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中學大學都沒畢業的李政道後來卻成了物理大師

2021-01-17 閒事吃瓜

說起李政道大家都有耳聞,畢竟楊李之爭鬧的沸沸揚揚,你知道嗎這位物理界的大師從小學到大學都沒有畢業過,唯獨取得畢業的是博士學位。李政道出生於上海,九歲時入讀小學,十一歲日軍入侵被迫輟學,次年到租界呢讀中學,三年後有被迫前往江西贛州聯合中學,在這裡他即使老師也是學生,一邊教學一邊自學,十六歲的時候中學沒畢業就考入浙江大學。他本來就讀於電機系,後來通過同學介紹認識了束星北教授,開始轉為學習物理,由於他知識紮實學習用功,次年他又轉學到西南聯合大學,通過考試直接進入大二學習,在這裡很快得到吳大猷的認可,還被吳大猷推薦到芝加哥大學深造,所以說他從小學到大學都沒有畢業過。

在芝加哥大學跟隨費米學習,期間與羅森布拉斯和楊振寧合作提出普適費米弱作用和中間玻色子的存在。1950年獲得博士學位並留校任職一年,期間提出水力學中二維空間沒有湍流。次年任職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成員,與派尼斯合作研究固體物理中極化子的構造。兩年後轉到哥倫比亞大學任職,在這裡提出了量子場論中"李模型"理論,並與楊振寧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和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獲得了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諾獎那年他還與奧赫梅和楊振寧合作提出電荷共軛不守恆和時間不反演的可能性。1959年與楊振寧合作,研究了硬球玻色氣體的分子動理論。

次年任職普林斯頓研究院教授,在這裡他又與楊振寧合作,研究了帶電矢量介子 電磁相互作用 的不可重正化性。1963年回到哥倫比亞大學任職,一幹就是二十一年,期間的主要成就是與瑙恩伯提出了李-瑙恩伯定理,60年代後期提出了場代數理論,70年代初期研究了CP自發破缺的問題,又發現和研究了非拓撲性孤立子,並建立了強子結構的孤立子袋模型理論,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初,繼續在路徑積分問題、格點規範問題和時間為動力學變量等方面開展工作,後來又建立了離散力學的基礎。

1998年的時候他出資30萬美元,成立中國大學生科研輔助基金,資助北京大學、復旦大學、蘭州大學、蘇州大學以及上海交通大學的本科生從事科研輔助工作,對祖國的科學、教育事業做 出了巨大貢獻。李政道的研究領域很寬,在量子場論、基本粒子理論、核物理、統計力學、流體力學、天體物理方面的工作也頗有建樹。

評論出你最喜歡的科學家,關注收藏並分享,為科普教育貢獻你的一分力量!!!

相關焦點

  • 李政道和他的蘇州情緣
    李政道簡介:1926年11月25日生於上海,江蘇蘇州人,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家在宇稱不守恆、李模型、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撲孤立子場論等領域做出了傑出貢獻。  物理泰鬥李政道和他的蘇州情緣  「我不知道天堂是什麼樣子,如果天堂有蘇州十分之一的美麗,那就很好了」——這是美籍華裔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在一次重遊蘇州時發出的感嘆。對於海外遊子來說,最思念的莫過於祖祖輩輩生活過的那片土地。
  • 中科大少年班成立42年,謝彥波、寧鉑的同學們,後來都怎麼樣了?
    ——李政道在中國,有一個特殊的教育存在,那就是中科大少年班,中科大少年班可以說在全球都是一種獨一無二的存在,因為它招收的是尚未完成常規中學教育,但成績優異的青少年來接受大學教育,是針對一小部分特殊群體(智商超群的少年)實行的一種特殊教育模式。
  • 楊振寧直言:李政道非常聰明卻有個缺陷,後來才沒有更大成就
    然而,後來大家都知道,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人分道揚鑣,沒有一起合作繼續創造更多更大的成就。之後楊振寧在物理學領域做得風聲水起,而李政道卻似乎沒有再做出更大的成就。這一切到底都是為什麼?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說說兩人之間發生的一些小事,以及後來為何會在學術上存在較大差距。01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人曾經都是西南聯合大學的學生,算是校友。
  • 李政道先生對我一生的影響——從《李政道評傳》說起
    《李政道評傳》出版了,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的同仁以特快郵件的方式寄予我。收到此書,感到受寵若驚——要論李政道先生(圖1)一生所認識的人與直接影響過的人,我應該是最微不足道的一位。我不是他的同學,不是他的同事,不是他的學生,不是他的合作者,不是他的博士後,更不是他所主辦的「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CUSPEA)之一的學生。
  • 朱邦芬:我所熟悉的幾位中國物理學大師的成才之道
    伯父王季烈翻譯出版了中國第一本以物理學命名、具有大學水平的教科書,編著了中國第一本中學物理課本,還主持編印了我國第一本物理學名詞彙編——《物理學語彙》,為近代物理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哥哥王守競畢業於清華學校,在哥倫比亞大學念博士時在量子力學方面做出了非常出色的研究工作,是中國第一位在世界上享有聲譽的理論物理學家。
  • 李大西:李政道獎學金改變人生
    ,那時還想過到蘇聯去,去美國讀書實在是沒想過。」  「1978年考中大研究生時,我連『good morning』都沒學過,只看過一些物理專業的英語書籍。後來教育部開始派人出國留學,中大派我參加出國留學英語考試,突擊學了一二十個句型就去考試,居然也通過了,可見那時整個中國的英語水平有多低。」
  • 楊振寧和李政道最大的區別是什麼?楊振寧:他數學能力略遜一籌!
    楊振寧和李政道,這兩人的名字很多人都知道,他們兩合作在1956年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從而在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而且當時獲獎時,兩人都還是中國國籍,所以說,他們兩是最先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然而,後來大家都知道,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人分道揚鑣,沒有一起合作繼續創造更多更大的成就。
  • 31歲獲諾貝爾物理學獎,35歲成美國院士李政道先生現狀如何?
    中國人作為世界上最勤勞的種族,無論是高考還是學科競賽,出現的天才年輕人都很多,但在諾貝爾獎獲得數量方面一直讓人感覺遺憾。其實中國這片土地上走出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數量並不少,除了屠呦呦、楊振寧是中國籍的諾獎獲得者外,世界上還有7位華人在自然科學領域獲得了諾貝爾獎,只不過後來都轉了國籍留在了國外,那麼這7位留在國外的諾獎華人得主現狀如何?
  • 李政道與楊振寧恩怨始末:署名次序引發決裂
    即將由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諾貝爾獎中華風雲---李政道傳》首次詳細披露了二人恩怨的始末。「這是這樁學術界的豪門恩冤首次系統展示。」出版社編輯對本刊記者說。書的作者身份同樣值得一提,他是國學大師季羨林之子季承。季承長期從事科研管理工作,曾任李政道先生主持的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顧問,二人有長達30年的緊密合作。
  • 楊振寧、李政道決裂40年
    天才遇見天才惺惺相惜  一九四六年楊振寧、李政道初次見面時,楊振寧已經是芝加哥大學名聲鵲起的一位天才研究生,一九四六到四九年楊、李關係非常密切,楊振寧在中國早已念完碩士,在芝加哥大學自然成為只念過二年大學李政道的兄長,李不管是選課,或者碰到不懂的問題,都會去請教楊振寧。  兩人合作起於一九四九年,共同合寫第一篇論文,合作作者還有一位學者布魯斯。
  • 李政道研究所所長Frank Wilczek教授雲做客第150期大師講壇
    5月14日晚,大師講壇迎來第150期活動,首次嘗試「網絡直播」模式,邀請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研究所所長Frank Wilczek教授給廣大師生與全球網友帶來了「第三類量子——任意子」(Quanta of the Third Kind: Anyons)的科普報告。本次大師講壇由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長顧威教授主持。
  • 國際物理奧賽金牌得主獻「攻略」: 深入研究中學、大學教材
    廣州日報:你初三畢業第一次去參加物理競賽的時候,並沒有特別突出,後來才慢慢脫穎而出,你是怎樣一步步穩紮穩打的?薛澤洋:2015年第一次參加物理競賽時,基本上沒怎麼準備。就是暑期時把高中的課程看了一遍就上場了。當時沒有拿到特別好的成績,可能別人看來會失望,我恰恰看到了希望。
  • 楊振寧與李政道,本是親密的合作夥伴,為何卻永久絕交?
    他曾經的好朋友兼合作夥伴李政道便是其中之一。二人在同一高校留學,後來又一同獲得令人羨慕的諾貝爾獎。話說有一次敵軍的戰鬥機在天空中轟炸,為了逃命李政道只能躲在教室中,不敢隨意出去。時間一長他就想找本書打發一下時間。可那時所有的書本都被毀於一旦,就只剩下一本物理書在講臺下面。
  • 最後的大師葉企孫:力排眾議提攜初中學歷華羅庚
    「這個人身手不凡,是不是哪個大學的教授?」恰在此時,助教唐培經來到,聽大家如此評判,不禁哈哈大笑:「這人是我同鄉,只念過初中,在我家鄉浙江金壇縣中學當庶務員呢。」庶務員就是雜工。大家聽後都不做聲了。  唯有熊慶來反倒興奮起來:「這樣說來,這個人可是個奇才了。唐先生,你能不能從中牽個線,把華羅庚請到清華園來讓我們看一看?」
  • 李政道「弟子們」大團聚: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走過40年
    簡單地說,通過這個考試,一批中國的物理天才由美國名校資助進入該校學習。10年間,這套特殊的留學制度共產生915名優秀物理學子,他們的年齡差距達到30多歲,但有很多相似之處。其中最大的共同點就是不怕考試。當年,李政道拿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研究生入學考試題,結果中國學子高分頻出,使CUSPEA得以順利開展。
  • 記:李政道-當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李曾建議中國開辦了眾多的物理研究中心,為中國培養了大批高端技術人才。關於李在物理界的學術地位比較公認的看法,李是繼愛因斯坦之後當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沒有之一。這裡比較有代表性的論斷如《自然》雜誌曾在2005年物理年上評價出歷史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十位,而李政道排在第六位。
  • 愛因斯坦請楊振寧一聚,兩人交談1.5小時,楊振寧:啥都沒學到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的心裡有點開始對物理感興趣了。他在9歲的時候,進入了路易波爾德高級中學,他其他成績一般,但是數學成績很好。之後上了小學、初中,學習也非常出色。楊振寧從西南聯大畢業後,又毫不猶豫地報考了本校的物理學部的研究生,在學習專業課的同時,他還不斷地嘗試驗證國外物理學家,發表的那些觀點、論文。
  • 他高考620分考上同濟大學,28歲畢業成985大學教授,卻經常遭遇尷尬
    現在國內很多大學招聘大學教師,一般都要求有過留學經歷,更別說湖南大學這種名校了。然而,李東卻是本土培養的一名優秀人才,沒有過任何留學經歷。 李東,陝西省鎮安縣達仁鎮人,父母都是地道的農民。2009年,他高考以620分的成績,成功考入同濟大學物理專業,然後在同濟大學一直讀到博士畢業,整整9年。 在同濟大學讀書期間,李東在凝聚態物理學習和研究上,成果豐碩。
  • 物理大師葉企孫:23位兩彈一星元勳 有13位師承
    李政道稱他為「中國現代物理學的奠基人」。  周光召說他是「我國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和我國物理學界最早的組織者之一」。  許多人將他稱為「大師的大師」——1999年受獎的23位「兩彈一星」元勳中,有13位與葉企孫有師承關係,其中9位是他的直系弟子;  記者柴靜在《而我卻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中這樣寫道:「我們這些知道李政道、錢學森、錢三強、王淦昌……的人,原本都應該知道他——他是他們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