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義寡核苷酸可用於治療小鼠CLN3巴頓病

2020-11-28 科學網

反義寡核苷酸可用於治療小鼠CLN3巴頓病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28 15:47:35

美國羅莎琳德富蘭克林醫科大學Michelle L. Hastings團隊,研究了反義寡核苷酸在CLN3巴頓病小鼠模型中的治療效果。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2020年7月27日出版的《自然-醫學》上。

研究人員表明具有CLN3的7和8外顯子缺失(CLN3Δex7/ 8)的小鼠可使用反義寡核苷酸(ASO)進行有效治療,該反義寡核苷酸可誘導外顯子跳躍以恢復開放閱讀框。單次靶向外顯子5的ASO治療可誘導顯著的外顯子跳躍並能維持超過一年,其改善了小鼠運動協調性、降低了Cln3Δex7/ 8小鼠的組織病理學,並增加了該疾病模型小鼠的存活率。ASOs還誘導來自CLN3 巴頓病患者細胞系中的外顯子跳躍。

該發現表明,基於ASO的閱讀框校正可作為一種治療CLN3巴頓病的方法,並可使用類似的策略拓寬ASO在治療其他疾病中的應用前景。

據了解,CLN3 巴頓病是一種由CLN3突變引起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神經退行性、溶酶體貯存病,CLN3編碼溶酶體膜蛋白。目前尚無針對這種疾病的治療方法,該疾病在25,000名新生兒中就有1例。巴頓病在兒童早期就出現症狀,通常在20-30歲時致命。大多數患有CLN3 巴頓病的患者均缺失CLN3Δex7/ 8,從而產生易碼突變。

附:英文原文

Titl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s in mouse models of CLN3 Batten disease

Author: Jessica L. Centa, Francine M. Jodelka, Anthony J. Hinrich, Tyler B. Johnson, Joseph Ochaba, Michaela Jackson, Dominik M. Duelli, Jill M. Weimer, Frank Rigo, Michelle L. Hastings

Issue&Volume: 2020-07-27

Abstract: CLN3 Batten disease is an autosomal recessive, neurodegenerative, lysosomal storage disease caused by mutations in CLN3, which encodes a lysosomal membrane protein1,2,3. There are no disease-modifying treatments for this disease that affects up to 1 in 25,000 births, has an onset of symptoms in early childhood and typically is fatal by 20–30 years of life4,5,6,7. Most patients with CLN3 Batten have a deletion encompassing exons 7 and 8 (CLN3ex7/8), creating a reading frameshift7,8. Here we demonstrate that mice with this deletion can be effectively treated using an 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ASO) that induces exon skipping to restore the open reading frame. A single treatment of neonatal mice with an exon 5-targeted ASO-induced robust exon skipping for more than a year, improved motor coordination, reduced histopathology in Cln3ex7/8 mice and increased survival in a new mouse model of the disease. ASOs also induced exon skipping in cell lines derived from patients with CLN3 Batten disease. Our findings demonstrate the utility of ASO-based reading-frame correction as an approach to treat CLN3 Batten disease and broaden the therapeutic landscape for ASOs in the treatment of other diseases using a similar strategy.

DOI: 10.1038/s41591-020-0986-1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0-0986-1

相關焦點

  • Nat Med:利用靶向缺陷性CLN3基因的反義寡核苷酸有望治療貝敦病
    論文通訊作者為羅莎琳德富蘭克林醫科大學遺傳病中心主任Michelle Hastings教授。貝敦病是一種致命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在美國每10萬名兒童中就有4人患上這種疾病。這種疾病無藥可治,治療方案也很少。圖片來自Nature Medicine, 2020, doi:10.1038/s41591-020-0986-1。
  • 新實驗治療有效減緩朊病毒病發作 並延長小鼠壽命
    而癢病同樣是由一種特殊的傳染因子侵害中樞神經系統引起的綿羊和山羊的慢性致死性疫病,病原與牛海綿狀腦病類似,並且與人類朊病毒疾病密切相關,例如目前無法治癒的克雅氏病。因此,癢病是用於研發人朊病毒病療法十分有價值的實驗模型。
  • 多巴胺神經元再生,為帕金森病治療帶來新希望
    多巴胺神經元再生,為帕金森病治療帶來新希望 2020-07-03 18: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基因療法治療帕金森氏症再添新研究:抑制PTB可促進神經元生成,替換損傷細胞
    ,這一發現可應用於帕金森氏病治療。反義寡核苷酸 (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AON) 是一類在基因水平調控的分子藥物,通過序列特異地與靶基因 DNA 或 mRNA 結合從而抑制該基因表達, 目前已被用於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
  • 反義寡核苷酸療法似乎能有效治療多種類型的神經變性疾病
    在今年早些時候完成的臨床試驗中,研究人員利用反義寡核苷酸成功糾正了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患者機體中突變的基因形式。研究人員利用了一種稍微不同的方法,但研究結果非常有希望,在很多病例中,攜帶這些突變的兒童經常會從出生以來就遭受嚴重的運動問題,但利用反義寡核苷酸治療的大部分兒童最後存活時間都延長了,而且相比沒有治療時機體的運動特性得到了明顯改善。
  • PNAS:利用反義寡核苷酸誘導外顯子跳讀有望治療腎臟疾病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英國紐卡斯爾大學遺傳醫學研究所的John Sayer教授及其同事們在細胞模型和小鼠模型中,發現使用一條稱為反義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ASO)的DNA鏈可誘導患者細胞發生選擇性剪接,跳過CEP290基因中發生G1890*突變的外顯子41,這種方法稱為「外顯子跳讀(exon-skipping)」。
  • Science子刊:利用反義寡核苷酸增加SCN1A表達,有望治療Dravet症候群
    2020年8月31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一種有前景的實驗性新療法似乎可以改變Dravet症候群(Dravet syndrome)小鼠模型中的破壞性疾病進展。這一發現最終有可能給患有這種疾病的兒童及其父母帶來希望。
  • FDA批准的寡核苷酸類藥物及在研反義寡核苷酸類藥物一覽
    它能阻止血管生長,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對任何大小和組成的CNV均有治療作用,其鈉鹽用於治療新生血管性年齡相關性黃斑病變。本品每次300ug,每6周一次。眼球玻璃體內注射,連續注射兩次後,如果療效不明顯,則應考慮停止治療。2004年12月,Pegaptanib被美國FDA批准進入臨床使用。
  • 反義寡核苷酸龍頭Ionis又一款新藥歐盟獲批上市
    Waylivra®是一種反義寡核苷酸藥物,獲批作為家族性乳糜微粒血症症候群(FCS)成年患者控制飲食之外的輔助療法,這些患者患有遺傳性FCS,並且有高風險出現胰腺炎併發症,對飲食控制和甘油三酯降低治療的反應不良。這是歐盟批准的唯一一個可以用於FCS患者的治療藥物,也是全球首個獲批的FCS治療藥物。結合這個新藥,小編利用藥渡資料庫梳理了APOC3靶點藥物的全球市場格局,供大家參考。
  • 日本學者成功讓小鼠中樞神經再生,或可用於治療脊髓損傷
    日本學者成功讓小鼠中樞神經再生,或可用於治療脊髓損傷 日本九州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了抑制哺乳動物中樞神經細胞再生的主要原因,以及克服這一障礙讓中樞神經細胞再生的方法。
  • 阿爾茨海默病可治療?不用動刀不用吃藥!MIT華人女科學家利用聲光...
    阿爾茨海默病可治療?  2017年《自然》雜誌曾經發表一篇麻省理工學院神經科學家蔡立慧的研究論文,證明採用簡單40赫茲閃光刺激視網膜,可以治療阿爾茨海默病。  阿爾茨海默病發生的病理機制目前並不十分清楚,但兩種蛋白質和這種疾病的發展關係非常密切,一種是β澱粉樣蛋白(Aβ)在腦組織沉積,另一種是陶蛋白。採用基因工程方法,科學家可以利用這些研究建立出動物疾病模型,用於阿爾茨海默病發表機理和尋找新藥物的研究。
  • 手性金納米離子可對映選擇性改善阿爾茨海默病小鼠模型的記憶損害
    目前,β澱粉樣蛋白(Aβ)沉積和tau蛋白引起的神經原纖維纏結被認為是阿爾茨海默病(在這些NPs中,金(Au)NPs因其較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透過血腦屏障(BBB)等特性,成為抑制和間接影響Aβ纖維化的常用的納米粒子伴侶。然而目前的研究中Au NPs的抑制效率顯著低於小分子或多肽類的抑制劑。已有研究發現,將Au NPs和小分子或多肽類結合可以更好的抑制Aβ聚積,那麼,結合後的粒子的BBB通透性和體內的抑制效率如何呢?
  • 免疫缺陷小鼠BRGSF小鼠在基因治療中的優勢
    、免疫缺陷程度最大的一種免疫缺陷小鼠,相比於目前常見的N*G小鼠,BRGSF小鼠的免疫細胞中不僅淋系細胞完全缺失,其髓系細胞(如巨噬細胞)功能也嚴重缺失,因此其用於腫瘤CDX、PDX模型建立的效果更為優秀,適合抗腫瘤藥物的藥理和藥效學研究。
  • 強強聯手,開發「天使症候群」反義寡核苷酸療法
    ▎藥明康德/報導 今日,專注於開發嚴重罕見病新藥的生物醫藥公司Ultragenyx Pharmacetical和GeneTx公司聯合宣布,將合作開發GTX-102,一種用於治療安格曼症候群(Angelman syndrome)的反義寡核苷酸(ASO)療法。
  • 移植人幹細胞產生的多巴胺能神經元有望治療帕金森病
    在遭受創傷、中風或帕金森病等退行性疾病的損傷後,成熟的大腦在自我修複方面表現得非常糟糕。具有無限適應性的幹細胞為更好的神經修復提供了希望。但是,大腦精確調整的複雜性阻礙了臨床治療的開發。在一項旨在克服這些障礙的新研究中,來自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中國科學院大學、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和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帕金森病的小鼠模型中展示了一種用於概念驗證的
  • 可用於病症確診以及治療藥物的開發
    因此,儘管科學界在老年痴呆症上投入了許多精力,但目前仍然沒有十分有效的診斷方法和治療方案來預防或治療。對此,哥倫比亞大學阿爾茨海默病研究中心主任、文章的通訊作者 Scott Small 教授評論道:「由於tau分泌是阿爾茨海默症中最早發生的事件之一,因此,弄清楚它為什麼會發生可以告訴我們這種疾病的潛在機制,這對開發治療方法至關重要。」
  • 科學家使用新免疫療法使小鼠的克羅恩病得到緩解 可提供「三重打擊」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克羅恩病是一種由過度活躍的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腸道微生物而引發的炎症性腸病。這就導致了克羅恩病患者所熟悉的腸道炎症、疼痛、結腸炎和其他胃腸道症狀。因此,對於新的研究,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的研究人員開始尋找一種方法來平息這些過於狂熱的T細胞。
  • 科學家們如何利用基因療法治療多種人類疾病?
    據認為,30%至50%的人對用於治療目的的大多數AAVs具有天然免疫。因此,大量患者目前無法從AAV基因治療中獲益。此外,第一次注射AAV會導致對該載體的免疫應答,從而排除任何後續的AAV基因治療。【4】Science:基因療法可挽救視力doi:10.1126/science.aaz5887人類主要依靠視力進行活動。
  • 抗體治療預防小鼠Ⅰ型糖尿病
    抗體治療預防小鼠Ⅰ型糖尿病 來源:生命經緯 2007-01-11 09:29 匹茲堡大學(*)的研究者通過使用一種抗免疫T細胞表面受體的抗體,成功地預防了小鼠Ⅰ型糖尿病的發生
  • 研究人員發現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基因療法新靶點PGC1-α
    英國研究人員10日說,他們的小鼠實驗顯示,基因療法也許能成功治療阿爾茨海默病。不過,專家們強調,這一發現是否適用於人類尚需進一步研究。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負責研究的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瑪格達萊娜·薩斯特說,他們利用經過改造的慢病毒載體把一種叫PGC1-α的基因注射入小鼠大腦的記憶區域,這些小鼠剛開始出現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症狀。結果顯示,這種療法阻止了小鼠大腦中β-澱粉樣肽的積聚,後者被認為會導致腦細胞的死亡,與阿爾茨海默病發病緊密相關。研究人員說,在利用基因療法治療4個月後,這些小鼠大腦中很少有阿爾茨海默病標誌性的澱粉樣斑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