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被公認為20世紀發展心理學上最權威的理論。
所謂認知發展是指個體自出生後在適應環境的活動中,對事物的認知及面對問題情境時的思維方式與能力表現,隨年齡增長而改變的歷程。
皮亞傑的研究方法不採用當時流行的實驗組及多人資料統計的方式,而採用對於個別兒童(他自己的女兒)在自然的情境下連續、細密的觀察紀錄他們對事物處理的智能反應,屬於質的研究。而他這種研究方式,廣為現時兒童心理學家所採用。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
01幼兒階段【感知運動階段( 0—2歲左右 )→前運算階段( 2—6、7歲 )】
(1)感知運動階段( 0—2歲左右 )
僅靠感覺和動作適應外部環境,應付外界事物。語言和表象尚未完全形成。
幼兒階段的特點:
通過探索感知與運動之間的關係來獲得動作經驗;【舉例】:手的抓舉、嘴的吮吸
獲得了客體的永恆性(9—12個月左右的幼兒)。客體永恆性是指當事物不在眼前時,依然能夠認識到事物是存在的。【舉例】:爸爸離開了,沒有獲得客體永恆性的兒童,不能認識到爸爸依然存在,以為爸爸從此消失,不會有找的的行為;獲得客體永恆性的兒童能夠認識到爸爸是存在的,就會去找。
(2)前運算階段( 2—6、7歲 )
前運算階段的特點:
泛靈論【舉例1】 3歲的小孩子會在自己吃飯的時候,餵洋娃娃吃飯,認為洋娃娃不吃飯就會和自己一樣餓;
【舉例2】 兒童說:「你踩在小草上,它會疼的。」
自我中心【舉例】:4歲的小孩子給媽媽送禮物,會送自己喜歡的奧特曼玩具,但是不會考慮媽媽的喜好,認為自己喜歡的就是媽媽喜歡的。
不可逆【舉例】:知道2+3=5,卻不知道3+2=?
不守恆皮亞傑給出四個守恆的實驗,分別為:數量守恆實驗、體積守恆實驗、長度守恆實驗、重量守恆實驗。
實驗一:三山實驗
如圖所示,在一個立體沙丘模型上錯落擺放了三座山丘,首先讓兒童從前後、左右不同方位觀察這座模型。讓兒童看四張從前後、左右四個方位所攝的沙丘的照片,讓兒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外一人(實驗者或娃娃)所看到的沙丘情景與哪張照片一樣,兒童說不出來,皮亞傑以此證明了兒童採取一種自我中心的思維,處於前運算階段。
實驗二:液體守恆實驗
如圖所示,實驗的開始首先給兒童呈現兩杯等量的水(杯子的形狀一樣),然後把這兩杯水倒入不同口徑的杯子裡,問兒童哪一個杯子的水多(或一樣多)。他在實驗中發現,對這個問題,6、7歲以下的兒童僅根據杯子裡水的高度去判斷水的多少,而不考慮杯子的口徑的大小。而6、7歲以上的兒童對這個問題一般都能做出正確的回答,即他們都同時考慮水面的高度和杯子口徑兩個維度來決定杯子裡水的多少。
02小學階段——具體運算階段 ( 6、7歲一11、12歲 )
具體運算階段的特點:
守恆性和可逆性去自我中心思維的具體性【舉例】 向7、8歲小孩提出這樣的問題:假定A>B,B>C,問A與C哪個大?他們可能難以回答。若換一種問法:「張老師比李老師高,李老師又比王老師高,問張老師和王老師哪個高?」他們可以回答。因為在後一種情形下,兒童可以藉助具體表象進行推理。
03中學階段——形式運算階段( 11、12歲及以後 )
形式運算階段特點:
能夠根據邏輯推理、歸納或演繹方式來解決問題;能夠理解符號意義、隱喻和直喻,能作一定的概括;思維具有可逆性、補償性和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