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南極科考站建設:工人累得汗溼透防寒服(圖)

2020-11-25 中國新聞網

  自1984年,中國人第一次踏上南極,此後已經完成的26次科考,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科研成果。

  然而,在長達近20年的南極科考中,南極中山站和長城站的站房,卻一直是由貨櫃改造的簡易站房。從2002年開始,兩站開始大規模拆舊建新,6000平方米的永久性建築矗立南極。8年來,有一支中國建設者隊伍,鮮為人知,卻一直是科考隊最累、最苦的人。他們,像一塊厚重的基石,深埋南極大地,默默無聞,卻永遠支撐著中國南極科考事業。

  老劉無言,獨自拂面匆匆走開,有點佝僂清瘦的背影,映襯著漸行漸遠的雪龍號

  去南極需要理由嗎?

  「不需要!如同愛一個人一樣。

  南極,它是絕地;它是美麗;它是傳奇;它是夢想;它是傳說;它是神秘;它更是誘惑……」

  這是一位曾到訪南極的年輕記者的回答。裡面充滿了激情,浪漫,以及文人氣質的血脈賁張。

  同樣的問題拋給劉篤斌:去南極需要理由嗎?

  「誰不想去南極啊?!」劉篤斌反問。再沒有更多華麗的辭藻了。

  2010年11月10日,此時,這個56歲瘦成麻稈樣的男人,已經5次到訪南極。而在不遠處的深圳鹽田港,即將啟航的雪龍號上,本該有一個屬於他的艙位,人生第6次的南極之旅,這個男人要失約了。

  第六次,就在赴南極的一切手續都辦妥之後,啟程前的一次例行體檢中,劉篤斌被檢查出身體鈣流失嚴重,相關指標甚至不及自己91歲的老母親。醫生懷疑,這與劉篤斌在南極特殊磁場生活時間過久有關。

  第一次,記者問:這次去不了南極,遺憾嗎?

  此時,大家還不熟,劉篤斌也繃著,但他並沒有給記者一個標準答案:不遺憾,我都去過5次了。只有苦和累,不去也好。

  第二次,採訪告一段落之後的飯桌上,記者再問:這次沒去南極,有什麼不放心的嗎?

  此時,和劉篤斌已經稍有熟絡,他喃喃地說:沒什麼,就是代我的隊長,第一次擔任隊長一職,有點擔心他。

  第三次,在送別雪龍號的碼頭,隨著幾聲短促的啟航汽笛劃破港口的天空,在熱鬧喧噪的送別曲中,老劉一個人站在岸上,與數米遠雪龍號甲板上的弟兄們,就那樣互相對望,招手揮別,然後,終於忍不住,淚水無聲地從彼此眼中滑落。男人對望男人,淚眼相望淚眼。男人的眼淚,裡面總是涵蓋了太多的辛酸和道不盡的種種。

  這一次,無須再問,一邊同樣掉淚的同事老董卻故意打趣:這滋味好受嗎?

  老劉無言,獨自拂面匆匆走開,有點佝僂清瘦的背影,映襯著漸行漸遠的雪龍號。

  的確,老劉後悔了。但是,如果去了,老劉的命,或許就交代給南極了。2009年那趟,雪龍號還未到達南極,老劉在甲板上簡單的一個蹦跳動作,便造成右腿骨折。南極特殊條件下,傷腿不惡化也不生長,就是帶著這條傷腿,老劉愣是在南極又苦幹了3個月。只是,至今右腳依然腫脹,「醫生說,時間太久了,治不好了」。

  記者終於找到了那個標準答案,但不可否認,三次不同的答案,這就是劉篤斌複雜內心的真實寫照。鹽田港送別後,看過這個男人流淚的記者,也就跟著大家一起喊劉篤斌「老劉」了。

  「跟我們去南極吧,你技術那麼好,南極建設需要像你這樣的人」

  去南極,是一種機緣。

  48歲那年,當國家海洋局的領導對老劉說:跟我們去南極吧,你技術那麼好,南極建設需要像你這樣的人。

  於是,這個男人的內心開始躁動。

  老劉沒讀過多少書,正經的學只上到小學三年級,之後遇到「文化大革命」就輟學了。理論知識不多的老劉,對圖紙、施工、機械,卻有著天然的領悟力。

  「圖紙上畫的,和實際施工還是有很大差別的,別人看圖紙未必能想像到出來的效果,可我一下子就能在腦子裡出現實際的樣子。我一看到圖紙,便有一種天然的立體感。」老劉說起自己的這個本事,相當地高調。

  老劉的這身本事,在業內也是小有名氣的。2000年前後,正值國家海洋局為南極中山站、長城站設計全新的站房,圖紙出來後,有人推薦老劉去給改改圖。幾個來回,包括設計師和海洋局的領導,都對老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劉,我們南極的中山站和長城站面臨改建,要不然你來幹吧。」海洋局領導發出邀請。

  老劉一聽,正中下懷啊!

  「南極!誰不想去啊?」老劉沒有那麼多華麗的辭藻來形容當時的心情,理由簡單而質樸:那地方咱沒去過啊!再說,一般人也去不了吧,更別說工人了!

  去南極,對老劉來說,還有一層含義:挑戰自己。

  「那時候,我在國內什麼也不缺了,對一個男人來說,沒意思了。」老劉說,那段時間,「到南極幹工程,能幹得下來嗎?」,這個問題久久在心裡反覆自問,也恰恰是這個疑問,讓他有了挑戰的欲望。

  2002年,老劉以中鐵建工南極項目經理的身份,第一次奔赴南極。

  此後,2003年、2007年、2008年、2009年,老劉共赴南極5次。

  5次南極之行,老劉交了很多「能過命」的兄弟。他們有自己的工友,有雪龍號上的船員、船長,有來自各單位的科研人員。

  這些人,都見證了老劉和他的弟兄們,如何在南極日以繼夜地拼命的。

  整整5分鐘,沒有一句話,過去幾個月的苦和難,都在男人的淚水裡統統宣洩了……

  2002年,踏上南極大陸,老劉此行的任務是拆除長城站文體棟、發電棟基礎、西湖引水橋、泵房及中山站生活棟,共計300多噸鋼材板材。

  拆除工程,看起來容易,但只要在南極,就沒有容易幹的工程。

  這一年,和老劉一起拆除舊站房的工人一共只有兩名——一個是自己的師兄,一個是自己的師弟。

  三個工人,站在與冰雪融為一體的建築物前,有點傻眼。

  不遠處,雪龍號正在卸載這一年的科研物資。由於一條2米多寬的大冰縫,橫亙在雪龍號和南極大陸間,如果一不小心冰塊崩離,機械設備和人員都會掉入冰冷刺骨的海水中,卸載速度極慢,工程用的機械施工設備遲遲上不了岸。

  大型機械設備遠渡重洋從國內運過來,但就是乾瞪眼進不了場,老劉無計可施,但又不能坐等時間流逝。一切都回歸到最原始的狀態,老劉帶著弟兄,用大錘、鋼釺,就那麼一點一點地鑿,一點一點地拆。

  這麼幹了整整一個星期,進展緩慢,單是建築物上附著的冰,就夠老劉鑿的了。75天的施工時間,眼看著過了7天,老劉心想,「這下玩砸了,一來就不順利啊!」

  這一晚,開完碰頭會,布置完第二天的工作,老劉趴在桌子上,終於幾近崩潰地給上海的後方項目負責人老董寫信:臨行之前,做好了充足的準備,但一到南極困難實在太多了……

  老劉邊寫邊掉淚,這像一封投降書,但遠在萬裡之外的人,除了精神上的支撐和鼓勵,又能幫上什麼忙呢?老劉知道,自己沒有退路。再苦再難,75天,時間一到,拆除任務必須完成。

  老劉常說一句話,「困難再多,辦法總比困難多」。接下來的故事便落入了「俗套」——艱難的開始,奮力地追趕,圓滿的完成。老劉的2002南極記憶,沒能擺脫這個看似「俗套」的情節設置。

  這一年,當雪龍號凱旋迴國,到達上海站。船一靠岸,老劉看到負責後方支持的老董,便跑過去,兩個男人擁抱在一起,痛哭流涕。整整5分鐘,沒有一句話,過去幾個月的苦和難,都在男人的淚水裡統統宣洩了。

  除了2002年第一次到訪南極,2007年遭遇的巨大挑戰,被老劉譽為自己南極施工「最艱難的時刻」。

  在做中山站永久性建築的基礎時,打樁成了最大的問題。

  「按照圖紙我們往下打,結果一打下去,下面全是基巖,非常硬。那時候又趕上機械在雪龍號上卸不下來,哎呦,急死我了。」這一次難,老劉記憶太深刻了。

  有的地方,基巖埋得很深,挖了近2米深的大坑,仍看不到基巖露出來;有的基巖異常堅硬,鑽頭鑽得通紅,鑽機連續燒壞了幾次,都沒辦法在上面打下一個孔;有的地方好不容易鑽下了一個孔,卻遇到孔腔內不停地積水,無法澆注水泥;有時候又會遇到凍土層,挖掘機每天只能挖下20釐米,進展舉步維艱。

  基巖太硬了,老劉就想盡辦法,向科考隊申請了一些炸藥;基巖太軟,他就挖引水槽盒蓄水溝,24小時不間斷排水,保持混凝土的凝固質量。

  總之,用老劉自己的話說,辦法總比困難多。甚至,他還自己動手改機械設備,讓建在一個小山包上的物理觀測棟,機械不用上山就能幹活。

  不知道是記者不太懂施工的緣故,還是老劉不太會說,對那些困難講述,聽著有點支離破碎。

  被問急了,老劉就總結一句:「在南極幹工程,裡面的故事太多了,太曲折了,講不完。」

相關焦點

  • 南極行·記者日誌|體驗雪龍號「心臟」:工人每天「蒸桑拿」
    「雪龍」號輪機組工人檢修海水泵。澎湃新聞南極科考特派記者 何鍇 圖位於「雪龍」號六層的氣象預報室成為了不少科考隊員喜歡去坐坐聊聊天的地方。大家都關心每天的天氣情況、湧浪高度,與三位氣象預報員漸漸都熟了起來。三位氣象預報員在工作之餘,也樂意給大家介紹下未來24小時、48小時的天氣預報情況。
  • B站直播連線南極科考站!南極企鵝能rua嗎?
    在今晚的第一個環節中,我們首次連線南極中山站,在線對話南極科考隊員,了解他們的越冬科考的日常吃住行和站區環境。其實許多越冬的科考隊員都是90後,有的也是B站用戶,他們在祖國萬裡之遙的世界之南,不僅要維持科考站正常運轉,還要進行科學考察研究,365天挑戰南極極限生存。
  • 揭秘中國南極科考飛機雪鷹601:參加諾曼第登陸的功勳戰機
    作為從始至終參與南極科考固定翼飛機項目論證、實施的資深人員,崔祥斌說,我們國家南極科考固定翼飛機項目的建設其實早在2008年就開始了,是由國家海洋局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負責推進實施的。為什麼需要固定翼飛機?原因其實有很多,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南極大陸面積非常大,有1400萬平方公裡,相當於一個半中國,絕大部分被冰雪所覆蓋。
  • 走近第一座北極科考站:北極科考與南極有何不同—新聞—科學網
    位於挪威斯匹次卑爾根群島的新奧爾松,是中國建立的首個北極科考站,落成於2004年7月28日。黃河站是我國繼南極長城站、中山站兩站後的第三座極地科考站。中國也成為第八個在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新奧爾松建立科考站的國家。 黃河站的建立,為我國在北極地區開創了一個永久性的觀測研究平臺,為解開日地相互作用、北極氣候環境變化及其與全球變化的關係等眾多課題提供了一個窗口。
  • 我國首張南極科考站真三維地圖製作完成
    近日,我國首張南極科考站區真三維實景地圖《長城站真三維實景地圖》由黑龍江省測繪地理信息局製作完成。該地圖具有精度高、現實感強、可量測等特點,能夠直觀反映地物的外觀、位置、高度等屬性,可為科考站區的空間演示、規劃研究、分析評估等工作提供有力支持,長城站也成為我國首個將真三維實景地圖用於科考任務的極地科考站區。
  • 百年瞬間:中國首個南極科考站——長城站建成
    1985年2月15日,我國第一個南極科考站——長城站在南極洲喬治王島菲爾德斯半島南部建設完成。五天後,長城站的落成典禮在大雪紛飛中舉行。【同期】紀錄片《南極,我們來了》:中國南極長城站落成典禮儀式開始……(敲鑼打鼓、放鞭炮、放國歌)
  • 澳方在科考站升起中國國旗,感謝「無價援助」
    圖為中國極地考察中國和澳大利亞、美國3國之間的關係比較特殊,但是在他國遇到危難關頭時期我方還是會不計前嫌地伸出援手,再一次體現了中國的大國情懷。為此在澳大利亞科考站升起了中國國旗,說明了澳大利亞非常感謝中國幫助。
  • 肅穆的南極科考站
    在南極的漫漫長夜,天空時常會出現南極光的美妙景象,極光時而像高聳在頭頂的美麗圓柱,時而又捲成螺旋形的絲帶,有時極光仿佛是傳說中天女手中慢舞的彩色飄帶,變化迅猛,轉瞬即逝,有時又象天邊一縷淡淡的煙靄,久久不動。
  • 中國將建第五個南極科考站 這塊寶地有啥奧秘
    執行我國第32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的科考隊員們現在正乘坐雪龍號船,駛出南極洲,闖過咆哮的西風帶,趕在回家的路上。  我國現有南極科考站四個,分別是長城站、中山站兩個常年科學考察站和崑崙站、泰山站兩個度夏科學考察站。其中崑崙站由於選址在南極內陸的冰天雪地中,雪層會不斷積累,因此設計壽命只有10年。同樣,泰山站的設計使用壽命也只有15年。
  • 雪龍號前任船長談南極科考:科考船要跨「四關」
    籌備建設第三個科考站  據袁紹宏介紹,和以往歷次南極科考相比,此次南極考察除了隊員多、規模大的特點之外,另外還有一個「最」,就是任務最重——本次考察將執行37項科考項目和10項後勤保障改造項目。
  • 探索南極已有百年 南極科考都在研究什麼
    中國第24次南極考察的內陸冰蓋考察隊正在這個名為冰穹A的地方安下大本營,為未來的中國首個南極內陸站建設測定站址和環境參數。  冰穹A是南極魅力的一角,幾乎沒有一個地方像南極這樣吸引世界的目光。現在,探索和認識南極不僅僅為各國的科學家們所熱衷,冰雪南極在公眾中也掀起了一股熱潮。
  • 首張南極科考站區真三維實景地圖製作完成
    首張南極科考站區真三維實景地圖製作完成 2016-02-26 科技日報 陳瑜 【字體:大 中 小】   記者2月24日從國家海洋局了解到,近日,我國首張南極科考站區真三維實景地圖
  • 曾7次到南極4次到北極科考……
    從1984年參加中國首次南極考察隊開始,先後六次遠徵南極科考,四次赴北極並曾到達北極點考察。全國唯一一名同時參加過中國首次南極考察隊建立長城站、中國首次東南極考察隊建立中山站、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隊赴北冰洋考察、首次中國北極黃河站科學考察的科考人員。
  • 中美澳南極科考隊千裡接力送傷員,澳科考站升起中國國旗,中方愉快...
    華輿訊綜合報導 據澳洲網報導,澳大利亞科研機構南極局日前罕見地放出了一張中國與澳大利亞國旗一同飄揚在澳大利亞南極科考站戴維斯站上空的照片。這背後則是一段中國、澳大利亞和美國三國南極科考隊各出精銳,千裡接力,將一位在南極圈裡的傷員送往澳大利亞接受治療的感人故事。
  • 南極科考重大成果是捕蝦? 關於磷蝦你不知道的事
    我國南極科考的成果之一是磷蝦能上餐桌,這讓不少網友疑惑,難道科考就只有這個?當然不是。我國第31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從上海出發前,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曲探宙接受中國之聲《新聞縱橫》的採訪時,詳細介紹了此次南極科考的人員組成、建設任務、科考任務等。
  • 我國第37次南極科考起航,為什麼南極科考都選擇在冬半年前往?
    我國的四個南極科考站我國為了在南極大陸進行科學考察,自1985年開始,此外,我國自1980年開始就組織人員進行南極科學考察,到如今已經完成了36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2020年11月10日,我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從上海起航,前往南極開展科學考察任務,這次考察任務的總航程大約為3萬海裡。
  • 去南極科考看企鵝
    科考隊員和南極生物親密接觸羊城晚報記者 林世寧 實習生 雷葉婷 通訊員 餘珊燕春遊去哪兒?賞花、登山、戲水……美好卻不夠前衛,就在一個月前,汕頭大學的22名師生將「春遊」的腳步踏上了南極大陸,汕大也成為國內首所組織師生到達南極科考探險的高校。在南極大陸登陸8次汕頭大學於2012年12月啟動南極科考探險項目,2013年6月南極科考隊正式成立。在2014南極科考探險項目之前,科考隊員已先後赴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廣東七目嶂、香港、東北長白山等進行戶外技能培訓。
  • 當詩詞遇上南極科考……
    此刻的我們,胸中既有對親人的無限思念,也有對祖國南極事業的滿腔熱情,很想用一句詩詞送給家人,表達自己的心情。詩詞大會的選手們,你們能幫我看看哪一句最合適嗎?」畫面轉到大會現場。主持人說:「請問,以下哪聯詩句表達春節期間,值守南極科考站的工作人員的心情?」A、故鄉今夜思千裡,霜鬢明朝又一年。B、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 盤點中國在南極的5個科考站,你都認識嗎?
    該科考站於1985年2月20日正式落成,現有各種建築25座,建築面積總計約4200平方米,夏季可容納60人,冬季可供20人左右越冬考察。中國南極崑崙站是中國繼在南極建立長城站、中山站以來,建立的第三個南極考察站。崑崙站於2009年1月27日勝利建成。
  • 如果當年不是蘇聯,或許我國就不能在南極建科考站了
    南極大陸,一塊超過一千二百萬平方公裡的大陸,隨著南極的不斷開發,越來越多的資源展現在人們眼前,各國都對這樣一塊資源豐富、面積龐大的大陸非常重視,今天咱們就來看看南極的百年歷史,有哪些國家對南極想入非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