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今年的"315"晚會沒有如期舉行,但網友們對於汽車行業中各種質量問題的討論卻沒有停歇。尤其是近幾年都在榜的機油問題,依然是今年爭議最大的問題之一。
機油問題為何每年都上榜?
發動機作為汽車三大件之一,也被稱為一輛車的心臟。消費者在購車時,發動機的質量、耐用性、保養成本始終都是一大考慮重點。這也是為什麼發動機出現問題,消費者的反應會這麼大。
眾所周知,本田向來以發動機而著稱,在網絡上甚至還流傳起"買本田就是買發動機送車"的梗。但風光沒有持續太長時間,在經歷了2018年的大規模發動機機油增多、乳化事件之後,本田迎來了信任危機。
回顧2018年整個"機油門"事件,我們會發現當時出現問題的車輛,採用的是不同地方生產的同款發動機,因此的確是產品的品質問題。但同時我們也要清楚,並不是每一次出現"機油增多"和"機油乳化"都是品質問題。比如2019年入冬之後也出現了一輪關於機油問題的投訴,但投訴的數量隨著氣溫的回升迅速回落,這也意味著這一輪"機油增多"、"機油乳化"的出現,更多的是受到氣溫變化和疫情的影響,與產品的品質無關。
這也說明了,機油問題每年都在榜一方面是因為消費者對發動機尤為關注,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影響機油的因素並不單一,很容易出現"誤診"的問題。
車主如何解決機油問題?
從這一輪"機油問題"的出現到解決,我們也大概摸清了解決的方法。
首先,在寒冷環境下,汽油揮發性不好,發動機在這樣的環境下工作,噴油器噴射的燃油霧化不充分,會冷凝在溫度較低的燃燒室壁面上,隨著活塞的往復運動,未被充分燃燒的燃油會順著發動機與活塞的間隙逐漸進入曲軸箱。加上部分汽油蒸氣竄入曲軸箱後遭遇寒冷,也會變成汽油液體,汽油和機油混合在一起,這就造成了機油增加。因此,除了等氣溫回升,只要平時多熱熱車,問題同樣能迎刃而解。

其次,由於受到疫情影響,人們的用車習慣發生變化,頻繁的短途用車導致發動機經常在低溫環境下工作,未達到發動機最佳工作溫度,這也是機油增多現象的主要原因。事實上這個問題並不是個例,很多車型在短途冷車的情況下行駛後,把機油標尺抽出來,都會聞到一股很濃烈的汽油味,大眾帕薩特、別克君越、本田雅閣等車型都出現過類似情況。這個問題隨著發動機溫度的升高自然就會解決,因此多開幾趟長途就行了。
同時,我們也發現很大一部分車主聲稱自己的車"機油乳化"了。這其實是機油加注蓋出現乳化現象,並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機油乳化"。嚴格定義的"機油乳化"是指因為缸墊密封墊老化,密封性下降,使得冷卻液進入機油導致整箱機油變質。如果僅僅是機油蓋局部出現乳化物質,並不會帶來實質的影響,因此實在不需要太過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