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全外的點突變有哪些分類呢?| 腫瘤全外專題

2021-02-08 聯川生物

腫瘤突變的類型豐富多樣,包括點突變,雜合性缺失,缺失突變,倒位等等。如下圖所示:

小師妹最近在學習腫瘤克隆進化的過程中,發現人類的點突變的分類與農學裡的差異較大,為了釐清這裡邊的關係,小師妹覺得非常有必要做一個系統的梳理。

農學中的點突變,之前在Nature Genetics|從GWAS結果裡挖掘候選基因方法微文中有描述,在GWAS定位的LD block中,將所有的SNP分為5類,再一次摘抄下來如下:

I:引起胺基酸編碼變化和可變剪切位點(位於內含子start或者end處的GT或者AG)的顯著關聯SNP;

II:位於基因5』端的顯著關聯SNP(比如起始密碼子ATG上遊2Kb內的SNP);

III:不滿足以上I和II標準的顯著關聯SNP(比如位於編碼區,但是並未引起胺基酸變化的內含子區或者3』端非編碼區);

IV:編碼區(coding regions)外的顯著關聯SNP;

V:不顯著關聯的SNP。

這裡邊最常見的分類就是基因區同義突變和非同義突變,然後就是promoter區的SNP突變。另外,農學中取樣的植物組織往往是葉片,也不存在體細胞這一說。醫學相關研究中對突變的分類更加細緻,什麼是體細胞突變(somatic mutation)?|腫瘤全外一文也闡述了體細胞突變(somatic mutation)和胚系突變(germline mutation)的概念。在腫瘤全外中,一般使用安捷倫V6捕獲探針,該探針雖然也有一部分的內含子和基因間區的探針,但是真正在分析的時候,重點還是關注基因外顯子上的突變。根據突變的DNA序列長度,突變可分為點突變(point mutation)和片段突變(fragment mutation)。當然還有其他的分類方式,比如根據突變類型可將突變分為四類:替換(substitutions)、缺失(deletion)、插入(insertions)、倒位(inversion)。本期微信我們重點看點突變。點突變在農學研究中常被稱為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即重點關注不同材料之間的鹼基多態性。而在腫瘤全外研究中,點突變被稱為SNV(single-nucleotide variants),即單鹼基變異,重點在變異。

根據點突變對基因轉錄和蛋白質翻譯產生的影響定性,可以把點突變分為同義突變(synonymous mutation)和非同義突變(non-synonymous mutation)二種。

同義突變,鹼基替換不引起胺基酸改變,則稱為又稱為中性突變(neutral mutation)或沉默突變(silent mutation)。同義突變的原因是點突變發生在密碼子的第三個核苷酸,由於遺傳密碼的簡併性,這個突變後的密碼子恰恰同突變前的密碼子編碼同一胺基酸,這樣,突變不會改變蛋白質中的胺基酸序列。

引起編碼胺基酸改變的點突變又稱為非同義突變/替換。非同義突變,又進一步分為錯義突變(missense mutation)和無義突變(nonsense mutation)。錯義突變是指受到影響的密碼子變成另一種新密碼子,編碼一個新的胺基酸,使胺基酸序列發生變化。錯義突變大多發生在密碼子的第一位或第二位核苷酸。無義突變是指一個編碼胺基酸的密碼子,在點突變後變成了一個終止密碼子,使多肽合成提前中止,產生了缺失原有羧基端片段的縮短的肽鏈。在多數情況下,這種被截短的蛋白質片段是沒有活性的。

另外,對於非同義突變後產生的影響(是否為有害突變),有不同的軟體方法進行相關的評估。比如PolyPhen2,SIFT,MutationTaster以及PMut均可實現。

在腫瘤全外相關研究中,還有另外一種突變,即拷貝數突變/替換(somatic copy number alterations,SCNA),這類突變的定義和鑑定,小師妹下次為您揭曉。

相關焦點

  • 【產品】FDA批准首個針對TMB的癌症全外顯子組臨床基因檢測產品
    這是FDA批准的首個檢測實體瘤中總體腫瘤突變負荷(TMB)的全外顯子組體外診斷產品。據悉,Omics CoreSM是檢測19,396個蛋白編碼基因(整個外顯子組)的腫瘤標本中發生的絕對突變數佔其所對應的人類基因組中約3,900萬個鹼基對(腫瘤和正常對照組織)中的比例和468種癌症相關基因的體細胞突變,包括點突變、小片段插入和缺失。
  • 全外顯子測序發現胰腺癌新治療靶點
    2015年4月10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在線發表了美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對109名胰腺導管腺癌(PDA)病人進行了全外顯子測序
  • 中國最大規模的臨床全外顯子組資料庫彰顯"精準醫療"威力
    中國最大規模的臨床全外顯子組測序帶來了什麼?2015年,領星生物推出了康新源TM**行計劃,對1168名中國腫瘤患者進行免費的臨床全外顯子組測序,構建了中國最大規模的臨床全外顯子組資料庫,從中發現:  1.臨床全外顯子組測序可以大幅度增加患者的臨床治療選擇
  • 腫瘤突變負荷(TMB)是個什麼東東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包括抗PD-1和抗PD-L1等,通過釋放免疫系統抗腫瘤反應的制動作用來發揮作用。儘管ICI療法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但它並非沒有副作用,也不是在所有患者中都具有理想的療效。因此,人們非常想找到可以識別對ICI治療有良好反應的生物標誌物。
  • TMB:腫瘤突變負荷簡介
    腫瘤的免疫療法是即手術,放療,化療等傳統治療手段之後興起的一種新型的治療手段,以PD-1/PD-L1抗體為代表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在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等實體瘤的臨床治療中取得了不錯的進展。然而該療法也存在響應率低的問題,只有10-30%的腫瘤患者可以從該療法中獲益,為了精確篩選出免疫療法的目標群體,科學家先後嘗試了多種marker。
  • 對全外顯子檢測陰性案例進行全面的迭代分析非常高效
    全外顯子檢測陰性結果有很多原因,首先是該疾病並非由單純的基因突變所導致,WES肯定是陰性結果,比如複雜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病毒感染等;其次雖然是單獨遺傳因素導致,但是突變類型是WES分析不了的,不如動態突變;最後是突變沒有被WES覆蓋到或者分析時認為與疾病不相關。這可能由以下幾個原因引起,一;分析因素/差異(如WES難分析區域,不同的質控標準)。
  • 血液系統腫瘤發生風險高
    其中一篇美國學者的研究發現,年齡相關的克隆造血是一種普遍現象,其與血液系統腫瘤發生風險及全因死亡率的增加均相關,全因死亡率的增加可能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有關。    研究者納入17182名研究對象,對其外周血細胞中DNA的全外顯子測序數據進行分析。
  • cell:蛋白質磷酸化修飾+全外顯子捕獲測序技術的低成本研究策略
    對蛋白質組、磷酸化蛋白質組、轉錄組和全外顯子組測序數據的綜合分析揭示了腫瘤相關特徵,如腫瘤相關蛋白變異、特有的蛋白質組特徵以及早期患者或EGFR和TP53突變患者的臨床結果。基於蛋白的LUAD分層顯示了三個亞型(S-I、S-II和S-III),它們與不同的臨床和分子特徵有關。
  • 如何區分「冷」「熱」腫瘤?AACR新成果出妙招助力免疫療法
    這一分類主要依據腫瘤微環境中的T細胞多與少,具體而言就是:「熱」腫瘤中癌細胞的周圍會聚集不少免疫細胞,包括T細胞、巨噬細胞等,但是這些浸潤性T細胞會受到腫瘤的抑制,從而無法發揮抗癌作用;「冷」腫瘤則相反,沒有或者只有很少的免疫細胞,這主要是因為這類腫瘤很狡猾,善於武裝自己,從而躲避了免疫系統的靠攏。在免疫治療中,腫瘤的「冷熱」與否似乎很關鍵。
  • 腫瘤突變負荷作為免疫治療生物標誌物的挑戰
    另一個最近引起廣泛關注的生物標誌物是腫瘤突變負荷(TMB),它是衡量腫瘤突變數量的指標;突變越多,新抗原越多,其中一個或多個自身新抗原具有免疫原性並觸發T細胞反應的機率就越高。許多研究報告了較高的TMB和ICI療效之間的聯繫,表明TMB可能是一個良好的預測性生物標記物。
  • PNAS:外顯子變異檢測——全基因組測序比全外顯子測序更強大
    2015年4月7日訊 /生物谷BIOON/ --目前,全外顯子測序和全基因組測序技術在遺傳分析和發現導致疾病發生的潛在基因突變方面應用越來越廣泛
  • 9成腫瘤患者死於腫瘤轉移,治療策略該更新了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全球每年新增癌症患者高達1200萬(2012年數據),僅2015年就有880萬人因癌症而死亡。癌症亦是我國居民的主要疾病負擔,2011年新增癌症病例高達337.2萬。  腫瘤轉移被認為是導致腫瘤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大約90%的腫瘤患者死亡,因腫瘤轉移造成。
  • 【全國甲狀腺腫瘤學術大會精彩實錄】之百辯MDT——楊明:中國人群乳頭狀甲狀腺癌特異突變譜和新型抑癌IncRNA
    腫瘤的發病率越來越高,而以遺傳變異檢測等為代表的精準治療帶來了一些腫瘤診斷及治療方式的轉變。
  • 領星發表學術論文,臨床基因組測序技術助力腫瘤患者個體化治療
    精準醫療有時也被稱為「個體化醫療」,可以根據患者的基因組、生活習慣、風俗習慣和環境的不同,為患者量身定製疾病預防、診斷和治療服務,使患者在更有質量的生活狀態下獲得更可觀的臨床獲益。 值得欣慰的是,現下對於腫瘤的認識日新月異,不斷有新的抗腫瘤靶點被開發,各類抗腫瘤新藥及新療法的臨床試驗數量呈爆炸性的增長。
  • 最新研究揭示間皮細胞瘤的高頻突變
    研究團隊對216個惡性胸膜間皮瘤進行了全外顯子、轉錄組和基因靶向測序分析,逐步找到了這種罕見但有侵襲性肺癌的高頻突變基因和通路,並且得到了一些潛在的治療靶點。布萊根婦女醫院胸外科主任,文章第一作者Raphael Bueno表示:「我們已經能夠描述該罕見腫瘤的突變頻譜,這些突變有一小部分已經在其他癌症中被發現過,並且已經有現成的藥物靶向這些突變,之前並沒有人知道這些突變也存在於間皮瘤腫瘤中。」
  • 識別腫瘤新抗原靶點用作開發新型的抗癌免疫療法!
    2020年11月23日 訊 /生物谷BIOON/ --靶向作用腫瘤特異性體細胞突變所產生的癌症新抗原(cancer neoantigens)或許是一種非常有吸引力且具有挑戰性的策略,其能通過細胞免疫療法來特異性地清除腫瘤細胞,近日,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題為「Strength in Numbers: Identifying Neoantigen
  • 腫瘤二代測序都能幹什麼?
    雖然業內有很多觀點認為,由於基因測序的精準度最高,隨著基因測序的成本下降,最終測序技術將取代PCR、FISH和晶片技術。但我們認為,這種觀點是片面的。首先FISH技術,由於在細胞原位的特殊性,結合了細胞病理形態,就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其次,腫瘤異質性的存在,許多腫瘤的驅動基因,是基於拷貝數的改變,或者合併基因突變和重排。
  • 臨床全外顯子測序通常無法充分分析大片段 DNA 序列
    全外顯子組測序越來越多地用於醫療保健,而研究表明全外顯子測序通常並不能充分分析大片段 DNA 序列。對美國 3 個實驗室的病人樣本的再次分析表明,大多數基因測試對充分分析被測基因的覆蓋度不足四分之一。檢測到疾病的概率與實驗室是否對給定樣本中那些基因進行了充分分析密切相關。
  • 腫瘤突變負荷(TMB)預測免疫治療療效靠譜嗎?有多靠譜?
    腫瘤突變負荷(TMB)指的是每Mb區域裡非同義的體細胞變異個數。理論上,TMB越高反映腫瘤突變越多,因此新生抗原多,經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可能效果更好。不經令人產生疑問,單純通過測序獲得腫瘤的突變數量,而不考慮具體突變位點的這個指標,TMB預測免疫治療療效真的靠譜麼?TMB越多免疫治療療效就越好麼?關於這個問題,個人認為在基礎研究不足以闡明問題,臨床應用又就這麼幾個相對靠譜的選擇時,需要試試時還是可以試試的。
  • Nature Genetics | Trios模式的全外顯子捕獲測序揭示疾病新機制
    在CP病例中已經進行的全外顯子組測序(WES)研究中,最大的一項研究報導了98個非選擇性CP的父母-子女trios中約有14%存在推測的有害變異。這些研究表明了CP中潛在的重要遺傳風險,但對照數據不足限制了可以做出的統計推斷,並且沒有對新的候選基因變異進行功能驗證。在本項研究中,研究者試圖解決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