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自然與人工之間媒介的裝置藝術家---Vincent Leroy

2021-02-15 火蜥蜴視界觀

  Bubble Canyon  

「峽谷中的氣泡」你見過嗎?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巴黎的藝術家Vincent Leroy(文森特·勒羅伊)在美國布萊斯峽谷進行的他獨特的懸浮球體實驗。

這個概念項目,就取名為「峽谷中的氣泡」(Bubbles in Canyon),想像大量透明球體懸浮在懸崖之間旋轉是什麼樣的景象?!該裝置希望通過光學效果為觀眾提供思考自然的機會。這款裝置由幾個精巧的氣泡組件組成,在轉盤上的電纜懸掛著,是一個完美的比例和平衡的整體。

每個氣泡都捕捉到了懸崖的顏色和形狀,這個裝置突出了這個壯觀地點的豐富多彩。在氣泡的表面,巖石的深橙色在光線中閃爍並反射。作品也充滿了並列,粗糙、崎嶇的景觀與平滑的氣泡形成對比。

Vincent Leroy(文森特·勒羅伊)認為這種藝術作品是詩歌和低技術的微妙混合,旨在將我們與現實世界分離。它反映了我們與速度的關係,以及我們與現實的距離,這些在當今世界至關重要。

Vincent Leroy(文森特·勒羅伊)的名字,如果你是裝置藝術的愛好者,那麼一定不會對他感到陌生,這位著名的裝置藝術家創作過不少震驚世界並且非常網紅的裝置作品。

他熱衷於用自己的裝置作品與環境發生鮮明的對比,產生虛幻與現實的碰撞,另外他似乎對圓形、圓環、球體情有獨鍾。比如我們剛才看到的「峽谷裡的氣泡」(Bubbles in Canyon)。「The Pebble」,巨大的鏡面橢圓裝置以輕柔 、優雅又性感的形態漂浮在如巴黎大皇宮一般的空間環境裡。人影在橢圓球面上映射和移動,並最終消隱於某一個盡端。真實的場景在橢圓球面上變慢了。這個懸浮的氣泡狀體量巧妙且輕盈,其表面的特殊材料可以呈現出周邊環境的景色。該裝置看起來十分虛幻,就像是來自另一個時空。這是Leroy為巴黎的德比爾哈克姆橋(bridge of Pont de Bir-Hakeim)設計的裝置。「SlowDrop」由非常厚的透明膨脹塑料製成。它靜靜地懸浮於地表之上,它能夠捕捉到一個扭曲變形卻夢幻般的城市景象,由此,似乎一切都變得清晰自然了。「Slow Drop」的流體造型十分自由,仿佛脫離了真實的世界和一切限制。「Boreal Halo」是一個十米直徑的大裝置,白色,佔據整個房間,在器械的操縱下柔和輕緩的運動。作品強有力的氣場與博物館宮殿般冰冷展廳展開對抗,散發出童趣和夢幻般的舞蹈光芒。

(圖片來源於網絡)

 contact us 

商業合作請發送郵件至

【huoxiyi@sina.vip.com】

 join us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獲取招聘信息

上周精選

「光應該看起來像戲劇」---目前最具創意的燈光設計師之一的燈光設計作品欣賞看對於臺灣年輕設計師對於外太空的幻想---手稿欣賞大都會博物館春季展推遲 用時間軸去呈現半世紀以來時尚歷史舞臺上的「北極冰原」+心理驚悚劇情如何打造?「可持續設計」的概念 讓她利用別人的垃圾也能贏得託尼獎

回復關鍵詞【1】| 外國戲劇的舞美是這麼做的

回復關鍵詞【2】| 外國戲劇的舞美是這麼做的(第2期)

以此類推

進入「火蜥蜴視覺策劃」官方帳號,點擊【藝術資訊】中的「外國舞美」獲取全部資料

關注我吧!我們一起分享不同的視界!

點擊屏幕右上方,可將本文分享到「朋友圈」!

相關焦點

  • 對話|日本藝術家宮島達男:關注時間與生命,重要的是內核
    大學期間,宮島達男就開始做起了自己的第一個行為作品《自然.人工.(聲音)》,之後他又實施了《自然.人工.(石人)》、《自然.人工.(雨)》等行為藝術,並逐漸的在行為表演中增加了電視屏幕等電子設備,例如綜合性行為表演《自然.人工.(線)》。
  • 藝術評論家張海濤:人機合一的藝術媒介 | CCF-GAIR 2020
    他表示,媒介創造是藝術價值判斷的重要元素,未來機器人藝術將成為科技藝術中最直接、最有活力的藝術媒介,給我們帶來新的技術倫理啟示。隨後,張海濤通過簡要的概念、類型介紹引入了人工智慧機器人藝術。在此基礎之上,張海濤按包括機器智能藝術、計算機智能藝術:數字虛擬藝術、人工生命遊戲、移動媒體藝術、數字遙在藝術在內的不同藝術類型展示了來自國內外眾多知名藝術家的藝術作品,比如人工仿生藝術家 Stelarc 的作品《額外耳朵(第三隻耳)》、「共生體 A」研究小組的腦機結口作品《半存活藝術家》、智能遊戲藝術家 Will Wight 的作品《模擬市民》、肯·戈德堡的作品《遠程花園》、Max
  • 生物學如何成為一種藝術媒介?
    我在北京798藝術區策劃的展覽「準自然——生物藝術、邊界與實驗室」正是對(生物)技術如何與社會、藝術相結合的一次案例闡釋。出於對技術影響社會的敏銳感知,歐美的部分藝術家從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基於生物技術的藝術嘗試。這一趨勢在2000年左右得到了爆發性的呈現,本次展覽所展示的三位藝術家,其作品都是在千年交替之間贏得了廣泛的關注。
  • 將情緒轉化為光動畫,與藝術家Nick Verstand一起共同創造作品
    裝置和現場表演探討了物質與非物質之間的邊界,打破了社會界限,由此產生的直觀體驗,是藝術家和觀眾的共同創造的結果,也為潛意識創造了一個催眠的環境。權威藝術設計建築雜誌《Dezeen》將他的項目AURA與Olafur Eliasson、Ai Weiwei和Anish Kapoor一起評選為2017年十大藝術裝置之一。  Between Mind and Matter
  • 當代藝術家如何「以蠶為師」
    ,這也是兩位藝術家首次聯...,這也是兩位藝術家首次聯手設展。展覽展出兩位藝術家的「以蠶為題」的裝置藝術、繪畫、聲音、多媒體影像等多種形式的作品,展覽將持續至9月15日。本次聯展展現出兩位藝術家對於生命與自然的思考。其中,梁紹基的作品主要以實驗裝置進行展示。在作品「時間與永恆」中,蠶絲層層包裹兩個相對倒立的三角錐,在靜止中呈現出時間的流逝感;「蠶室」則以蠶匾為基調,通過蠶沙、蠶絲、蠶繭等生動細節重現蠶的生命軌跡。
  • 黃鶯《中國女性藝術》代表性藝術家
    隨後我們開始嘗試利用數位技術,將虛擬形態轉換為一種可以觸摸和感知的實體,延伸到現實的空間中來,創造一種虛擬與現實深度融合的混合空間,從而激活我們的現實。2015年我們為北京國貿商城浪漫主題活動創作了一組大型裝置作品,為了在現實的空間中尋找新的維度,我們用最簡潔的面和體與周邊空間發生關係,轉換了大家對這個熟悉空間的日常經驗。
  • 張悟興與生態裝置藝術
    生態裝置藝術,是指視覺藝術家在特有的時間及空間條件下,把人們平時生活中的已經消費的或還沒有消費過的現實文明媒介,通過感官意識化地有機選擇、利用、更新、創造重組,從而令其釋放出全新獨有的視覺形態。準確的說,生態裝置藝術,其實是「生態環境+藝術媒介+情緒」的多樣化展示藝術。
  • 模擬人腦功能的人工突觸裝置
    這種從大腦傳遞信息的化學突觸信息傳遞系統可以用很少的能量處理高水平的並行算法,因此對模擬突觸的生物學功能的人工突觸裝置的研究正在全球範圍內進行。由研究小組開發的人工突觸裝置是一種電突觸裝置,其模擬大腦中突觸的功能,因為鉭氧化物層的電阻根據電信號的強度逐漸增加或減少。通過僅在一層Ta2O5-x上進行電流控制,它成功地克服了現有器件的耐久性限制。
  • 名和晃平:人工智慧成為藝術家,這很有趣
    我認為可能所有藝術家都是這樣,在這段時間裡,我們一定能夠面對自己,閱讀書籍,深化作品本身。 住在京都,你可以很自然地遇到各種東西,如古董、陶器、佛像、日本繪畫和當代藝術,但很難理解把它們放在一個連續的歷史線上。原因是,由於每個複雜分支流派都有一個價值體系,並行存在著,很少相互交織在一起。 我的體驗是,日本的當代藝術則更甚,是立足於自己背景的一小部分進行創作和自我評論。
  • 頂級藝術家就要像神創造宇宙萬物那樣去創造藝術作品
    頂級藝術家就要像神創造宇宙萬物那樣去創造藝術作品然而,在無數次的冥想中,我看到了我們星球的藝術依然還處於低級狀態,無論是世界公認的大家或藝術大師,還是在世的藝術家,他(她)們都是為了畫畫而畫畫,終究還只是畫奴,苦不堪言。他(她)們的能力也只能是模仿自然,改造自然,從自然中的美提升為藝術中的美。我們的藝術家們始終還是沒有真正大智慧的去創造藝術品。
  • 人工生命藝術(仿生藝術)——案例分析
    它證明了人工生命和藝術創作結合的可行性及其部分潛能,並激發了其他藝術家在數字媒體領域鑽研的興趣。從此以後接受人工生命概念及技術的藝術家不斷增多。在當代文化方面甚至在當代藝術實踐中,人工生命藝術保持著「邊緣」藝術的地位,它已經被視為新媒體藝術實踐中一個活躍的門類。出版物如Leonrdo和包括Ars Electonica在內的節日已經為人工生命藝術開闢了空間。
  • 裝置藝術思想小史(九)新機器:新空間的時間與價值分裂
    藝術進步只是技術進步的一個幻象,是藝術家們不情願卻又不得不接受的改變。而藝術中那些永恆的感受、永恆的精神與永恆的人性,只是每每透過技術幻化而生,從未有過實質的變化。與70年代尋找邊緣空間的做法不同,80年代的藝術家們更加擅長使用新技術來「創造」空間。
  • 「雅昌專稿」唐宏峰:圖集熱與元媒介——關於《蜻蜓之眼》的媒介分析
    一些藝術家以此為材料,創作出了一些實驗影像的裝置作品。《蜻蜓之眼》的不同之處在於,徐冰通過剪輯和旁白將大量監控影像製作成一部劇情長片。作為一部電影,而非此前類似斷片性影像集合的作品,徐冰的《蜻蜓之眼》以必要的長度第一次揭示出,在監控視頻的條件下,生活實現了即時性地複製自身。我們在擁有生活的同時,擁有一套生活的影像副本,生活綿長不絕,影像也綿長不絕。
  • 法國藝術家Vincent Bardou五彩繽紛的丙烯作品
    Vincent Bardou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法國藝術家,其作品曾在全國各地的獎項和展覽中展出。他將繪畫視為一種欣賞自我的方式,利用藝術創作的靈性來創作受城市文化和塗鴉啟發的繪畫。他在比喻和抽象風格之間跳舞,編織流行文化參考和鮮豔的色彩,以達到獨特的風格。
  • 裝置藝術思想小史(六)分類:幾種類型的裝置
    裝置對觀眾是一種激發關係,而對於觀眾行為的考量則由於過大的空間,因而常常是點狀的。它可以是在節點之上發生如《7000顆橡樹》那樣,當然也可以是像早期可參與的大地藝術一般逐點發生。對整體區塊,乃至一個廣場的全部裝配與安置。通過現在網際網路地圖的手段、虛擬空間的手段相結合,這種裝置已經有許多當代藝術家開始嘗試。這四種分類並不只是簡單的觀眾行為邏輯的分類,也是按照一定歷史順序先後發展而來的。
  • 藝術家雅各伯,他的靚麗風景油畫,看了讓人流連忘返
    雖然藝術是大自然所創造的,但從人們相信藝術本身是最高目的那一瞬間開始,便開始頹廢了。人們不去思索某藝術家把視線投注在無限之物上,卻把該藝術家作為自己的範本和目的。—— 米勒美國藝術家雅各伯 · 阿奎爾(Jacob Aguiar)很小的時候就喜歡和朋友們一起看漫畫書,畫畫窗外的風景他從小就是戶外的狂熱愛好者
  • 巨型機械仿生裝置藝術家肖迪:創新力是骨子裡的基因
    連貫的行走、躍起、昂首、尾巴擺動,時而嘶鳴、噴煙,生命的特質在這匹中華巨馬身上淋漓盡致地展現,這是肖迪和他的團隊歷時三年打造的國內第一隻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國巨型機械仿生裝置藝術品,他將唐三彩的馬與西方特洛伊木馬機理相結合,打造了高科技仿生裝置藝術品《中華巨馬》,填補了國內高端仿生藝術品的空白,實現了中國巨型機械仿生裝置藝術品從0到1的突破。
  • 真鍋大度:《東京八分鐘》幕後的藝術家
    汽車、飛機、工業化的城鎮等等在未來主義者的眼中充滿魅力,因為這些象徵著人類依靠技術的進步徵服了自然。一百年後的今天,新媒體藝術依然帶著對未來的憧憬和人類無限的想像力在全世界閃耀。真鍋大度 (DAITO MANABE) 是一個公認的集作曲家,VJ,程式設計師和設計師於一身的全能藝術家。
  • 當藝術家開始用藝術討論公共議題,他們亦在記錄時代|11月滬京展覽...
    如何退火,也是自2015年以來參與上海玻璃博物館「退火」項目的藝術家們在熟悉玻璃這一材質時的必修課——他們被要求利用玻璃材料,創作大型裝置作品。「重置」展示了過去五年來受邀參與項目的八位當代藝術家張鼎、廖斐、楊心廣、畢蓉蓉、林天苗、劉建華、孫遜、樸慶根的委約作品。藝術家們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把玩」玻璃透明、易碎的特性,打破觀眾對這一物質的慣常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