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聖典中的「佔星術決定論」,以及先知提出的「末世論」

2021-01-16 歷史有魔力

引言

如果說巴比倫祭司或許還有埃及祭司的一連串宇宙論的、神話的、魔術的觀點與行為被借用過來或多或少有變形或未變形,尤其用在祭儀的曆法上那麼沒被借用過來的卻正是巴比倫祭司智能裡具關鍵性的至高且奧義的內容:不管是佔星術、天文學,或是佔卜術(肝佔或鳥佔)。後者被明文禁止,儘管確實仍行之於民間。

某個佔星師甚至一度出現在猶太聖典的職業裡,而星象圖也如世界其他各地一樣時而有所擺設。不過,拉比的教示明白禁止向迦勒底人諮商詢問:「對以色列而言,沒有先知存在。」猶太教的祭司階層也成功地排除了這些競爭者,而且古老的拉比觀點,至少在古猶太聖典時代,更是斷然拒絕了此種異教的學問,尤其是佔星術的決定論,說這有傷神的崇高與決斷自由。

▲耶路撒冷古城

就拉比的社會處境而言,根本沒有學術傳統或輔助手段可資利用來培養這種學問。如果拉比既非巫師、先知、奧義哲學家、佔星師或佔卜師,那麼他們也非某種奧義救贖論的、靈知的擔綱者。不止近東的靈知的特殊形式,連同其造物主及其無規範論,全都遭到禁止與排斥,至少在古典一猶太聖典時代,一切的靈知盡在排除之列。決定性重點在於:靈知一神秘的救贖意圖會使律法與倫理嚴正的行為喪失價值。不止高貴的知識階層典型可見的種種神秘形式,而是任何純粹神秘主義的救贖企圖都被認為是可疑的,是具有被魔鬼導入歧途之危險的「夢幻」。恍惚忘我的神靈附身尤其被認為如此,相當於先知對抗狂迷之道的鬥爭。

正如「可理解性」對於猶太聖典而言是其價值的指針,拉比的解釋也沉靜但徹底堅決地拒斥一切上達神靈的非理性且狂熱的手段。這不可以用什麼「階級狀況」的結果來加以解釋:因為東方與西方的許多秘法傳授者正好是在小市民階級裡贏得其信眾,而這些小市民對於神秘一忘我的宗教意識所抱持的態度在氣性上可說是千差萬別。這毋寧是猶太教傳統的歷既有特性使然一一方面是經由祭司法典,另一方面是經由預言而確定下來。總而言之,任何不願放棄與律法之關聯的猶太人是如此,法利賽人亦是如此。由於律法書與先知的倫理理性內容之故,義務性但持續不墜的律法研究使他們得以脫離救贖企圖的非理性形式。

▲猶太教徒祭祀

不止這個消極面,重要的是當他們真切地感受到空乏欠缺時,還有聖經可以填補他的不足。偉大先知的強烈悲愴,國族歷史敘述振奮人心的力量與狂熱,創世神話與原人神話的素樸但激昂的嚴肅,詩篇的強烈情緒內涵,約伯與其他人的傳奇故事和箴言的智能,在在都為包攏幾乎一切所能想見的感情狀態的宗教內在生活建構出一個框架,而這樣一種性質的框架則是世上絕無僅有、再無他例可尋的。

此種獨特性並不在於素材的「經驗」內容,因為構成其經驗內容的各個要素及其中所論列的問題,無疑皆可在世界上林林總總的各式聖典中找到相對應的事物。其特異之處毋寧首先在於這些經驗被壓縮在這麼一個狹小的範圍裡,然後特別也在於其庶民的性格,以及聖經文本是任何人都絕對可以理解的特性。重要的不是巴比倫的神秘主義與宇宙論的母題被聖經的故事所借用,而是這些母題從祭司的傳承被移轉回庶民那裡。

直接可以理解同時又極為高昂莊重的先知神觀也促成了這種「特殊可理解性」的契機,亦即不止傳奇故事的種種經過,而尤其是從故事裡所產生出來的「道德」,不只任何人,即使任何小孩都可以理解。荷馬史詩的英雄是希臘世界的小孩(乃至於任何小孩)都可以理解的,《摩訶婆羅多》的故事部分是印度小孩所能理解的。但是《薄迦梵歌》就沒有任何小孩也沒有任何印度小孩可以理解,佛陀的純解脫論也是如此。連同印度的宇宙論與人類學,這些高密度思維的結晶也不是任何人都能理解的。

▲耶路撒冷

反之,猶太教的經所宣說的「理性主義」,尤其是道德主義的,但同時也是實際主義一宇宙論的理性主義,是如此直接貼近民眾,而且正是在關鍵性的部分訴諸小孩似的理解力,在這點上,世界上任何其他的聖典盡皆望塵莫及,或許拿撒勒的耶穌的故事是個例外。猶太教裡超世界的唯一神是這樣一種典範:他部分而言像是個父親,部分而言一會兒是有恩慈的一會兒又是冷峻無情的君王,主導著世界的命運;他當然愛護他的子民,但當他們不順從時,便會加以嚴厲的懲罰,不過借著祈禱、馴服與道德美行又能再度贏得他的心;在所有的宇宙進化論和人類學的神話建構裡,正是這一個範式以其符合素樸的未經哲學思辨而被升華的大眾與小孩見解的方式,使得世界所有發生的事情都可以被理性地理解。

不過,此種理性的可理解性不但使教團裡通過教導、講道與研讀而為眾人所知的神話、詩歌與先知的宗教實用主義獨具特色,而且也強制了拉比的思想無以偏離此一軌道。奧義的、靈知的救贖貴族主義至少原本就不易在此地基上生長出來,或者即便能夠形成,也不易擴展。如果有什麼奧義會出現的話,頂多是連接上那半曖昧、半為人遺忘其原始意義關聯的先知幻象,此等幻象應許那被神剝奪恩寵的民族有個較美好的未來。事實上,此處亦與宗教哲學性的思辨相關聯。

▲猶太教徒

有兩個層面是屬於我們現在的脈絡。首先是真正思辨性的末世論,此種末世論一來是與但以理和以諾的文學相連結,二來是從波斯與巴比倫起源的救世主思辨借用過來而形成的,諸如「人子」的教說、御前天使和類似角色的教說,這些在真正法利賽派的拉比圈子裡一般而言一直都是為眾所知的,但畢竟仍是異質的東西。此等教說極大程度上雖非絕對一是在阿姆哈阿列次的秘密集會裡養成的,而耶穌或其門徒無疑是從此處獲取其人子的觀念,而不是取自法利賽人和拉比的教說。

對此教說而言,彌賽亞仍是個應許未來的猶太人的地上的王,他將在重新修好的神的幫助下把他的民族抬高到往昔的光榮,並且殲滅其敵人,或者如詩篇裡所描述的,使之成為臣服的奴僕或最終改宗皈依以色列的信仰。或者這教說與復活信仰相結合:這個王將在他的王國裡讓復活的虔敬者過著嶄新且純淨的生活。不過,進而言之,所有這些希望不難成為形上的因而也就是易於走向奧義的思辨的對象-不過是對未來的希望與期待。清楚的是,這些期待一旦成為心思所懸之事,就可能而且必定會給猶太人的虔信帶來一股強大的悲愴之情:之所以與所有的印度救世主宗教意識有著根本的差異,原因之一正是在於此種「末日」期待之存在於猶太人當中的這點上。

▲猶太小孩

再者,一旦有不尋常的徵兆與災異出現,或者在末世論的先知的影響下,此種末日期待似乎就要實現時,它便會而且事實上也成為最強而有力、在某些情況下也最為野蠻的狂熱的源泉。不過,在日常生活裡,或者當事情使人的心思從這上頭轉移時,其影響力必定弱化成為渴望從苦難與危機當中被解救出來的一種情緒性的憧憬,世界的秩序連同猶太民族與虔敬者本身全都被控訴為不充足的,並且讓自己和命運再度和解,這有助於促成猶太教宗教意識的「信仰宗教」的性格。

這特別是在哈德良皇帝治下神殿崩毀後的猶太聖典時代裡的情形,也就是當彌賽亞的希望遷延到遙遙無期的時候。實際的行為只會受到此種問題的影響,亦即人類的那些行為能夠提供或提升自己那份資格,足以期盼救世主的快點降臨並且加入復活者的行列。不過,拉比的教示是依據聖經故事的範例、先知當然還有律法,來解答這個問題,而律法的重要性也因而被熱烈地提升起來。教團的罪,其官職權威者本身的罪(尤其是背離神),在拉比眼中無疑也就是一切罪中最為深重者,因為這將使彌賽亞的到來失落到更遙遠的未來,並且因而是欺騙了懷抱希望的所有虔敬者。

▲辛德勒的名單劇照

另一方面,律法書與先知的普世主義的應許據此,所有的民族都會被帶到神與以色列那裡當然也是對改宗者的一股決定性的推動力,這在後面還會再提到。但是對個人而言,律法及其實踐才是要加以考慮的,除此根本別無救贖之道。

結語

但這條明示之道卻是任何人都唾手可得的,因為拉比畢竟不止拒斥主智主義一神秘主義的救贖貴族主義,也拒斥禁慾。

相關焦點

  • 艾賽尼人的宗教信仰與倫理,以及和基督、猶太的淵源
    其中,比什麼都來得重要的是:一個當下可見的活生生的救世主的顯現,以及原始基督教獨特的「靈」的強大意涵,在艾賽尼人而言,就我們所知,始終未曾有所聽聞。靈,作為典範的恩寵狀態之明證的卡理斯瑪與標誌,對於猶太教與法利賽派的教說而言,的確不是個陌生的概念。
  • 末世論就等於是災難論、毀滅論?——有多少基督徒對聖經末世概念...
    災難滿足了他們某種扭曲的宗教心理需要,然而他們對那些處於災難中的人們卻少了憐憫,甚至還伴有論斷:這是神的震怒,是神對你的審判。此種心態怎能實踐聖經所說「與哀哭的人同哀哭」的教導呢?末世論不僅被簡化為「災難論」,更進一步被引申為「毀滅論」。山寨版的末世論說,神的震怒臨到世界,並要毀滅這個世界,然後大家的靈魂都升天了。
  • 希臘文化主義的二元論「精神」與「物質」對猶太教的影響
    所有這些都是法利賽派一猶太聖典的猶太教所不知的。當然,神是世界與人類的創造者與支配者,人類是他的被造物,而不是其後裔或衍生物。他創造出人類,包括他的選民,而不是生出來。這樣一種「二元論」總被說成是特屬於猶太的或「閃族的」,與其他那些觀念相對立。對於實踐倫理而言,奠定在此種二元論上的一個決定性的重要力點端在於:藉此使得任何的神義論成為多餘,確認人類對於神的絕對無力,尤其是巫術性強制神的絕對排除,而宗教的「信仰」必定帶有小孩般「順從」世界君主的特殊色彩。這當然就夠重要了。不過,「現世拒斥」或「現世貶抑」卻怎麼也無從自此產生。
  • 哥白尼提出日心說是為了拯救佔星術?(下)
    今天小墨繼續和大家來聊哥白尼問題,不記得這一問題具體內容的讀者建議先看一下小墨的上一篇文章:哥白尼提出日心說是為了拯救佔星術?(上)。佔星術(來自Pixabay)這樣的情況下,有人開始提出對佔星術有效性的質疑。其中對佔星術和天文學做出最為猛烈的抨擊的是一位名叫皮科(全名:喬瓦爾﹒皮科﹒德拉﹒米蘭多拉)的義大利學者。
  • 猶太拉比預言小說在美大受歡迎 榮登福音派出版物首位
    彌賽亞猶太拉比卡恩(Jonathan Cahn)的小說《預兆》(The Harbinger暫譯),不但晉身《紐約時報》暢銷書榜,最近還登上福音派基督教出版聯會(ECPA)暢銷書榜第一位。 信耶穌的卡恩是「世界之光」的主席,同時牧養美國最大的彌賽亞信徒教會,會友有猶太人和外邦人。
  • 當神殿祭典取代祭司後,受到法利賽精神影響的猶太人民
    ▲猶太教徒祭祀猶太聖典裡的先知因其任何人都「能夠了解」而受到高度評價,同樣的,所有猶太聖典的教誨都是能夠直接理解的,所以合適市民的平均思維,在這層意義上是「理性的」。東方世界共通的天使說與魔鬼說,亦見之於古代後期猶太教,雖然部分是受到波斯的影響,但最主要是在法利賽人的影響下才被接受,不過卻受到高貴的教養階層的極力反對。
  • 決定論與隨機論:來自哥本哈根的詮釋
    上回說到,混沌論給了決定論溫柔一擊,但卻並沒有撼動決定論的統治地位,反而使其變得更穩固更神秘。總之到上世紀初,不論是牛頓、麥克斯韋的經典物理理論,還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都在告訴我們宇宙的未來是確定的,是決定好的。但是就在決定論看似再也不可動搖之時,一個理論的橫空出世,給了它致命的一擊,這便是量子力學。
  • 美劇知識點:《西部世界》中的自由意志以及混沌理論和決定論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以及科學的進步,人類愈發認識到自己的渺小,宿命論也一直在進步,最終演化成為——決定論,也被稱為「科學宿命論」。相比起宿命論,決定論更讓人感到悲觀:自宇宙大爆炸伊始,所有事物的發展軌跡皆已固定。這一說法悲觀在哪裡呢?比如說你現在會讀到這篇文章,其實這在宇宙大爆炸之初就已經定下了。
  • 關於歷史決定論問題
    (《馬恩選集》第2卷第82頁) 在對「社會形態」作出「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這一著名的二分法之後,馬克思明確提出:「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馬恩選集》第2卷第82頁)可見,在馬克思的歷史理論中,確實存在著「決定論」,否認馬克思歷史決定論的存在是錯誤的。 至於馬克思的「決定論」的含義何在?
  • 哲學中的預先決定論與自由意志的矛盾
    關於人的自由以及決定論的問題,經常會跟價值論、倫理關聯在一起,如果人是已經被決定的生物,那麼小偷也是被決定要做這樣的行為,我們應該要處罰他嗎?如果我們現在的一切,包括人類的所作所為在宇宙大爆炸那一刻就已經被決定了,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哲學化呢?有諸多論點對這些大哉問有探討。
  • 決定論是哲學中的一個論點,斯金納聯繫哲學概念,維護了決定論
    而我們今天就聊一聊決定論。 決定論的主要觀念就是那些關於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觀念。決定論認為,世界上的每件事都有原因,也就是說,「X導致Y」的意思是:如果事件X發生了,那麼事件Y也必然發生。強硬決定論認為決定論為真,決定論的真理性把自由的可能性排除在外。如果每件事都是必然的,那麼任何事都是不自由的。斯金納也許是當今世界上最明確地捍衛強硬決定論的人。
  • 陳明鍵:開拓中以文化交流,推動猶太教育助力中國創新
    那麼猶太文明是什麼?它求道,是求在現實生活中的善、正義。這種求道要用一種邏輯的、辯論的、質疑的方式來追尋生活中的正義和君子。那麼猶太文明為什麼會這樣?第二位叫Robert Aumann,是博弈論提出者。他提出的博弈論是:你做出的對策要考慮別人對你的對策的對策,當你做對策的時候要考慮別人對你做對策的對策。這就是博弈論的大概意思,即當我決定對美國制定對策時,一定要考慮美國會如何應對這個對策。
  • 共產主義鬥士和古猶太教先知——評《先知三部曲》
    《先知三部曲》副標題: 武裝的先知:託洛茨基1879—1921;被解除武裝的先知:託洛茨基1921—1929;流亡的先知:託洛茨基1929—1940作者: [波]伊薩克·多伊徹譯者:先知的存在與統治階層的腐壞墮落緊密相連多伊徹將託洛茨基定義為政治神學意義上的「先知」,眼力老辣之至。但讀者若要完整領會這三卷的託洛茨基傳記中蘊含的政治哲學意蘊,必須對古猶太教中的約法-先知-人民「三位一體」政治體系的構造瞭然於胸。對此做出卓越分析的當屬馬克斯·韋伯的《古猶太教》。
  • 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3者有何聯繫?系出同源,信仰同一個神
    這個基督教徒預言穆罕默德,日後一定會成為基督教的先知。此後,穆罕默德經常翻閱猶太教、基督教的聖經~《舊約》和《新約》,並且一個人跑去麥加郊外的山洞靜思,思索聖經中所蘊藏的奧秘與知識。610年,39歲的穆罕默德對聖經有了自己的理解,並結合《舊約》、《新約》教義,編撰了《古蘭經》,並創造出伊斯蘭教。
  • 決定論、非決定論,混沌現象及人類是否能預測未來?
    關於預測未來,有兩種理論:決定論和隨機論。一,決定論。決定論認為一切都是由「因果關係」聯繫起來的,一切世界的運動都是由確定的規律決定的;知道了原因以後就一定能知道結果.18/19世紀決定論統治了科學界,在這基礎上,科學得到了巨大的發展。
  • 決定論:你是否願意去承認自己被決定,還是被決定早已是事實
    這就是在哲學上被稱為「決定論」的觀點。定論採納多種樣式,有不同的來源。神學決定論。決定論的思想可以在西方主要的一神論宗教( 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教義中找到。基督教的上帝是全知、全能和至善的創世者。t方面>世界中的任何事件都是由上帝決定的上帝使得它們必然發生。
  • 筆記 德西談自我決定論
    來源美國心理學家 Deci 和 Ryan 從積極心理學角度出發,以研究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的關係為起點,並基於有機辯證元理論提出了「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目標它主要關注個體的內部心理成長趨勢和內在心理需要以及促進這些積極心理過程的條件,包括認知評價理論、有機整合理論、因果定向理論和基本心理需求理論四個亞理論。
  • 美國基督教對共和黨的佔領,整個黨派只有一個人相信進化論
    2008年,四分之三的共和黨總統初選候選人表示他們相信進化論,但在2012年,這一數字下降到了三分之一,而到了2016年就只剩下一個人了。剩下的這個人——傑布·布希(Jeb Bush)——曾小心翼翼地說,進化生物學只是他個人相信的真理,「它並不是一定要體現在公立學校的課程中」,如果被納入課程的話,也應與神創論一同教授給學生。
  • 決定論與這個怪誕的世界
    於是,決定論應運而生。拉普拉斯可以說是提出決定論的第一人,他認為只要給出宇宙中任一時刻的狀態,在理論上是能夠完全確定它的過去和未來的。也就是說,宇宙就像一個上緊了發條的表,從創生開始就以既定的方式精確地走個不停。在決定論中,自由意志是毫無市場的。決定論相信,宇宙完全由因果定律支配,在其初始條件確定後,所有的一切也就隨之塵埃落定了。
  • 馬克思歷史決定論及其歷史命運
    一、關於馬克思歷史決定論演變的內在規律  馬克馬克思並非天生的唯物主義歷史決定論者,在歷史研究中,思歷史決定論經歷了從理性歷史決定論、人性歷史決定論向唯物主義的歷史演進,在三種理論形態的更迭中,馬克思歷史決定論實現了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