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歲的心臟射頻消融手術!這種心律失常我們應該如何選擇治療?

2020-11-24 騰訊網

內心有大海,春暖花自開,心中有桃源,處處水雲間。

本文為「心路星塵」原創

攝影:莊長興

上面這張照片,是我們心內科團隊為105歲的紀國輝老人成功完成房撲射頻消融術之後,老人主動要求和我們握手留下的珍貴照片。

說起來紀老伯在我們這邊也是小有名氣,是個下過鄉吃過苦,吹拉彈唱樣樣精通,奇思妙想層出不窮的老人。曾經在工廠當過技術員的他,這些天因為同樣高齡的老伴骨折住院行動不便,老人正忙著為她手工打造一隻「愛心牌」電動輪椅。

然而輪椅還未完工,他卻遇上了麻煩。原來,老人雖有高血壓、心律失常等疾病,但平時還是行動自如。但最近這一段時間,紀老伯卻出現了反覆出現心慌、胸悶、氣喘和下肢浮腫,在家自行服藥無法緩解,2018年5月25號,紀老伯在家人陪伴下住進了我院心血管內科。

入院檢查時我發現,老人有冠心病、陳舊性心肌梗死、心房撲動、心功能3級、高血壓病、肺部感染和腎功能異常,經過幾天的藥物控制,胸悶氣喘症狀雖然有所緩解,但老人持續性心房撲動,心室率很快,藥物控制效果不佳,仍然出現反覆心衰,而持續的心房撲動會使心力衰竭雪上加霜,如不及時處理,恐怕病情會逐步惡化,這時候射頻消融術應該是最佳的一個選擇。

本文為「心路星塵」原創

然而,對於一位105歲高齡,又有各種基礎疾病的患者,我們通過文獻檢索了一下,好像還沒有這麼高齡做射頻消融手術的病例,但這是個典型心房撲動,如果可以手術的話成功率高,效果也好。思慮再三,我還是決定與老人和家人商量一下,在把風險和獲益都解釋清楚之後,建議心內電生理檢查和射頻消融術,老人很乾脆的同意了,子女在慎重考慮後也同意手術。

本文為「心路星塵」原創

6月4號,在經過科室討論進行了充分的風險評估並確定手術方案後,我有幸和黃衛斌博士、陳超博士在導管室一起見證了這次堪稱年齡巔峰之作的心房撲動射頻消融術,術中證實為三尖瓣環峽部依賴的持續性心房撲動,經過局部成功放電消融房撲,轉復為正常竇性心律,術後老人恢復良好,不再心慌氣短,不久便好轉出院了,而且據說現在老人已經開始了「愛心牌」電動輪椅製作的二期工程。

本文為「心路星塵」原創

回首我們這一年為兩位百歲老人做過的心臟手術,心中不免感慨萬千,這都是整整跳動了一個世紀的心臟,蕩一葉輕舟,掠過紅塵繁華,真的是足以笑傲江湖了。數千年來,人們不斷的探求長壽的秘訣,然而能成功的少之又少。當然平凡的我也同樣有一顆火熱的八卦之心,查房時很喜歡和老人多聊幾句,萬一不小心找到了人類長壽的秘訣呢?

本文為「心路星塵」原創

攝影:陳佔彪

在與老人的交談中,我們感受到了他的爽朗,看到了心態的平和,驚嘆於他的自信,拜服於他的才華!

老人喜歡泡杯茶研究各種書籍,傍晚就在書房彈琴,悠揚的琴聲陶醉了坐在身旁的另一半,偶然的相遇,驀然的回首,一生的陪伴。談話中總能聽到他爽朗的笑聲,行路時總能看到他探索的眼神。

只聞花香,不談悲喜,喝茶讀書,不爭朝夕。知足常樂的心態成就了老人令人豔羨的幸福,微風吹動的秀髮證明了永恆的相濡以沫。一首愛的華爾茲,從年輕跳到了年邁,跳過了甜蜜,跳過了百年。我似乎抓住了點什麼,恍若在朦朧中窺探到了長壽的秘決!

老人的豁達和對醫護人員無條件的信任令我們感動,子女們紳士的風度和充分理解也讓我們振奮,醫院就是大千世界的一個縮影,我們在病房見慣了人世間的冷暖,也見多了冷漠和背叛,所以感到尤為暖心,轉念想想,不正是這種安祥心態成就了這百年的傳奇嗎?

本文為「心路星塵公眾號原創

攝影:陳佔彪

回到現實,105歲行心房撲動的射頻消融手術,牽涉到太多的問題,我想多數人都會放棄吧,其實不管哪種選擇也都是無可厚非的。對醫生而言治病救人考慮最多的就是療效和生活質量。

臨床上對於房顫和房撲這類心律失常,通常有幾個選擇:

1、控制心室率藥物+抗凝藥物治療。

2、抗心律失常藥物+抗凝藥物治療。

3、電復律或食道心房調搏復律

4、經導管射頻消融根治房顫或者房撲。

5、左心耳封堵術。

對於高齡的病人,特別是不能耐受手術的病人來說,選擇風險相對較小的藥物保守治療方案,可以達到緩解症狀、預防腦卒中、減少風險的目的,也是一個相對合理的選擇。

但具體到這個病例,對於105歲的紀老伯來說,心電圖是一個典型房撲(II、III、avF導聯F波倒置,V1導聯F波直立),症狀明顯,老人難以忍受,藥物治療效果差,合併心力衰竭,長期抗凝治療的話出血風險也較高,而且老人生性樂觀,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較高,所以如果能夠維持竇性心律的話,治療效果會更為理想。

當然紀老伯存在多項高危因素,選擇手術的話對術者的導管操作技術的熟練程度要求很高,同時也可能出現血栓栓塞以及心衰加重的風險,但這種類型的房撲行射頻消融的成功率較高(>90%),手術成功後能夠顯著緩解症狀,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質量,相對於長期藥物治療來說,可以減少藥物的副作用和出血的風險,所以手術治療更為合適。

手術是完美的,效果是顯著的,出院前紀老伯握著我們的手,得意的說:論醫術我不如你們,論年齡你們都不如我,105歲做心臟手術,我可以申報金氏世界紀錄了吧!

本文為「心路星塵」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如需轉載請留言聯繫並取得授權!更多有聲科普請關注「心路星塵」!

相關焦點

  • 心內一科完成一例複雜心律失常射頻消融術——心臟瓣膜置換術後雙...
    10月16日,濰坊市人民醫院心內一科電生理團隊成功為一位心臟瓣膜置換術後雙摺反機制心房撲動患者實施三維標測射頻消融手術,患者術後轉為正常竇性心律,於第二天順利出院。考慮患者瘢痕相關房撲藥物轉復可能性小,電復律存在風險及復發可能性大,決定給予「微創介入射頻消融術」治療。
  • 射頻消融治療房顫的效果如何?哪些人群適合做?
    不同患者的房顫治療方法也有所不同,總體分為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藥物治療指用抗心律失常藥將房顫恢復為竇性心律,以及控制心室率兩種;非藥物治療分為內科消融治療和外科消融治療,消融治療失敗還可做左心耳封堵術。
  • 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ECMO輔助射頻消融手術
    新華網武漢7月28日電(呂惠、黎昌政)年過六旬的王女士心臟常常跳到200次/分鐘,藥物也無法控制,「瘋狂」的心跳讓她隨時有猝死風險。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多學科團隊合作運用ECMO(體外膜肺氧和技術)護航射頻消融手術,讓她心跳恢復了正常。
  • ESC2015 指南: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臟猝死的預防管理(中文版)
    (IIa,B)室速外科消融 1. 對於射頻消融失敗(由經驗豐富的心臟科醫生實施)後抗心律失常藥物難治性室速患者,推薦在外科消融經驗豐富的醫療中心,通過術前和術中電生理檢查指導外科消融。(I,B)2. 對於射頻消融失敗後臨床記錄有室速或室顫的患者,可考慮心臟手術(冠脈搭橋或瓣膜手術)中行外科消融。
  • 濰坊市人民醫院心內一科完成一例複雜心律失常射頻消融術
    大眾網·海報新聞 濰坊報導10月16日,濰坊市人民醫院心內一科電生理團隊成功為一位心臟瓣膜置換術後雙摺反機制心房撲動患者實施三維標測射頻消融手術,患者術後轉為正常竇性心律,於第二天順利出院。圖7 房撲終止,轉為竇性心律手術過程——誘發驗證反覆給予S1S1遞增刺激誘發,S1S2多程序刺激誘發,均不能誘發房撲發作,考慮消融成功,結束手術。術後隨訪患者術後症狀完全消失,行心電圖檢查為正常竇性心律,如圖8。
  • 心臟「電風暴」隨時可致命 「南京方法」消融快準穩
    其帶領的團隊在國際上首創持續性房顫的個性化消融策略,目前已在國內外醫院推廣開來,被行內專家稱為「南京方法」,全國多家媒體雜誌均報導過其先進事跡。專家門診時間:周二上午。 心律失常是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但它的種類五花八門,其中疑難複雜的心律失常藥物有效控制率低、射頻消融難度大,是心臟疾病致死致殘的最重要原因。
  • 射頻消融新武器,三維超聲助力「綠色」消融
    到長沙市中心醫院(南華大學附屬長沙中心醫院)心血管內科檢查,心電圖提示「室上性心動過速」,醫生診斷為「陣發性室上速」,其發病原因是心臟內多了一條額外的電傳導通路。醫生建議行射頻消融術。但因為害怕手術輻射,曲阿姨心生退意,考慮到患者這一顧慮,11月16日,心血管內科為曲阿姨施行了首例零射線全三維射頻消融術,手術成功,術後1天曲阿姨就出院了。
  • 剛治好房性心律失常,又來室性,禍不單行是為何?
    案例一 69歲,男性,因「症狀性持續性心房顫動」入院接受導管消融治療。回顧既往史及家族史,入院前患者曾有2次先兆暈厥發作(原因不明),近期無發熱、胸痛等症狀,親屬中也沒有心臟性猝死(SCD)案例。
  • 廣西婦幼系統第一例三維心臟射頻消融術
    8月7日,柳州市婦幼保健院兒童心臟科在主任易容松的帶領下,成功為一名心律失常的9歲男孩實施了廣西婦幼系統第一例三維心臟射頻消融術,根治了折磨患兒多年的「心病」。該技術的成功開展,填補了廣西婦幼系統三維射頻消融術的空白,使常規手術難以消融的心律失常得到有效治療,大大提高了射頻消融的成功率,造福一方百姓。
  • 冷凍消融 VS 射頻消融,誰更勝一籌?
    房顫是臨床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不僅是腦卒中的「罪魁禍首」,還能增加心衰、卒中等嚴重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繼而增致死、致殘風險…… 流行病學資料顯示,我國房顫患病人數達1000萬,但其中大多數未得到及時的治療,而更可怕的是將近三分之一的人得了房顫而全然不知,直至發生卒中或心衰。
  • 射頻消融助患者 走出「電風暴」旋渦
    這是一種快速型心律失常,嚴重者可發展成心室顫動,甚至導致心源性猝死。這個病就像它的名字一樣那麼可怕,如果在一天內反覆發作,發作的時候就像「狂風暴雨」來襲,而且很容易會猝死,所以臨床上就叫它「電風暴」。  這種致命的心律失常可以分秒之間奪人性命,這種情況死亡率高、處理棘手,而且預後惡劣。臨床表現多為心悸,可伴有頭暈、胸悶、乏力等表現,亦有部分患者出現暈厥甚至猝死。
  • 胸悶心慌,心臟就像敲鑼打鼓,做完這個手術,72歲大伯說有想跑步的衝動
    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心內科,老徐接受了浙江省首例熱球囊導管射頻消融手術,這是一項世界領先的臨床研究,使用最先進的熱球囊對心臟中的房顫病灶進行射頻消融。 對於這種可能導致生命危險的疾病,藥物治療不能根治,綜合詳細評估老徐病情後,蔣晨陽主任醫師向老徐介紹了醫院正在進行的一項世界領先的臨床研究,通過熱球囊導管射頻消融來「消滅」病灶。
  • 株洲市中心醫院心內科成功開展零射線下心臟介入射頻消融術!
    三臺手術全程在Ensite三維導航標測系統指引下完成,X射線量為零,真正實現了「綠色電生理」,開創了株洲地區心律失常零射線射頻消融治療的先河,為以後開展零射線下房顫射頻消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心律失常可通過介入手術得到根治,但應用傳統的介入治療技術對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室性早搏和心房顫動等各種心律失常患者行射頻消融術時,必須在X線透視下引導,透視幫助醫生看清導管在體內運行的整個過程。但X線對患者會造成一定劑量的輻射,特別對一些特殊人群,如正在發育階段的青少年、備孕或懷孕婦女、白細胞較低屬於手術相對禁忌症的患者以及對X線影響存在擔憂的人群。
  • 隆回人民醫院開展首例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置入術和心臟射頻消融術
    相關科普:心臟起搏器置入術是當前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最有效的方法,通過置入心臟起搏器,利用起搏器發出規律的脈衝,維持正常心臟跳動和射血功能,以達到挽救生命,最大限度地延長患者生命的目的。據了解,自1958年第一臺心臟起搏器置入人體,起搏器在成功地治療緩慢型心律失常、挽救了成千上萬患者生命的同時,開始應用到快速性心律失常及非心電性疾病。如預防陣發性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頸動脈竇暈厥、雙室同步治療藥物難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 房室結消融+起搏器:房顫治療的另一選擇
    心房顫動是臨床中最為常見的心律失常疾病。隨著房顫消融手術技術水平及成功率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患者在藥物治療之外有了另一選擇。然而,藥物治療和消融治療並非100%成功,仍有一部分患者雖經歷了反覆消融並且使用了多種藥物仍不能解房顫之煩惱。對於這樣的患者,在治療上我們仍有選擇。
  • 中國自主研發-亞洲首例脈衝房顫消融(PFA)手術成功完成
    該手術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心律失常中心唐閩教授、牛國棟教授、郭金銳副教授等團隊成員完成。諾茂醫療首席醫學顧問及聯合創始人、美國著名心臟電生理專家Vivek Y.Reddy 教授通過視頻連線全程參與指導了整個手術過程。該項目技術的研發以及首例新技術臨床應用,都得到了阜外醫院張澍教授的關心與支持。
  • 龍德勇:每年完成1600餘例射頻消融
    龍德勇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的醫學博士,也是一名非常年輕的主任醫師,43歲的他在醫院房顫團隊專職從事室上速、室速、房顫、房速等心律失常的射頻消融,每年完成1600餘例,為國內此領域個人手術例數最多的青年專家。    2003年,龍德勇滿懷憧憬來到北京安貞醫院,攻讀博士學位。
  • 房顫初始治療,消融明顯優於藥物!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同期兩項隨機研究
    研究顯示,這類患者經藥物治療失敗後,射頻消融在維持竇性心律方面比抗心律失常藥物更有效。11月16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同時發表的兩項研究一致表明,對於有症狀的陣發性房顫患者,冷凍球囊消融作為初始治療,效果明顯優於藥物治療。加拿大EARLY-AF 研究將303例有症狀的陣發性房顫初治患者隨機分入射頻消融組(冷凍球囊消融)和藥物治療組(應用抗心律失常藥物)。
  • 婁底市第一人民醫院實施首例心臟射頻消融術
    紅網時刻婁底11月24日訊(記者 李響炮 通訊員 鄢婷)11月22日下午,婁底市第一人民醫院心內科在湘雅附二聯盟醫院專家的指導下,為一名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患者實施了心臟電生理檢查+射頻消融術。手術歷時40分鐘,過程順利。據了解,這是該院心血管內科首例正式實施的心臟射頻消融手術。
  • 心臟介入治療不再「吃」射線 成都市二醫院一個多小時完成根治手術
    據了解,該手術方式不但可以避免手術中使用射線,也為孕婦、兒童等特殊心律失常患者帶來福音。 13歲的羅鵬在學校上體育課的時候,突然胸口悶痛、氣緊,隨之而來的四肢無力、眼睛視物旋轉,他被迫停止運動,立即被老師送到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救治。「一年前,娃兒也有過多次這樣的情況發生,發作時心率異常加快,嚴重時還差點昏倒,只是每次來醫院檢查時症狀又好轉了,查到心電圖是正常的就沒去管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