性早期乳腺癌患者的長期預後評估,進一步區分低復發和高復發風險人群,幫助醫生在內分泌治療基礎上,針對性地選擇是否聯合化療或者延長內分泌治療,進一步減少治療不足和過度治療。
  • 江澤飛教授:乳腺癌分子分型對治療的影響
    隨著分子生物學的進展,醫學研究開始進人分子水平時代,僅靠傳統的病理組織學分類已不能滿足當今腫瘤研究及診治的要求,精確的掌握乳腺癌患者分子分型特徵是個體化精準治療的必要前提。一、乳腺癌分子分型的確立乳腺癌的治療經歷了從腫瘤分期到免疫組化表型再到分子病理診斷的發展過程。
  • DCE-MRI定量增強參數對乳腺癌分子分型預測的研究進展
    分子分型的概述 1999年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首先提出腫瘤分子分型的概念,通過綜合的分子分析技術使腫瘤的分類基礎由形態學轉向以分子特徵為基礎的新的腫瘤分類系統。TNBC型並不等同於基底樣型,兩者間有80%的相同,此型好發於年輕女性、惡性程度最高、易發生淋巴結轉移、侵襲性強。病理上多見於分化程度較低的浸潤性導管癌,此型對靶向治療、內分泌治療都不敏感,預後最差。
  • 申文江:乳腺癌分子分型
    申文江:乳腺癌分子分型
  • 分子分型時代,膀胱癌和乳腺癌竟然是一種疾病?
    分子分型時代,膀胱癌和乳腺癌竟然是一種疾病? 來源:腫瘤資訊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3-31   今日/總瀏覽:1/4166  隨著人類基因組的面紗逐漸被揭開,分子和基因逐漸取代細胞和組織成為癌症具體分型的依據。
  • 得了乳腺癌存活率多久?先搞清楚分期分類分級分型
    原創:汪成臨床上,經常遇到乳腺癌患者及家屬詢問病情的嚴重程度及存活多久等類似問題。實際上,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由於採用不同的分類標準、治療依據及檢測指標,乳腺癌有許多分類方法及預後判斷標準。臨床上制定治療方案及預後判斷需結合各類分類方法,做出整體評估。
  • NGS技術落地病理科,加速分子診斷臨床應用發展
    基於分子分型的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精準治療手段使腫瘤患者生存期及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提高。在這一趨勢下,以新一代測序(NGS)技術為代表的靶向精準檢測方法逐漸從科研實驗室走向臨床病理科的實際應用中。 2019中國病理年會期間,在羅氏診斷主辦的「NGS助力分子病理臨床研究專題研討會」上,我國多位分子病理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共同探討了NGS在分子病理診斷中的應用前沿進展。
  • 乳腺癌的分型你知多少?一文帶你認清乳腺癌的不同分型與預後
    乳腺癌是一種高度異質性的惡性腫瘤,在組織形態、免疫表型、生物學行為、治療反應上都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因此,隨著個體化治療的要求不斷提高,傳統的腫瘤病理學分型遇到了巨大的挑戰。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以乳腺癌基因表達特徵為基礎的分子分型逐漸成熟。為探討乳腺癌的異質性、治療靶點、預後評估及個體化治療等提供了新的啟示。
  • 首款乳腺癌PI3K抑制劑在美上市 諾華開啟乳腺癌分子分型新時代
    同FDA還批准了一個篩選試劑盒,用以檢測組織和/或液體活檢中的PIK3CA突變。Alpelisib是首個用於治療該類乳腺癌的PI3K(具體是PI3Kα)抑制劑。筆者採用藥渡資料庫梳理了PI3Kα藥物的研發情況,以期為我國這類藥物的研發提供參考。
  • 劉蔭華:有關St.Gallen共識中乳腺癌病理分型的思考
    ,其中,劉蔭華教授的演講題目是「從國際標準到中國實踐——有關St.Gallen共識中乳腺癌病理分型的思考」。2007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美國病理醫師學院(CAP)聯合發布了乳腺癌HER2檢測指南,重新規定對乳腺癌HER2檢測的技術路線、結果判定標準及質量控制等。
  • 杭州一二胎媽媽跑到美國檢測乳腺癌基因
    2年前,懷著二胎的姍姍(化名)被查出患有乳腺癌,不得不做了一側保乳手術。今年,她跑到美國做了乳腺癌基因檢測,根據檢測報告,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腫瘤科副主任、主任醫師陳益定教授告訴她,40歲時患卵巢癌的風險是30%,建議切除卵巢。從美國得到的乳腺癌基因檢測數據靠譜嗎?
  • 復旦腫瘤醫院多項成果攻堅「最難治」乳腺癌
    ,探索國人乳腺癌精準治療靶點並在臨床上成功應用;在有「最難治」乳腺癌之稱的三陰性乳腺癌研究領域,繼續完善「復旦分型」研究體系,首次提出基於代謝特徵的治療策略;鑑定中國患者特異的胚系基因變異,證實國人三陰性乳腺癌特異性治療靶點的存在。
  • 現狀與展望,基因檢測指導下的乳腺癌精準醫療
    杜正貴教授:從理論上來說,NGS檢測較病理學分型和免疫組化分型,更符合精準醫學的理念。目前,乳腺癌的病理分型和免疫組化分型都有一定的缺陷。免疫組化檢查僅僅依靠ER、PR、HER-2、Ki67等幾個簡單的指標,將乳腺癌分為四種分子分型。然而,這四類分型的準確性存在不足,例如腺樣囊性癌幾乎都判定為三陰性乳腺癌(TNBC),但其預後較好。
  • 中國晚期乳腺癌cfDNA基線項目正式啟動
    隨著精準醫療發展,乳腺癌的治療已進入分子分型治療階段,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在晚期乳腺癌治療過程中藥物治療療效評估、患者早期生存狀況預測仍然是一個巨大挑戰,如何解決乳腺癌精準醫療這一問題,已成為國內外研究的熱點。
  • 回顧MD Anderson在RPPA技術領域的開山之作‖中美聯合在線研討會
    圖1全球乳腺癌發病率/死亡率統計(2018年)隨著基因組學和轉錄組學技術的發展,乳腺癌作為較早進入分子分型時代的癌種,已經在臨床檢測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中以此類檢測基本都將乳腺癌分為4種分子亞型:管腔A(Luminal A型)、管腔B(Luminal B型)、HER-2過表達型和Basal-like型(基底細胞樣型/三陰性)。然而臨床研究表明,基於這些分子分型的方法仍然存在一定缺陷,約有潛在的1/3的臨床病例仍然不能被準確分型,因此更好地從全方位了解乳腺癌的分子全貌就顯得尤為重要。
  • 繪製最大規模的中國人群乳腺癌基因突變圖譜!上海專家多項成果攻堅...
    今天一早,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傳來消息,該院乳腺外科於近期連續獲得三項研究突破: 繪製最大規模的中國人群乳腺癌基因突變圖譜,探索國人乳腺癌精準治療靶點並在臨床上成功應用; 在有「最難治」乳腺癌之稱的三陰性乳腺癌研究領域,繼續完善「復旦分型」研究體系,首次提出基於代謝特徵的治療策略
  • Nature:乳腺癌異質化很早即出現
    乳腺癌是一類高度異質性腫瘤,組織學形態和基因組差異都顯多樣化。目前基於乳腺癌基因表達譜分析提出的乳腺癌基因分型,包括luminal A, Luminal B, ERBB2+, basal-like和normal-like等亞型。
  • 歷史回顧丨新一代多基因模型預測亞裔早期激素敏感型乳腺癌患者術...
    這是全球首次在大樣本的亞裔乳腺癌患者中,尤其是50歲以前的病人,驗證了多基因表達技術對不同淋巴結轉移早期激素敏感型乳腺癌患者,術後發生遠處轉移和死亡風險的預測能力。關於中國女性乳腺癌多基因檢測的大型臨床研究仍然很少,尚未積累足夠臨床證據支持多基因檢測在我國的應用標準。我們研究團隊所提出的DGM-CM6(Distant Genetic Model-Clinical variable Model 6)是一種新型多基因表達預測模型,以全亞裔基因為基礎,並結合基因信息與臨床因子。   該模型主要由本研究合作團隊先前開發的18基因預測模型發展而成。
  • 邵志敏教授:三陰性乳腺癌精準治療的探索之路
    三陰性乳腺癌精準治療的探索之路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邵志敏教授研究團隊深耕數年,逐漸在TNBC精準治療之路上摸索出前進的方向。經歷了尋找優選的化療方案、多組學揭示分子本質、分子分型基礎上的精準治療、優化分型拓展內涵四個階段。
  • 中科院自動化所光學分子影像技術臨床應用獲突破
    中科院自動化所光學分子影像技術臨床應用獲突破 2014-06-25 21:22:1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中科院自動化所/供圖   中新網北京6月25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5日從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獲悉,該所採用光學分子影像手術導航系統成功研製的中國國內首臺乳腺癌早期臨床檢測設備,通過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等多家醫院開展臨床應用,目前已成功診治百餘例的乳腺癌患者,從而實現光學分子影像技術在臨床應用的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