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歲、40歲、31歲……他們同患一種腫瘤,初期症狀都是便秘!

2020-12-03 騰訊網

「我們出院啦!」

日前,來自湖南永州42歲的王先生、來自安陽殷都區40歲的宋女士、來自安陽林州市31歲的郝女士共同合影,他們同病相憐,不約而同來到河南省腫瘤醫院普外科,找到副主任、主任醫師王剛成,也因此成了朋友,並相約同一天出院。

原來,他們都罹患骶前囊腫,而且分屬不同分期,格外具有代表性。骶前囊腫這個良性腫瘤治療的曲折治療經歷。

多發於中青年 格外偏愛女性

骶骨位於骨盆腔的後側,是一塊形呈倒三角的骨頭,正常人的骶前間隙就是兩層膜,骶前筋膜和直腸繫膜,直腸是貼著骶尾骨下生長的,一般寬度僅有5釐米左右,骶前囊腫就生長在這裡。

據王剛成主任介紹,絕大部分的骶前囊腫是良性腫瘤,其發病率大約為1/4萬。近年來,他獨創多項國家級、省級手術方案,開展骶前囊腫手術100多例。目前接診患者中,男女比例可達1:10,尤其多見於中青年人。

由於位置比較隱匿,骶前囊腫的生長發展又比較緩慢,所以早期一般沒有任何症狀。當囊腫體積達到一定程度時,會壓迫周圍臟器,主要表現為:

>>壓迫直腸 會造成便秘、排便困難;

>>壓迫膀胱 可能有尿失禁、排尿不暢、尿瀦留等症狀。

>>囊腫繼續長大還會產生疼痛感,尤其坐位或者站立位時疼痛加重,直教人「坐立不安」。

手術治療是首選 越早切除越放心

郝女士在體檢中做彩超發現了囊腫,當時僅有5*6釐米大小,當地醫生建議,囊腫是良性的,可以不用治療,定期觀察即可。

郝女士也曾猶豫,認為目前沒有症狀,何必挨這一刀?不如再晚幾年,等孩子大了再說。

但家人始終不放心,都勸她儘快手術。「畢竟是個腫瘤,還是切了更安心。」抱著這樣的心態,郝女士才來到河南省腫瘤醫院普外科。

王剛成主任介紹:「這是骶前囊腫治療中最常見的第一個問題——誤認為良性腫瘤沒有症狀就不治療。」

目前,骶前囊腫的治療,手術切除是首選,但一些外科醫生認為,骶前囊腫是良性病變,沒有症狀可以不治療。事實上,骶前囊腫體積越大,與直腸壁粘連面越大,將來手術時越難分離。盆腔空間很大,等有壓迫症狀時,囊腫體積已經很大,切除後復發風險高,所以還是越早切除越好。

結構複雜囊腫大 手術難度極大

一年前,湖南永州的王先生出現了不明原因的便秘,大便乾結,兩三天才有一次,在當地醫院治療,便秘也沒有明顯緩解;一個月前,王先生又出現了會陰部疼痛,之後到醫院檢查,CT顯示骶前囊腫,瘤體已達20*15釐米,像個小皮球。

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很多患者確診時腫瘤已經長得很大了。

王剛成主任介紹:「這是骶前囊腫治療中最常見的第二個問題——發現晚、腫瘤大,給手術切除增加難度。」

骶前囊腫手術生長的位置比較隱蔽,周圍結構十分複雜,手術視野不容易暴露,這就像是在瓶子中取物,要從細窄的間隙完整取出碩大的囊腫,手術操作空間狹小、又不能很清楚地看到周圍組織,稍有不慎,可能會出現大出血、肛門失禁等併發症,甚至是下肢功能障礙,手術難度可想而知。

「所以,選擇一個合適的切口,讓囊腫儘可能暴露,是手術治療成敗的關鍵。」王剛成。王先生的骶前囊腫巨大,與周圍臟器、神經及血管關係密切,給手術切除帶來了不小的困難,整場手術經過4個小時,王先生的巨大囊腫被完整切除。

切不淨易復發 第一刀很關鍵

早在15年前,宋女士就因「肛瘻」「肛周膿腫」,在北京某醫院進行手術切除;

8年前,宋女士出現會陰部疼痛,有肛門下墜感,總想上廁所,被確定為骶前囊腫術後復發並感染,進行了引流排膿和消炎治療,症狀緩解;

1年前,宋女士會陰部疼痛症狀更嚴重,在當地醫院進行了清創手術;

兩周前再次出現會陰部疼痛……

回憶起這些年的就診經歷,宋女士感慨萬千。這次復發,她慕名來到河南省腫瘤醫院普外科,找到了王剛成主任。

王剛成表示,「這是骶前囊腫治療中最常見的第三個問題——切不乾淨、反反覆覆,總復發。」

他強調,雖然骶前囊腫是良性病變,但一些囊腫與直腸腸壁黏連緊密,一些外科醫生在分離時擔心破損,認為良性病變沒啥影響,就用電刀或無水酒精燒灼,殊不知這殘留的囊腫壁導致術後骶前竇道一直不能很好癒合。

還有,很多外科醫生認為骶前囊腫術後,骶前持續有膿樣分泌物流出,是因為骶前感染引起的,所以採取經常給予換藥,局部清創及做膿液細菌培養,換用抗菌藥等措施,然而效果不理想,這些都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難以取得效果。所以第一次手術切除很關鍵。

早發現 很簡單 指診彩超很重要

骶前腫瘤發病率不高,想早期發現它也不是難事,一個常規的肛門指診、一個普通的腹盆部彩超即可。

所謂肛門指診,是醫生用一根手指伸入患者肛門觸摸,不藉助任何設備,是一種簡單方便的臨床檢查方法,江湖人稱:「一指禪」。

體檢中一般都會有這一項,但很多人會覺得尷尬,儘量逃避。

這是不對的!

在醫學上來說,「一指禪」真的很強大。男性的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癌,女性的子宮頸腫瘤,小到直腸息肉、痔瘡,大到囊腫、直腸癌等疾病,都可以通過肛門指診來發現。

據文獻報導,67%~96%的骶前腫塊可通過直腸指檢發現。

河南省腫瘤醫院醫學影像科副主任許春苗表示,除此之外,影像學檢查對骶前囊腫的診斷至關重要,彩超檢查具有價廉、實用、陽性率高的特點,是囊腫篩查的首選;如果需要了解囊腫與周圍臟器的關係,完善術前準備,尤其是壓迫症狀明顯時,應加做CT或磁共振成像(MRI)。

編輯:王淑

聯繫記者

相關焦點

  • 溫州17歲高中男生患上直腸癌 腫瘤直徑約4公分
    劉長寶接診最年輕的直腸癌患者才17歲,不過幸好治療及時,預後不錯。17歲男生患直腸癌腫瘤直徑約達4公分龍灣人小唐(化名)今年17歲,是名高中生。在確診前,小唐以為自己是因痔瘡,時常有便血。後來,他的便血症狀加重,每天的大便次數也增加到5次至6次,每次都會大量便血,血還是暗紅色。
  • 19歲小夥患上大腸癌,醫生告誡:做到這3點,大腸癌繞著你走
    又因為小劉在患病初期沒有得到重視,錯過了黃金時代的治療,這讓他身邊的人至今都很難過。那麼大腸癌早期有什麼表現形式呢?如果腫瘤生長在遠離肛門的地方,便血的發生率是低的。據了解,百分之八十的患者便中都有血跡。三、消化道異常一般情況下,腸道病變引起的消化道問題多表現為消化不良、及腹脹等問題。早期一般會出血間歇性的腹脹腹痛,而到了晚期會變成持續性。此外,還有些人可能還會出現排氣受阻、腸梗阻、腹痛等急性症狀。
  • 為什麼到了40歲,沒症狀也必須做一次腸鏡?醫生告訴你N個不能拒絕的...
    近年來由於飲食結構的變化等原因,發病率是逐年上升,但是很多人對其缺乏了解,且大腸癌早期也沒有什麼特別明顯的症狀,所以很多患者經發現多數都已到中晚期,嚴重影響了治療效果。中國腸癌的發病遞增速度是世界平均的兩倍。40歲以上是腸癌的集中發病群體,但近十年來正在不斷年輕化。調查發現,發現有腺瘤息肉的患者最年輕的只有16歲,確診為腸癌的僅23歲。
  • 40~74歲的人群中,有1.2億人需要做腸鏡!
    小張完全沒有想到,這些都是腸癌的信號。 「腸癌早期無明顯症狀,後期主要表現為排便習慣改變,便秘、腹瀉、便血、腹痛腹脹、腸梗阻等消化道症狀,以及貧血、乏力、疲勞、發熱等全身表現。」 醫生說,痔瘡與結直腸癌,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疾病,卻因為有「便血」這個共同的病症,讓不少腸癌患者蒙在鼓裡。
  • 3歲男童確診兩種癌症頑強求生,患神經母細胞瘤還有救嗎?
    「在新加坡治療半年多,回來大概8個月後,去複查查出白血病,當時我們都懵了,一種腫瘤剛剛治好,又出現第二種,我們都想不通啊……」 但還好治療還算比較及時,孩子自己可能求生欲比較強,對藥物也比較敏感,化療後做貫穿,第一輪後就完全緩解了。
  • 趙忠祥78歲生日這天因癌去世!警示我們10大體檢項目+10大臨床症狀...
    年齡在40歲以上,有家族遺傳史、不良生活習慣,有慢性或者是腫瘤遺傳史等情況的人群都需要做防癌體檢。也就是說如果年齡大了,還是需要每年有針對性地做一下防癌體檢。下面是我國十大高發癌症的高危人群和篩查方法。
  • 南充4歲可愛女童患上神經母細胞瘤
    3月27日,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的病床上, 來自蓬安縣平頭鄉的四歲小女孩祝琳娜在和愛心人士網上進行視頻聊天時如是說。 這個天真可愛的小女孩還不知道, 她患的神經母細胞瘤是一種非常嚴重的疾病, 而她父母和醫院的護士阿姨都對她撒了一個善意的謊言, 告訴她患的只是普通的「感冒」。今年2月份以來, 祝琳娜的母親蔡小豔發現孩子總喜歡讓大人抱她。
  • 世界帕金森日:發病開始「低齡化」 最小患者僅9歲 看他們如何抗...
    帕金森病是排在腫瘤、心腦血管病之後的中老年人第三大疾病,成為威脅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殺手」。治療帕金森病,不僅要靠醫院,也需要家人的關懷和社會的關愛。  中國病患超過300萬  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的神經功能障礙疾病。其症狀表現為靜止時手、頭或嘴不自主地震顫,肌肉僵直、運動緩慢以及姿勢平衡障礙等,嚴重者生活不能自理。
  • 5歲以下兒童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神經母細胞瘤
    一個兩歲的孩子來門診反覆看病,症狀就是煩躁和食慾不佳,體重下降。經過多個專科的會診才發現孩子患了神經母細胞瘤。什麼是神經母細胞瘤?神經母細胞瘤為交感神經系統由不成熟的細胞生成的惡性腫瘤,為五歲以下兒童及嬰幼兒最常見的惡性腫瘤。
  • 剛滿20歲她怎麼就患了宮頸癌
    昨日,市腫瘤醫院婦瘤科主任王冬告訴重慶晚報記者,宮頸癌隱蔽性強,大多患者都是出現嚴重不適後才到醫院檢查,結果到了癌變晚期。根據我市腫瘤防治辦公室最新調查數據顯示,我市宮頸癌發病率為萬分之三,而2002年這一數據為萬分之二,宮頸癌已成為危險女性健康第二大腫瘤殺手,僅次於乳腺癌。
  • 42歲女性左腿水腫脹痛,竟然是血管內長了「腫瘤」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陳曉麗 通訊員 丁祥就 日前,山東大學齊魯醫院血管外科成功診治1例血管內「腫瘤」患者,病理證實為血管內筋膜炎。
  • 帕金森病趨於年輕化 40歲以下患者比率高達10%
    據專家介紹,目前帕金森病年輕化趨勢明顯,40歲以下患者已佔到10%左右。  帕金森病年輕化·案例  單位中層幹部 32歲就患帕金森病  20年前,32歲的成都市民鍾先生還是某單位的一位中層幹部,一次開會結束後他突然暈倒。一直以為只是工作太過勞累,誰知一到醫院檢查,才發現他是患上了帕金森病。
  • 20歲、30歲、40歲、50歲,體檢最該分別查這些!
    昨天體檢行業巨頭愛康國賓董事長一席話讓網友炸了鍋——「有體檢單位護士冒充醫生看超生」、「直接扔掉體檢對象抽的血然後出結果」……體檢機構是不是有貓膩尚有待調查,但對於每年都要體檢的我們,還是應該了解一些相關知識。醫生說,體檢十年一關卡,關鍵看你在哪個年齡階段!20歲到60歲,每個年齡段應該查哪些?趕緊來看看吧!
  • 40歲不到可能患上認知症!身邊人有這五種症狀要高度重視
    原標題:40歲不到可能患上認知症!身邊人有這五種症狀要高度重視  圖說:認知症群體的常見症狀分布。來源/上海市質協用戶評價中心(下同)  遺忘、不能生活自理、語言障礙、不認人、情緒波動大,你家中有沒有人出現這五種症狀,如果有,請一定高度重視。
  • 三分之一的年輕癌症倖存者45歲之前會患重疾!
    數據分析顯示,三分之一以上的年輕癌症倖存者45歲之前會患重疾,其任何原因死亡的風險幾乎高出同年齡段普通人群將近6倍。青少年和年輕成年癌症倖存者有患晚期慢性疾病和早逝的風險。 長期隨訪、定期篩查十分必要。
  • 1歲男童患世界罕見怪病非常殘忍 全球只有40餘例
    而這一切都和   他們一歲多的兒子小亮(化名)有關。   原來小亮得了一種可怕的怪病:   即使滿手扎著針,   他也沒有半點疼痛反應。   而且無論多熱的天,他都不流汗。   據孩子爸爸謝勇介紹,他們來自房縣青峰鎮,常年在浙江台州打工,他今年32歲,愛人小雲30歲,小亮是他們的第二個孩子。
  • 17歲女孩患上3種不同腫瘤 醫生:基因突變導致 未來仍有患癌風險
    8月11日,據媒體報導,江蘇淮安一年僅17歲的女孩在高考前查出卵巢惡性腫瘤,而在她2歲多和16歲的時候,還分別患上過腎臟腫瘤和甲狀腺良性腫瘤,經過基因檢測得知,其病因或是由於基因變異導致的。報導稱,這名女孩在今年四月份的時候突然覺得腹部不適,就在家長的陪同下做了體檢,結果發現她盆腔裡面長了一個十幾公分的腫瘤。醫生表示,通過檢查發現,這名女孩的腫瘤相關標記物懷疑是惡性的,同家長協商後決定立即做手術。四月底的時候完成了手術,切出來一個大概十一二公分的卵巢惡性腫瘤。
  • 101歲老太患上肺癌 治療後腫瘤縮小三分之二
    呼吸內科三病區主任王啟鳴說,當時老人左肺上的腫瘤有拳頭大小,而且是惡性程度最高的小細胞肺癌。  但經過三周的治療,最新一次檢查顯示,老人肺部的腫瘤已經縮小三分之二,胸悶症狀已經消失。奇蹟是怎麼發生的?  高亞娜說,如今,病區裡的病人都搶著和老人合影,說要沾沾喜氣。總結一下她的經驗,也許對每位老人都有好處。
  • 31歲女子上街擺攤養活全家 被丈夫傳染愛滋病
    31歲林佳(化名)的一天是這樣度過的。  早晨4點,林佳開始上街擺攤。  早點生意一般持續到上午11點,接著她匆忙趕回家,給丈夫做午飯。下午5點到晚上10點,林佳「轉場」到餐館打小工,每月掙1000塊錢。直到她深夜回家,一家三口才吃上晚飯。
  • 杭州31歲漂亮女模特便血兩個月,上網搜索以為是痔瘡,沒想到是癌症!
    小欣是一位漂亮的杭州女孩,31歲,平素很喜歡運動健身的她身材高挑,是多家廣告公司的籤約平面模特。因為工作的原因經常會加班熬夜,還不能按時吃飯,生活沒有規律,但是也沒生過什麼病,從小到大醫院去的也很少。無痛腸鏡顯示,她的直腸上長了一個腫瘤。而更壞的消息還在後面,5天後的病理報告顯示——腺癌,一種直腸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小欣覺得自己年紀輕輕就得了這樣的病,老天對自己太不公平,越想越委屈,在醫生辦公室裡,眼淚就譁譁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