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01年,曹松、王希羽、劉象、柯崇、鄭希顏等五人同榜及第,這五位進士均已年過六旬,其中曹松更是已經71高齡。當時的人把這次放榜叫做「五老榜」。曹松中第後被授任校書郎(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管理員),後任秘書省正字(相當於校正書籍中錯誤的官員)。
雖然曹松71歲才中第,但他作的詩才能,絕對能輕易地甩開一大堆人。他一生都在為生計奔波,但也一生都在讀書考試並吟詩作賦。他苦吟著,為戰亂中不幸的百姓,無辜的平民。他憎恨著,那些操戈作禍,裂地封侯的亂臣賊子。憤怒出詩人,他的《己亥歲感事》就是明證,他也憑藉這首詩流傳千古。
《己亥歲感事》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此詩是詩人在廣明元年(公元880年)追憶鎮海節度使(相當於現在的地方軍區司令)高駢徵討黃巢起義軍而作。安史之亂後,戰火從河北燒到了中原,將原本的開元盛世燒得一乾二淨。
到了唐末,宦官當權藩鎮林立,社會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也因此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唐王朝集結最後的力量對農民起義進行窮兇極惡的鎮壓,大江南北都成為了烽煙四起的戰場。此詩題名「己亥歲」,以幹支為題,以示紀實,明確表明了詩人對現實的批判態度。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說的是富饒的江漢流域都已繪入戰圖,百姓想要打柴割草度日而不得。詩人曹松的家就在安徽,正是位於江漢流域,對於戰火燃燒到自己的家鄉,詩人深有感觸,但表達得很委婉,不直說戰禍殃及江漢流域 (澤國 ),而只說這一片河山都已繪入戰圖。
戰火紛飛,生靈塗炭,打柴者為樵夫,割草者為蘇,生民何計呢?還圖什麼呢?就連簡單地活下去都成了奢望,更加不要提什麼更高的願望了。看似輕描淡寫的這句話,背後卻是血淋淋的事實,為下面作者的高聲疾呼埋下伏筆。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便是千古流傳的名句了,這一句深深地反映了戰爭的現實,字裡行間流露著血與淚。為什麼要勸別人不要封侯呢?因為在鎮壓黃巢起義軍的過程中,高駢因殺人無數,受到大量封賞。在古代封侯獲賞往往取決於戰功,而戰功又是以殺敵數量(斬獲敵人首級)為依據的。那些平民百姓、普通士卒往往會成為戰爭的犧牲品,可他們又有什麼罪過呢?
句中運用了強烈對比手法,「一」與「萬」、「榮」與「枯」的對照,令人觸目驚心。而且「骨」字的運用,極為形象,令人駭目。它揭示了一個血淋淋的現實,戰亂年代的功成名就、封侯拜相都是建立在大量殺戮、生靈塗炭基礎上的,一個人的成功是千萬人的生命換來的。全詩的前三句只用意三分,詞氣委婉,最後一句「一將功成萬骨枯」十分刻意,擲地有聲,相比之下更覺字字千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