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機制的減熵功能

2020-12-06 圳論

文 ︳王興康

人生在世有個基本事實:相對人的欲望,資源往往不夠。不夠的資源稱為經濟資源,多人需求同種經濟資源稱為競爭。協調競爭的方式多種多樣,例如人們需求春節期間的火車票,可以按價購買,可以排隊。

從效果看,各種方式中只有按價購買沒有浪費。買者所付金錢是產出換來的,而產出與報酬相等(邊際產品等於邊際收入)。排隊方式中,用在等候中的時間對任何人沒有好處。武力解決方式中,付出的時間、精力不僅對任何人沒有好處,還可能傷人害己。

為何價格機制配置資源沒有浪費?因為價格提供的信息量最大,衡量的價值最「準」。如果以排隊方式獲取車票,時間成本較低者獲得的可能性較大,但是,時間成本較低不能代表對車票評價較高。如果以武力方式獲取車票,武力較大者獲得的可能性較大,但是,武力較大不能代表對車票評價較高。只有以「價高者得」的方式能夠保證購票者對車票的評價大於或等於票價。

也就是說,按價購買行為能夠區分各人對經濟資源的評價,使得評價大於或等於價格的人獲取車票,其他方式難以區分購票者心中的價值大小。根據資訊理論原理,如果以信息熵代表購買者的需求信息,那麼,相比其他配置方式,價格提供的信息量最大,消除的信息熵最多,保證評價大於或等於市價的人獲取商品,使得買者盈餘最大。這是古今中外多數經濟資源通過價格交換的主要原因,也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主要原因。

從效果看,價格機制提供的信息量較大,從投入看,價格機制本身需要的信息量較少。例如我用50元購買一張車票,我僅需要知道車票價格,諸如價格是如果形成等情況,是乘車的人多了還是少了,車次多了還是少了等,與我購票行為無關。賣者僅需要知道我買還是不買,不需要了解買票的性質、原因等其他信息。我乘車為了去異地工作、看望朋友還是觀光旅行,對賣票者而言是無關緊要的。

一般來說,自己比別人更了解自己,更了解自己對物品的評價。此類信息分散在每個消費者頭腦中,單一個人無法了解眾人分散的信息,所以,眾多消費者分散決策比個人集中決策更具信息優勢。

眾人的買賣行為決定了市場價格。從資源消費與人力激勵角度看,市場價格指導資源使用與人力激勵的效率最高(邊際成本等於市場價格等於邊際效用)。

其他方式由於信息劣勢,代價與效用難以達到市場均衡價格,指導資源使用與人力激勵的效率較低(沒有均衡價格指引,邊際成本往往不等於邊際效用)。

當然,價格機制處理信息具備比較優勢,僅就機制本身而言。現實世界中,同時存在依靠管理者「有形之手」配置資源的方式,比如城市街道往往不按行者行程收取價格。這是為什麼?

因為價格機制的前提是了解消費者需求信息,而公用品往往不具備此前提。事實上,街道建造者難以了解行人的行程數量,難以據此收費。所以,古今中外城市街道往往由政府部門建造提供,費用由納稅人共同承擔,私人建造,直接收費的情形很少。同樣是交通服務,高速公路進出口較少,容易了解通行者行程數量,所以,高速公路按照路程收費的情況較多。

從供給角度看,一般來說,價格機制同樣具備信息優勢。相比其他方式更能降低信息熵、增加確定性,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一般來說,在眾多配置資源方式中,價格機制提供的信息量較大,消除的信息熵較多。這一方面使得資源使用效率最高(使得價格等於邊際成本),另一方面使得人力激勵最準(使得邊際報酬等於邊際產出)。(作者系經濟學者)

相關焦點

  • 全球熵ETV是如何利用熵增熵減原理實現財富增長的?有什麼獨到之處?
    每次1美金熵減回落價格在10%~30%區間,總結一下上漲機制如上,上漲1美金進行熵減配送補發ETV,回落區間10%~30%接下來分析具體細節,這套模式整體形成螺旋上漲的形態。優勢一,每個理財帳號進場價格點不同,出場也不同,排除了同時收益成交擁擠,提現不流暢的弊端性。
  • 華為的「熵減」之路
    華為的熵減模型受耗散結構的啟發,任正非說,華為公司推行的管理結構就是一個耗散結構,通過耗散,把多餘的脂肪耗散掉,使公司獲得新生。華為依據自身企業管理的實踐,提出了企業自身的熵減模型。企業要熵減,既要從整體角度來進行考慮,也要從企業中的個體角度來考慮。從整體角度就是要利用厚積薄發和開放合作,解決企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組織惰怠、流程僵化、創新乏力等問題。
  • 《熵減:華為活力之源》—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熵減》。熵是來源於物理科學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概念,熱力學第二定律又稱熵增定律。熵增表現為功能減弱直到逐漸喪失,而熵減表現為功能增強。熵的概念是貫穿任正非華為管理思想的精華。雖然華為是近兩三年才開始講熵,但成立30年來,華為的文化和制度一直都是符合熵理論的。
  • 一個系統:開放-封閉、熵-負熵、熵增-熵減、熵死-負熵活!
    站在能量的視角去想一想一個系統,任何一個系統,它要維持一定的序,需要一個結構,並通過結構去實現一定的功能,這個過程,它需要從外界的其它系統去獲取能量。從外界其它系統獲取到的能量轉換成系統自身的結構,創造出系統負熵,維持著系統自身的秩序。
  • 任正非大力推崇的「熵減」究竟是什麼?
    整個華為公司就是遵循這樣的熵減機制,希望通過建立耗散結構,通過戰略牽引吐故,把舊的技能、舊的思想等冗餘的組織吐掉;進而實現納新:把新的開放、打破平衡和負熵因子引入進來,並以此從舊的無效走向新的有效。用一句話來總結,熵減的目的就是「每個人在最佳時間,以最佳角色,做出最佳貢獻」。
  • 意識的進化即智慧的進化,就是一個信息熵減的過程
    即使外部的刺激並非是電磁波,如機械刺激或者化學刺激,但都通過生命體內的功能機制轉換成量子比特序列信息。這個理解以後也會用到人工智慧上。假如說第一個具有生命屬性的「東西」,僅僅具有吸收外部物質和能量的功能,但不能感應電磁波,那這個生命屬性的「東西」還不具備驅使外部環境熵減的能力,也就是說還不能稱之為生命。
  • 進化的方向 ——熵減
    演化僅僅是隨著時間推移生物發生的變化,沒有方向性,進化是擇出其中進步的部分進行研究,是有方向的,進化的方向是熵減。細胞的DNA發生突變,主要表現在其後代身上,經過競爭和自然選擇,形成了進化。DNA突變的方向性是不明顯的,細胞沒有主動適應環境的進化,其進化是在大量突變試錯中篩選出來的。
  • 《信條》熵增熵減是什麼意思?別怪我沒提醒你 明白熵增熵減才能...
    《信條》熵增熵減是什麼意思?別怪我沒提醒你 明白熵增熵減才能看懂電影時間:2020-09-05 11:47   來源:521經驗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信條》熵增熵減是什麼意思?
  • 從華為熵減,看職場進化
    華為人力資源策略裡提到了華為熵減理念,目的是要防止企業員工惰怠,激活企業活力,促進企業持續發展。對於職場人士,在職場生涯中也會出現懈怠的時候,那麼通過熵減,可以讓我們不斷進化,成為佼佼者。熵的含義:熵的概念最早起源於物理學,用於度量一個熱力學系統的無序程度。熱力學第二定律,又稱"熵增定律",表明了在自然過程中,一個孤立系統的總混亂度(即"熵")不會減小。
  • 產品經理之熵減思維
    假期閒來無事翻閱了華為內部學習郵件《華為之熵,光明之矢》,文章系統闡述了任正非思想中的「熵減」理論,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理論,華為將熱力學理論引入到公司治理系統,作為公司運作和管理的一個獨特思想。筆者讀完之後受益匪淺,回首自己的工作經歷和感悟,筆者覺得產品經理更需要熵減思維。那麼熵減思維是什麼?
  • 當熵減之時 上
    從熵減到極點再到熵增,從熱寂到奇點再到熱寂,一個完美的閉環比一條無盡延生的直線更為合理吧。」陳博嗤笑道:「存在即是合理,你說宇宙的進程是個閉環,呵呵這個觀點怎麼就比宇宙是一條無盡延生的直線更為合理了?!」
  • 產品思維大有可為:打造熵減的動力之源
    編輯導語:熵減是熵增的逆形勢,說的是在外力的作用下系統變得越來越有序;很多事情都是有不確定性的,在不確定的世界裡,我們要找到自己的規律,從而朝著一個方向前進;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產品思維中的熵減原理,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 如何讓熵減成為我們的活力根源︱多向度
    熵是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概念,用來度量體系的混亂程度。熱力學第二定律又稱熵增定律:一切自發過程總是向著熵增加的方向發展。特徵解讀熵增混亂無效的增加,導致功能減弱失效。人的衰老、組織的滯怠是自然的熵增,表現為功能逐漸喪失。熵減更加有效,導致功能增強。
  • 生活中的熵增定律&信息維度的熵減
    關鍵詞:熵、熵增、熵減、信息工具。 解答問題:為什麼生活中有那麼多越來越亂的現象?人為什麼需要自律? 生命本身就是自律的過程,即熵減的過程。這也能回答「人為什麼要自律」的問題。
  • 產品經理底層內核之——熵減思維
    本文主要對熵減思維進行了分析思考,主要談談這幾點:熵減原理、為什麼要抵抗熵減、熵減思維在產品工作中的體現。作為一個畢業沒有從事本專業的工科生,工作後我經常會想,大學所學的東西除了提高了我的學習能力和邏輯思維,還有沒有其他用處?
  • ETV全球熵中國區啟航系統
    在ETV平臺通過四個維度(熵增熵減、熵變系統、激勵機制、熵數資產)持續推廣熵文化並獲得物質財富和精神文化回報。而這只是冰山一角,隨著深度參與ETV平臺的發展,在數位技術領域、未來金融領域和應用諮詢領域取得突破,量變產生質變,共創共建共享全球領先的開放型的數字產業聯盟共同體。
  • 諾蘭燒腦大片《信條》和任正非都推崇的熵減到底是什麼?
    由於封建王朝自身沒有熵減機制,只能革命來做熵減。歐洲歷史上的熵減是什麼?我想到的是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看英國,我印象最深的是《自由大憲章》,它對當時的王權、神權做了限制,促進了先進生產力的發展……這些都是熵減的某種形式。企業從創立、不斷成長,然後成熟,最後衰退,也是遵循這樣的規律。
  • 無限熵減,天地互聯 | 航天馭星四周年
    我們有理由相信,科技的存在應該是為了給這個脆弱的星球減熵!作為一家企業公民,自2016年10月12日成立以來,航天馭星在為商業航天減熵的路上探索奮進,已經整整四個寒暑。我們持續優化全球地面站網布局,充分發揮軟硬體產品研發和系統集成優勢,構建了低成本、高覆蓋、全自動的天地一體化航天信息服務體系,持續為衛星綜合管理服務減「熵」;我們不斷迭代航天運營管理雲平臺,讓用戶更方便的使用衛星,打通衛星應用最後一公裡,持續為衛星應用服務減「熵
  • 從熵減理論思考如何提升學習能力
    012017年9月份,華為總裁辦發布了《華為之熵,光明之矢》的內部學習郵件,文章系統闡述了任正非思想中的「熵減」理論。實際上,早在2012年,任正非就陸續在多篇文章和講話中提到了「華為之熵」的概念。還是以水為例子,水從高處流到低處,其實就是熵增, 最終成為一潭死水,這就是熵死。但是地球上的水並未成為一潭死水,水其實每天都在流動,是因為地球並非一個封閉的系統, 因為太陽這個外部系統的存在,水得以蒸發(熵減),從而實現整個水系統的循環流動。
  • 華為常說的「熵增熵減」到底是什麼?
    在華為的管理語言體系中,熵概念相關的理論佔有重要地位。「熵減」被認為是企業的活力之源,防止熵增實現熵減,是華為管理的導向用語。 但是,除掉熵理論的標籤,直接面對華為管理的實際舉措,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引起我的關注:華為用熵理論做的事,其實是另外一種理論體系的任務,即心理科學中的社會動機理論。